大龙峒分为大龙峒街(今哈密街)与陈悦记宅两个空间单元,大龙峒街又包括大龙峒保安宫、四十四坎(顶街、隘门内)与下街,这两个空间单元于 咸丰三年(1853年)年前分别发展,之后合称大隆同大龙峒。
大龙峒(2)大稻埕开发时间虽晚于大龙峒,却因商业强度高于大龙峒,使大龙峒因与大稻埕之地理及人文相近下,而在产业上开始依附大稻埕。到日人来台,日人将艋舺、大稻埕、 台北府城合为殖民都市时,大龙峒转为支持都市中心之服务区。大龙峒保安宫主祀神— 保生大帝为同安祖籍神,从保安宫的祭祀圈分部可了解同安人的分布几乎包括整个淡水河流域与基隆河下游一带。
大龙峒该庙创于1742年,本只为简单木造小庵,1804年正式改庵建庙。19世纪后,经几度改建后,该庙发展成三殿三进式的3000坪大庙。1985年,中华民国内政部认定该庙宇为国家二级古迹。
1995年,因应紧邻街道扩建,保安宫自费整修,以传统工法结合现代科技达到「平衡工法」、「整旧如旧」的尽复旧观效果,成为全台湾各级古迹修复的最高典范。而这些努力,也经由2003年8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得到多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