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中文名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创办时间 1932年
简称 同济高工
目录导航

江湾时期(1933~1937年)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东临车站西路,西至新市南路,南至车站南路,北接车站北路。

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

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有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成为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由于学校校风严谨求实,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36年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尚在校实习时,即有机关、工厂来校洽聘,平均每人有两三个单位供选择。1937年6月19日举行毕业典礼后,大多数学生都回原实习单位供职。以后各届情况大致与此相似。

抗战迁校时期(1937~1946年4月)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次迁上海市区。“七·七”事变炮声响后,日军进逼上海,同济高工随大学部迁至上海地丰路121号(今乌鲁木齐路)临时校舍。日寇制造“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激烈,学校未能恢复工作,决定迁至浙江金华。

第二次迁至浙江金华。1937年9月学校迁至金华,10月20日学校在借用的中华中学正式上课,此时学校学生有114人。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进逼杭州,不断空袭金华,此时已不能正式上课,学校又决定迁江西赣州。同济高工将第二届学生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第三次迁江西赣州。12月13日学校开始分批迁移。当时由于军运频繁,学校只好雇用木(帆)船,部分师生员工押运校产,历时20天至赣州。1938年1月底赣州镇台衙内旧址正式上课。学生宿舍在武庙,教职工则在城里分散租房住。在赣州时学生共161人。时至7月,局势突变,九江危急,学校师生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第四次迁广西八步镇。在八步镇借用一所中学准备复课。但敌机常来袭扰,大家感到安全问题较大,纷纷要求再迁校。10月下旬,广州陷落。当第一批校产运到八步江边未及卸下,学校又决定迁往昆明。原船改道延贺水南下,经西江至南宁,经过越南,再到昆明。

第五次迁昆明。1938年冬,学校经八步迁至昆明,这次迁移共分两路:一路毕业班及女生和生病的学生乘车到龙丹;另一路步行到西宁乘小船至龙丹。再乘汽车至凭祥出镇南关(今友谊关)至越南同登,换乘大车,经河内进入云南,于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在昆明,同济校址极为分散,高工先在木行街,后迁双塔寺女子师范学校,再迁至水晶宫、八省会馆,最后迁西仑坡1号。

第六次迁四川李庄。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日机又不断空袭,威胁师生安全,学校决定迁四川。高工于1942年才迁到李庄,校址先在离李庄镇约5华里的罗家祠,后迁离李庄不远的官山新建的校舍(实为竹笆墙外粉泥浆)。同济高工在昆明时招收的第10届学生,因只是刚入学,故当即将该班学生集体转入西南中山高工继续学业,不随同迁四川。

迁回上海时期(1946年~1951年)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迁南京时期(1951年至今)

1951年同济高工搬迁到南京童家山,1953年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

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沧桑而又光辉的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的辉煌而欢欣鼓舞。[1]

历史传承

同济高级工业学校经过几次变更,原土木科后发展成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并于2001年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原机械科后发展成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与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