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腰鹦鹉

红腰鹦鹉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1838
拉丁学名 Psephotushaematonotus
红腰鹦鹉
纽澳鹦鹉族
中文学名 红腰鹦鹉
鹦鹉科
金肩鹦鹉属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红腰鹦鹉体长约27厘米,体重54-70克,这种鹦鹉头部为绿色;前额、头顶前端和脸颊下方带有蓝色;胸部黄绿色;腹部带有明显的黄色;尾巴内侧覆羽白色;颈部和背部为深蓝绿色;背部下方红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内侧覆羽和外测主要覆羽附近的羽毛为蓝紫色;翅膀内中间覆羽和次要飞行羽为蓝绿色,尾巴内侧浅蓝色;尾巴上方覆羽绿色;鸟喙灰黑色;虹膜深棕色。

雌鸟为橄榄灰色,头顶、背部和翅膀为橄榄绿色;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为绿色;翅膀弯曲的部份、主要飞行羽覆羽和其附近羽毛为深蓝紫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为浅\蓝色;尾羽内侧白色并带有浅蓝;鸟喙为灰色。幼鸟和成鸟体色相同,但是羽色较深;年幼的雄鸟背部下方带有少量红羽,幼鸟需要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

红腰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林地、果园、桉树丛林、热带草原、农耕区、充满树木的牧地、约1100米高水源流经的地区;曾经在袋鼠岛上的红树林区发现其的踪迹,有时候也会在公园或是花园中出没。

红腰鹦鹉喜欢争斗,不怕人,适应力强,雄鸟有攻击雌鸟和后代的习性。

红腰鹦鹉红腰鹦鹉(20)

生活习性

红腰鹦鹉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平时大多在地面觅食,在冬季会聚集高达100只的数量,有时会在篱笆或是电线杆上休憩;在繁殖季雄鸟会组成一个群体活动;每天会花上数个小时于地面觅食,喜欢在浓密有树荫的高大树下寻找食物;在飞行的时候相当容易被发现,但是引伸于浓密林中时,由于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因此很难被察觉;有时候会前往人类居住的农场或是农田附近,捡拾掉落的谷粒;每天清晨破晓后会先前往地面饮水,然后便飞往觅食处,如过天气炎热或是夏季,一天会前往饮水好几次;在日正当中炎热时,会选择浓密的树荫下或是灌木丛乘凉休憩;平时在地面觅食的时候戒心不强,因此时常被猛禽或是澳洲当地的野猫所捕食;如果警觉到有猛禽来袭,会群聚飞起避难;红腰鹦鹉飞行的速度相当快,高度也颇高,和同伴间会用尖锐的叫声来彼此联系,繁殖季的时候叫声更大,非常显而易见。

红腰鹦鹉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红腰鹦鹉红腰鹦鹉(30)

分布范围

红腰鹦鹉分布图红腰鹦鹉分布图分布于澳洲东南,南澳的东北和昆士兰西南。

繁殖方式

红腰鹦鹉在野外的繁殖期是8至第二年1月,洞巢选择在一个中空的树枝或树干上,往往靠近水源,或在农场和郊区的建筑物附近,每巢产4至8枚卵,孵化期19天。幼鸟留巢期约四周。

人工繁殖,雌鸟每窝会产下4-7个卵,孵化25天,幼鸟约一个月大离巢,但仍会让亲鸟喂食一段时间。幼鸟长大后必须与亲鸟分开,因为雄鸟可能会攻击它,它们也不能与其他的种类饲养在同一间鸟舍里。若要选择假母时,红腰鹦鹉是一个很好的对象。

亚种分化

红腰鹦鹉(2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红腰鹦鹉普通亚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caeruleus
2. 红腰鹦鹉指名亚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haematonotus

保护级别

红腰鹦鹉(2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红腰鹦鹉普通亚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caeruleus
2. 红腰鹦鹉指名亚种 Psephotus haematonotus haematonotus

鹦鹉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词条图册

鹦鹉科为非常喧嚣的鸟类,声音尖锐刺耳。鸣声包括卡嗒声、吱吱声、咯嚓声、咯咯声、尖叫声等多种声音,其中许多非常响亮而难听。不过,澳大利亚的红玫瑰鹦鹉鸣声悦耳,似口哨声;而另一个澳大利亚种类红腰鹦鹉会发出婉转动听、抑扬顿挫的鸣啭,是最像在歌唱的鹦鹉。

鹦鹉不仅以学舌出名,它们的长寿也同样颇有名气。一些饲养的大型种类(如风头鹦鹉类和金刚鹦鹉类)可活到65岁。然而,尽管人类饲养鹦鹉的历史可谓悠久,但真正完全被驯化的只有澳大利亚的虎皮鹦鹉1种,在西方,它很可能是除狗和猫之外,最常见的家养宠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