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幕

第二十幕

开本 32
书名 第二十幕
出版时间 1998-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075171
目录导航

简介

  作者:周大新, Daxin Zhou

  出版日期 1998

  这是作者用近十年时间构思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呈现了中原古城南阳一个丝织世家在二十世纪这个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场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导演和表演升降沉浮人生际遇方面的高超本领。

  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百年间世相的描摹,也把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留下的脚印凸现出来,为后人回视自己的来路提供了方便。

编辑本段作者

  周大新,1952年生,河南邓州市人,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87年参军。现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国家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1979年发表处女作,《前方来信》,主要作品有《第二十幕》《21大厦》《小诊所》等,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文坛小星

  [1]当今大陆文坛虽说王气暗淡,主星无光,但也有几颗小星星固执地闪耀着,贾平凹、陈忠实、冯骥材、铁凝、莫言、苏童这些我从小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将伴随他们的作品一起流传在千万读者心中。相对于这些人来说,周大新就略显陌生了。我是到了高中才知道他的,最一开始看的《银饰》,当场被吸引,后来又看了《旧世纪的疯癫》、《伏牛》、《向上的台阶》、《同赴七月》、《左朱雀右白虎》,就这么多了,那部作品集里就收录了这几部中篇。几年过去,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作品目录,可见周氏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文化背景

  至于周大新的长篇,有一个《湖光山色》最近被评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夺魁作品之一,将他推上了名誉的顶峰。还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就是这本耗其十年之功的《第二十幕》了。

  周氏作品不难看出有几个重要特征:1、故事多以南阳或附近村镇为发生地点,2、严重的“家族情节”,3、对“当官的”没有好感,4、浓厚的“宿命”、“轮回”色彩。

  周大新履历上所写,是河南邓州人,可能由于邓州和南阳相距不远吧,他小说中背景几乎全在南阳城,《银饰》《旧世纪的疯癫》《左朱雀右白虎》皆是如此。而且周氏落笔,大部分都要出现一个大家族,书中的冲突矛盾也几乎全在家族和个人之间、家族和外界之间发生。这种情节模式也许和周氏小时经历有关,第一次读必然被吸引,可读多了未免乏味。“家族情节”是周氏的动力源泉,也是他的一大瓶颈,若不能有所改变,周氏便很难再有大的进步。

  除了家族情节外,周氏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官本位”极为明显的恶感。《银饰》、《向上的台阶》、《第二十幕》等书中都可看出。中国的读书人不想当官,不知是酸葡萄心理还是其他的什么。

  那“宿命轮回”更不用说,所有作品都有表现。有时是一只乌鸦,有时是一阵阴风,有时是一个噩梦,然后带来噩运。

情节回味

  回头说这本书。

  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书名的含义,幕与幕之间是根据时间来切换,还是根据地点来切换的?我读书一向不喜欢分段,回头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好作罢。

  一个家族,五代子孙,自清末1889年写起,历经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国共相争、文化革命、改革开放,到世纪末收尾,横跨一个世纪的历史,就由南阳织绸的尚家来贯穿。尚家绸缎,在历史上曾获“霸王绸”美誉,而对于后世子孙来说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个负担。几代人的心血被灌注其中,试图恢复往日“霸王”威风,无奈命运多舛,上天好像戏弄人一般,给了一个希望,接着又把它打碎。在这个过程中,书中人物难受,读者更难受。横贯全书的几样东西不多,一是尚家的丝织业,二是那神秘的交叉“井”字图案,三就是这悲剧情绪。

  不懂为什么现在的作者都喜欢写悲剧?读者花了金钱、时间和精力,不是买郁闷和心痛的!

  一百多年来的乱世,这个绸缎世家苦苦生存着,作为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似乎谁都可以欺凌压榨。尚家的家族丝织业,也随局势和当权者的更迭而起伏,但家族的精神体现出一种顽强的韧性,尽管有内忧外乱,那重获“霸王绸”威名的愿望却在家族里代代相传。这种韧性,应该说是一种极具凝聚力的组织文化,基础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上层建筑便是那一代代人执著的希望。

  看着那家族中的儿孙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有的放弃爱情,有的放弃梦想,甚至有的放弃了生命,我不知该喜还是该忧。书中有两句话,摘录于下:

  “说嘛,你就说你已经长大成人,如今遇事能自己拿主意了,在要媳妇还是要祖业振兴这两件事上,你选择了要媳妇,说女人比尚家的声誉、荣誉重要多了,说——”

  “你给你爹、你妈和祖宗们说说,以后玩妓女想咋着个玩法,是跑到南方去找呢,还是把她们请到家里来?!”

亮点

  每当出现“不肖”子孙,一家之长往往用“祖先牌位”来压制,使其乖乖听话,真是中国式家族的一大特色。

  有些人说这本书是另一个《子夜》,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看。《子夜》是大工厂的没落,《第二十幕》是手工业制造者的兴衰,根本区别在有无“兴”。《子夜》跨度较短,问题处于自身,本书跨度就大得多了,且问题总是出在外部,并无压迫剥削。

  另一亮点就是那反复多次出现的“井”字交叉图案以及不同的人对其不同的认识,似乎是上天降下的旨意一般,充满了哲理意味和玄学的味道,不管是谁看了都会有所感悟的。我决定了,将来我做了语文老师,第一节作文课就是看图作文,一个井字网状图。

  令我兴奋的是,书中竟也提到了南阳银饰,和汉代石刻,跟周氏另外两部小说相呼应,还提到了宝天曼!看来周大新的写作素材,应该是来自他某一段切身的生活,这才能有如此强烈的真实性和系统性。

  瞎写一气,完全没有系统性。

编辑本段根据第二十幕改编的电视剧经纬天地

  

经纬天地

  电视剧《经纬天地》根据周大新历时十年创作完成的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二十幕》,由周志方历时四年改编而成,由中国著名导演黄健中担纲导演,贾一平、马伊琍担纲主演。

  《经纬天地》将镜头对准了历经风雨的中国民族工业,剧中首次表现了中原地区独有的柞蚕丝织业。总导演黄健中表示,这是他从影49年来,难得一遇的好剧本,定义为“通俗史诗作品”。“这个剧本特别打动人心,春节期间我用了十几天时间一边读一边做笔记看下来,有好多次掉眼泪。这是个厚重的年代戏,描写的民族工业从手工业小农经济向资本萌芽过程中,人产生的震撼。贾一平饰演的这个商人,从给灾民窝头到抗战支援,所有闪光点都在‘人’字上。”

内容简介

  电视剧《经纬天地》以河南南阳独特的柞绸织造业为背景,讲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柞绸作坊“尚吉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故事,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商战传奇。该剧以道德冲突和商业冲突两条线索明暗相间地编织戏剧冲突,悬念撮纡、环环相扣,充满“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智慧感。全剧的明线是主人公尚达志与独霸南阳绸市的大绸商楚陶朱之间的商场较量,暗线是两种不同行商理念的冲突——一方坚持仁道是最大的商道,一方则认定商道即诈道。全剧通过堕嫘达志这一坚忍不拔、重义轻利、讲究诚信、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中原商人的刻画,揭示了道德和智慧在商业活动中的辩证关系,勾勒出一幅近现代中原厚土之上气势宏大的商业文明图卷。该剧在强烈的传奇色彩之外,还议嫫和爱为基调浓墨重彩地状写了富有东孵玉调和中原特点的友情、爱情、亲情,使得作品中自然地流淌出一种人性美,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品位,是一部主题昂扬风格凝重的大制作。

剧集定位

  一部气势恢弘的通俗史诗品格的艺术作品。

  一部荡气回肠的将主人公的命运推向极致的艺术作品。

  一部黄钟大吕的凝聚了中华民族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力量,表现了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编辑推荐

《第二十幕(套装全3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之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文摘

第一部
尚家的兴旺得益于一个上门女婿。
尚家的血脉在二十一代上可能出了点毛病,只收获一个瘦骨伶仃的儿子。老人们把传宗接代的希望全寄托在这个挖几窝红薯就要大口喘气的儿子身上,便给他娶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媳妇。媳妇一进门,爹娘就用各种话语暗示他要在夜间努力,争取广种多收使得尚家孙子成群。儿子自然明白肩负的重任,尽全力苦耕苦做,常常把一张小脸弄得煞白煞白,不想送子娘娘偏不帮忙,到最后也只是送他一个闺女。眼见得儿子儿媳都过了四十岁而孙子还踪影不见,当爹的就含了泪叹,看来老天是要让咱尚家绝户呀!叹罢又慌慌地去找阴阳先生,那阴阳先生绕着尚宅正走三圈倒走三圈又掐算了许久,方摇摇头叹息着说:尚族血脉中阳气走失,恐要另有一股气来填才行。听得糊里糊涂的老人更加绝望。儿子见老爹伤心,自然也有些难受,就把气全撤给媳妇,动不动就用瘦脚去踹媳妇的屁股,边踹边骂:你个偷懒耍滑的女人!那媳妇没能为尚家生出儿子,自知理亏,不敢回嘴,只暗自吞泪,男人把她踹急的时候,她就放了哭声说:你就是打死我也没有用呀,我下边已经不来红啦,还是赶紧给咱女儿找个上门女婿,让她来传你们尚家的香火吧!一句话提醒了尚家父子,那当爹的这才又记起阴阳先生的话,才明白了那话的含义,于是赶紧开始了寻找上门女婿的行动。所幸这女儿长得还颇周正俊俏,尚家一说出要找上门女婿的话,立刻就有穷人家委派媒人登门,小木匠赵田景就是在这种背景里走进了尚家那低矮的门楼和厚厚的族史册页的。
改为尚姓的赵田景没有辜负尚家人的期望,他用他健壮的身子一连让尚家女儿生了四个儿子两个闺女。而且这还不是他的全部贡献,他更为重要的贡献是用他一双木匠的巧手改装了尚家原有的那架织机。那架织机往日的用处,不过是供家里女人们织点土布以为家人缝制点家常衣裳,可经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小木匠一改装,竟可以织绸织缎了。尚田景最初改装那架织机的目的,只是想让妻子在过年过节时织匹绸缎给儿女们做身鲜亮的衣裳——他家像不少人家一样每年都养点蚕且自己动手缫些丝。不想这织机改装得异常精致且有织花装置,加上其妻织技好,织出的绸缎比附近村里的任何一家都漂亮。这消息很快为村人传开,不久就有人家拿上自己缫的一点丝来求田景妻子给织匹绸子,那位贤惠勤快的夫人立刻答应。绸子织好,求织的一方心里不过意,就拿来一升芝麻或几升苞谷作为谢礼。这种替人织绸的事越来越频繁,收到的谢礼也就越来越多,尚家的家境竟也因此好转起来。机灵的田景从这情景中看出了彻底摆脱贫困的方法,就不再让妻子下田干活和操劳家务,令其专门在家为人织绸,并把每织一匹绸子的谢礼定为几升小麦。田里活由他和孩子们做,家务活另找一名亲戚代劳。如此一来,妻子出活更多更快。尚家织的绸缎越多,名声传得越开;名声一大,来求织的人中就渐渐有了富豪和官人,他们给谢礼时出手也更阔绰。如此十年下来,尚家竟成了名播四方的富户,而且在附近的南阳城世景街上买了地皮盖了房子。又过了几年,便举家迁进府城专织绸缎,成了南阳府城中有名的绸缎织户。
田景为尚家的发达出了大力,为了回报他的贡献,尚家老人们破例地允许他的第四个儿子改姓赵,以延续他们赵家的血脉,条件是让这个儿子分开另过而且永不准学织绸缎……
这是唐朝武德和贞观年间的事了。
尚家的族志上对上述故事只留了两行字:二十三代赵姓田景入赘作婿,改姓尚,族内又复人丁兴旺,且始开丝织。
此后,尚家的丝织业虽然时盛时衰,但很少中断过。
到了族志上用朱笔标示的北宋开宝年间,尚家已拥有相当规模的丝织作坊,所出之八丝绸,因质量极好而被中外绸商誉为“霸王绸”,其大部分出货成了给皇室的贡品,亦有一些售西域。据说那时常有西域的马队和汴京的驿车来南阳尚家驮绸拉缎。尚家最盛时,拥有织机四百四十七张,匠人千余名。
岁月更替,时光飞转,转眼之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00年,到了我们故事开始的这个早晨——
1
头遍鸡叫刚刚响起,笼里的几只红冠公鸡才叫了两声,尚安业就推开怀里的女人,咳了一声预备起身了。
“今早你多睡一会儿吧,夜里你用力那阵不是出了几身大汗?!”女人的胸脯又贴过来,心疼地拦他。
尚安业的脸在黑暗中红了一下。是呀,是有些见老了,如今在女人身上忙一回就会出几身汗,早先可不是这样的。人说老可就老了?他有些烦躁地去推女人的身子,手碰到一只依然壮硕的奶子,就在上边不高兴地拍了一下,尔后很快地下床穿起了衣裳。
作为尚家的主人和尚吉利大机房的掌柜,他不敢让自己去睡懒觉,主人懒起来,下边的人不就懒开了?那祖传的丝织业还能发达下去?
他在最初的晨光里巡视着院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早晨起来把全院看一遍,见一切都如前晚睡下去的模样,这才会放下心。尚家这座位于南阳城西门附近世景街中段的院子,传到尚安业手上,虽然几经改建且显出了破旧,但格局还没有大变:临街面南是大门,大门两侧各两间店房,东边的两间店房收丝,是丝房;西边的两间卖绸缎,有零售、批发绸货的柜台。进了大门是前院,前院两边各两间厢房,这四间厢房便是机房,织机就放在这几间房里。前院有三间住人的正屋,从正屋的两侧。可以走进后院。后院有两间染房和两间库房,再就是一个不大的桑园。他巡查一遍见一切如常,方嘘一口气,转到前院里把手在院中间立着的一块石头上放了一瞬,见上边并无小水珠,确信今天是一个晾丝和整理丝的好天气,这才高兴地到茅房里去哗哗地撒完起床后的第一泡尿。
尚家院子的这种格局,在中原城镇里颇为常见,有钱的人家大都是这样盖的。尚家的院子如果说有什么奇处的话,便是竖立在前院中间尚安业刚才用手摸的那块石头。那块石头的形状很不规则,多边多面,上尖下大,露出地面的部分有四五尺的样子。土下的部分很深,有一年尚安业嫌它碍事想把它搬掉,挖下去近一丈还未见到它的底部,只好作罢。这石头露出地面的部分,每个平面上都刻着一个五道横竖线相交的图案:
图案周围没有任何字迹。
谁刻的这图案,为什么刻这图案,这图案的含义为何?为啥要在院中竖这块刻有图案的石头?先辈人没传下来,族志上也没有记载,尚安业自然也不清楚。他曾请住在邻院的南阳书院督导卓远来看过,卓远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之后也只得出三条结论:石头是从别处移来的;石质为花岗岩;图案的镌刻年代在汉唐之间。
此外得不出更多的解释。
对那图案的含义,卓远也曾猜测说它可能和医家在门前画个“十”一样,是从事丝织人家的标志,但不久他就又摇头否定了自己的这个猜测,因为远近府县其他从事丝织的人家都没有在院里竖这样东西。
对这块古怪石头的来历,世景街上也有一种说法,说是许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南阳地面因为连年遭灾而使讨饭者成群,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尚家人用自家不多的一点余粮蒸了三个窝头,正预备吃时,一位衣不遮体瘦骨嶙峋的老汉走进了尚家院门,手中举着一块小小的石块对尚家的男主人说:我愿用这块石头换你两个窝头,你换了绝不会后悔!尚家的男主人苦笑笑,要一块小石头有何用处?眼下是果腹要紧!他估摸这老人是饿急了才想出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主意,可他又不忍心让老人失望,就在心中叹道:罢了,权当我施舍给你做了一件善事。叹罢,就把那天早晨蒸出的三个窝头中的两个给了那老人。那老人接过窝头之后边吃边把手中的小石块递到了尚家男主人手上,尚家男主人笑笑送他出门,待老人刚迈出门槛,他就顺手把那小石块朝院中一扔,说道:要它有何用?没想到第二天起床后,他猛然发现自己昨天扔掉的那个小石块一下子变成了个大石头竖立在院中,而且石头的每个平面上都刻有一个图案:瓣……
尚家人对这种无碍声誉的说法只是笑笑而已。
不管这块石头的来历是什么,不管这石头上刻的图案是什么含义,它立在前院确还有点好处:一可以让人倚着歇息;二可以用它预知天气——尚安业有一年偶然发现,这块石头只要在早晨沁出些细小水珠,当天就肯定是阴雨天气。
尚安业出了茅房满身舒畅地往机房里走。每日晨起,他都要亲自给所有织机的传动部分上油,以便织工们一上机就能顺利开织。等他在机房里端着灯忙完上油的事,鸡才开始叫第二遍。他在鸡们纷乱的叫声里听出了东邻卓家院里卓远的咳声,知道年轻的南阳书院督导也已起床,就走到后院隔了半塌的院墙轻声招呼:“是他卓哥吧,也起得这样早?”
“暖,是尚伯伯,”矮院墙那边的卓远应道,“睡不着,我总担心着那边——”边说边用手指了一下北边的天空。

目录

第二十幕上
第二十幕中
第二十幕下

序言

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作家出版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