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无常

恨无常

作者 曹雪芹
作品名称 恨无常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 ,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 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

作品注释

1.喜荣华正好:指 贾元春入宫为妃,显赫一时,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

2.恨无常又到:指 贾元春之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被夺去了性命。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3.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里说明了元春的死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比如“眼睁睁”就可以说明。那么,“荡悠悠”就说明了,她是被人缢死的。

4.芳魂消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这个曲子写的元春鬼魂托梦自然是一种属于迷信的虚构。

5.望家乡,路远山高:这一句说明,元春死亡的地点不是在宫中,而是在山的附近,她是被人弄到山上去缢死的。

6.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 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

7.最后两句,也就预示了贾府的衰败。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的元春的死亡,在贾府衰败之前,也表明了贾府和其中的人们,特别是女儿们难以避免的悲剧下场。

出处背景

这首曲子是咏贾元春的。写富贵荣华之变幻无常,预示元春之早逝。无常,佛家语,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旧时迷信说法,也称勾命鬼为无常。曲名《恨无常》,语意双关,既指元春早逝,又寓荣辱无定。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小说一开始,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中,她就已经入宫作女史官了,后来又”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称为封建皇室中的一员。可以说,她是贾府中权势、地位最高的人物,是贾府荣华富贵的大靠山。由于她晋为贵妃,使已经趋于衰败的贾氏家族一跃而成为皇亲国戚,”元妃省亲“更使贾府达到了”烈火烹油“的顶峰。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出,这表面的荣华富贵正是以元春的青春、自由以至生命为代价换取来的。书中写这位贵为贵妃的贾元春被恩准回家省亲时,不仅毫无喜悦之色,相反却是”满眼垂泪“,与亲人”呜咽对泣”,甚至把皇宫称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对父亲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类;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真是满腔的幽怨。可以说,她是整个封建贵族阶级荣华富贵的牺牲品,是一个悲剧人物。小说把她同荣国府中其他女子一样列入“薄命司”,正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君主制度的否定和批判,寄托着作者对元春的无限同情。

诗词赏析

贾府在 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 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 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 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 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 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 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同时也让读者看见了她心中高出俗流的光辉。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她的死是贾府覆灭的前奏,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 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曲子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的“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 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于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 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 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一说为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铁岭清代小说家,一般认为是中国长篇名著《 红楼梦》的作者。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 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