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培敬

黎培敬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黎培敬黎培敬,清巡抚。

当时,贵州苗民起义,声势甚壮,因云贵总督劳崇光与贵州巡抚张亮基不睦,因此对苗民起义镇压不力。黎培敬上书奏明情况,认为苗民起事是由于缺少教育。他涉足苗区,到各州县进行考试,虽有危险也不缓期.在贵州西部晤道员岑毓英,知其谙习兵事,遂奏请委岑管理黔中军务。

同治六年,黎培敬被荐权理贵州市政使。其时,苗民起义军首领潘名桀守龙里,黔军久攻不下。他以该城仓康充实,请提督统兵出战,第二年,清军攻占龙里,进陷贵定。苗军声势大减。他受到清廷传谕嘉奖,实授布政使职。此后,镇压都匀、开阳、修文等地苗民起义,境内全告平定。光绪元年擢贵州巡抚。

光绪五年,黎培敬因奏请解除前云贵总督贺长龄处分,并赐谥立祠,被降职调任四川按察使。因能治事,又较廉洁,受到四川总督丁宝桢屡次疏荐。光绪六年,擢升漕运总督。在职洁身自好,以公费所馀修建驿馆、兵房,增加书院膏火,兴办其他公益事业。

光绪七年,黎培敬擢任江苏巡抚,未到任而病发,兔官返湘。次年病卒。谥文肃。著有《黎文肃公奏议》和《求补拙斋诗文略》。

黎培敬清朝贵州、江苏巡抚,漕运总督。湘潭县茶园铺皋山黎家湾人。1860年会试进士二甲第一名,任翰林院编修。1864年,任贵州提学使。贵州科举久停,他积极筹办贵阳府岁试,并补行前任科举,录取生员600余人。随即跋涉3年,按试安顺、都匀等府,举行岁试和补行科试各八届,录取文武生员数千人,当时称其为“黎八届”。1867年起留任学政6年,设养正义学一所,贵州文化教育获得发展,文风士气开始振作。1868年,任贵州面政使,以“守廉知耻”律已著称。1875年升任贵州巡抚。执政期间,全境戡定,赋税增长,藩库富裕。1879年入京。不久罢归。后起任四川按察使,勤事尽职,为官廉洁。1880年,升漕运总督。堵塞漏洞,革除弊端,节约开支,余银数万两,用于创修驿馆、兵营。设官煤局,便利军民;设利济局,为贫苦者贷款;增拨丽正、崇实、奎文诸书院经费;疏治洪泽湖下游,以除水患;造战船,以增海防;植柳10万余株,以护堤。任内余银8000多两,全部上缴。1881年任江苏巡抚,次年卒于长沙。其遗著由世人辑为《黎文肃公全书》和《求补拙斋诗略》等。

经历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湖南己酉乡试第七名举人。
  • 咸丰二年(1852年):恩科会试挑取实录馆誊录。
  • 三年(1853年):实录馆誊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改镶黄旗官学教习。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会试第二名、会试覆试二等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点翰林院庶吉士。朝考二等第二名。
  • 同治元年(1862年):翰林院庶吉士,四月十六日散馆,授编修,以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升纂修,兼任武英殿协修,充直隶省乡试磨勘官。
  • 二年(1863年):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纂修、实录馆协修,充会试磨勘官。
  • 三年(1864年):以翰林院编修提督贵州学政。
  • 六年(1867年):贵州学政,八月十八日赏四品衔署贵州布政使。
  • 七年(1868年):署理贵州布政使,七月二十五日授贵州布政使。
  • 光绪元年(1875年):贵州布政使,九月十四日升贵州巡抚。
  • 五年(1879年):贵州巡抚,正月二十五日降三级调职。闰三月二十三日降授四川按察使。
  • 六年(1880年):四川按察使。四川总督丁宝桢数次奏荐贤能,六月十四日升调漕运总督。
  • 七年(1881年):漕运总督,五月十五日改江苏巡抚。十一月十四日以病免,回乡。
  • 八年(1882年)七月初五日病卒。诏赐优恤,于贵阳、清江浦建专祠,谥文肃

著作

  • 《求补拙斋诗略》二卷
  • 《外集》四卷
  • 由三子锦紫辑录《黎文肃公遗书》包含:
    • 《竹间道人自述年谱》一卷
    • 《黎文肃奏议》十六卷
    • 《公牍》十卷
    • 《书札》三十卷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五

  黎培敬,字简堂,湖南湘潭人。咸丰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三年,出督贵州学政。阻寇弗能进,乃从刘岳昭借军数十,竟达贵阳。时总督劳崇光、巡抚张亮基不相协,军事益坏。培敬上书言状,朝廷始获闻边事。黔苗俶扰,讴诵寂寥。培敬曰:“士气不伸,人心所繇不靖也。”於是出入寇氛,按试州县,虽危棘不缓期,贵州士民始复知文教。道黔西,晤道员岑毓英,与语,知其谙戎事,遂请以滇中军属之。培敬秩满,以太常寺卿石赞清荐,命权布政使。其时寇患方亟,贼酋潘名桀守龙里,久不下。培敬曰:“今附郭百里,仓廪犹实。不因以为资,若转藉寇,吾属必为所虏矣!”因说提督出城取龙里,逾岁,克之。旋复贵定,名桀遁去,黔军克捷自此始。诏嘉之,予实授。繇是东定都匀,北靖开、修,南平陈乔生,西除林自清,莅黔数载,境内悉平。

光绪改元,擢巡抚。继曾璧光后,益严吏治。以上疏请释前总督贺长龄处分并予谥建祠,镌秩罢归。五年,起四川按察使。时丁宝桢督蜀,课吏严。培敬至,宝桢出郊迎,曰:“此吾贵州贤使君也!”培敬以巡抚降官,绝无愠意,孜孜治事。宝桢数荐其贤。六年,擢漕运总督。漕督虽閒职,然膴仕,培敬誓不以自污,公费所馀,以之修驿馆,建兵房,增书院餐钱,兴释奠礼器,官煤、利济诸局亦赓续告成,人无敢干以私。七年,授江苏巡抚。未上,疾作,遂告归。明年,卒,优诏赐恤,谥文肃,予贵阳、清江浦建祠。

二百年湖南印学简表1826道光6丙戊

黎培敬字开阔,号简堂,晚号竹间道人。黎泽泰祖父。湖南湘潭人。道光举人,咸丰十年会试取二甲第一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历任贵州巡抚、漕运总督、江苏巡抚。工书。

湖湘名人黎培敬简介

清巡抚。湘潭县人。字简堂、开周。生年不详。咸丰十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三年,出任贵州学政。

当时,贵州苗民起义,声势甚壮,因云贵总督劳崇光与贵州巡抚张亮基不睦,因此对苗民起义镇压不力。黎培敬上书奏明情况,认为苗民起事是由于缺少教育。他涉足苗区,到各州县进行考试,虽有危险也不缓期.在贵州西部晤道员岑毓英,知其谙习兵事,遂奏请委岑管理黔中军务。

同治六年,黎培敬被荐权理贵州市政使。其时,苗民起义军首领潘名桀守龙里,黔军久攻不下。他以该城仓康充实,请提督统兵出战,第二年,清军攻占龙里,进陷贵定。苗军声势大减。他受到清廷传谕嘉奖,实授布政使职。此后,镇压都匀、开阳、修文等地苗民起义,境内全告平定。光绪元年擢贵州巡抚。

光绪五年,黎培敬因奏请解除前云贵总督贺长龄处分,并赐谥立祠,被降职调任四川按察使。因能治事,又较廉洁,受到四川总督丁宝桢屡次疏荐。光绪六年,擢升漕运总督。在职洁身自好,以公费所馀修建驿馆、兵房,增加书院膏火,兴办其他公益事业。

光绪七年,黎培敬擢任江苏巡抚,未到任而病发,兔官返湘。次年病卒。谥文肃。著有《黎文肃公奏议》和《求补拙斋诗文略》。

青少年时大杰寺读书学佛

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坐落于此。

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结茅而居。传说中此山的护法玄帝菩萨过去的道场是在中路铺岳武亭。当时正德皇帝在南岳庙祭,留宿在岳武亭,夜得一梦,梦见玄帝菩萨对自己说:“岳武亭的来往人丁比较多,繁华而复杂,不想在此地居住,欲迁往五龙山。”正德皇帝在梦中惊醒,翌日便前往五龙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带一小寺处,蛇即盘踞不再前行。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于此,回宫后。下诏赐香火田360亩,并命吉、桂二位藩王捐资兴建庙宇。初建时有武正殿、岳圣殿、观音殿等。三层正殿之后,陆续增建无量佛殿、西林禅堂、云水堂、东林僧禅院等大小房屋120余间。

大杰寺坐北朝南,重峦叠嶂,林深树密,浓荫蔽日,近拥石马,古岳诸峰,远眺晓霞,衡岳。温凉适宜,是个善信问佛和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曾国藩“门下四子”之一黎培敬,湘潭县人,曾任清代贵州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青少年时也在五龙山读书学佛。其子黎承礼也学至翰林,并为大杰寺写下一篇传世碑文,碑文现保存完好。

清道光末年,皋山黎氏翰林黎培敬曾止于寺,发奋攻读,迄后登弟,历任黔苏巡抚,政声卓著。其子黎承礼也学至翰林,并为大杰寺撰写碑文一块,至今犹存。清光绪二十年,齐白石偕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等七人在此寺创立龙山诗社,春秋佳日会于此寺,吟诗酬唱,儒僧论禅,几日不散,后人称为龙山七子,齐白石后成为一代宗师,其诗书根基实得益于斯。语文学家黎锦熙乃龙山七子王仲言之弟子。此辈皆为儒门之大杰也。可见,五龙山地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而诞生儒释之奇杰,该寺名之大杰,实不虚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