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鸟日

国际爱鸟日

中文名 国际爱鸟日
英文名 InternationalBirdLovingDay
节日起源 机构设定
目录导航

节日起源

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系指鸟类在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农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虽然对生产力可能没有重大影响,但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此外,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鸟类是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最准确表征之一,许多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生长着众多濒危动植物种。候鸟在每年循环往复的迁徙过程中,要穿越广泛的冻土地带和热带地区。人类通过保护候鸟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3]

鸟类与人类,自古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

《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呼吁人们爱护鸟类,保护动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鸟类的状况持续在恶化。截至2020年9月时,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栖息地威胁、生物入侵、气候变化、非法捕猎等。全球共有鸟类11147种,归为受威胁的鸟类有1486种,占全球鸟类数量的13.33%。[6]

节日影响

国际影响

根据IUCN的数据显示,自1988年首次全面评估以来,世界鸟类的状况一直在持续恶化,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制定法规,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并相继成立了许多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IWRB)、“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CBP)以及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7]

为了宣传爱护鸟类,许多国家选出了对本国有象征意义的鸟作为“国鸟”。[7]例如:

美国——白头海雕 日本——绿雉 印度——蓝孔雀
缅甸——孔雀 伊拉克——雄鹰 菲律宾——菲律宾鹰
德国——白鹳 荷兰——琶鹭 丹麦——云雀、白天鹅
挪威——河鸟 瑞典——乌赖雀 冰岛——白隼
奥地利、爱沙尼亚——家燕 波兰——雄鹰 赞比亚——雄鹰
南非——蓝鹤 阿根廷——棕灶鸟 澳大利亚——琴鸟

国内影响

美国——白头海雕 日本——绿雉 印度——蓝孔雀
缅甸——孔雀 伊拉克——雄鹰 菲律宾——菲律宾鹰
德国——白鹳 荷兰——琶鹭 丹麦——云雀、白天鹅
挪威——河鸟 瑞典——乌赖雀 冰岛——白隼
奥地利、爱沙尼亚——家燕 波兰——雄鹰 赞比亚——雄鹰
南非——蓝鹤 阿根廷——棕灶鸟 澳大利亚——琴鸟

词条图册

国际爱鸟日国际爱鸟日(5)长期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鸟类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鸟类拯救保护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野生鸟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加大鸟类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鸟类保护工程等,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维护鸟类种群种源。

朱鹮由最初的7只增加到4000多只。中国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与野化研究基地—扎龙自然保护区,已人工繁育丹顶鹤超过1000只,有350只融入了野生种群。同时,还顺利完成了世界首例中华秋沙鸭人工繁殖,确保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围绕中日、中韩、中澳、中俄、中新等政府签署的候鸟保护双边协定及《迁徙物种公约》中的白鹤保护备忘录,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合作伙伴关系等相关内容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候鸟保护工作,提升了中国鸟类保护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1975年,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5.355万公顷)建立。

1980年,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10万公顷)建立。

1984年,青海龙宝滩黑颈鹤保护区(1万公顷)建立。同年,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保护区(2.24万公顷)建立。

1981年9月,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国务院批转了林业、环保等8个部门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鸟周活动的请示,并确定选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各省、市、自治区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4]

1983年3月1日,中国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鸟类保护、开展“爱鸟周”活动的通知》,确定每年的4月1日至4月7日为北京市“爱鸟周”。[4]7月,中国台北市及台北县交界的关渡、中兴桥、华江桥河段,设立了第一个鸟类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受保护的鸟类有170多种,占中国台湾现有鸟类总数的42%;

1987年,黑龙江扎龙丹顶鹤保护区(4.2万公顷)建立。

2020年1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首次将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将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迁徙通道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截止2020年4月,中国已建立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3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59处,使鸟类资源以及候鸟迁徙得到积极保护。[8][9]

2021年5月4日,浙江省首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协同中心在舟山成立。[10]

2022年3月,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野生鸟类已超过500种,超过全国鸟种数量三分之一,北京已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