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署金山县守备,后改太湖水师营务处办事,移家苏州。曾就学于盛泽沈景修,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娄县人韩华卿善昆曲,得长洲叶堂唱法。粟庐从韩习曲,尽得奥秘。其法讲究出字重,行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于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人称“俞派唱法”,对江南、浙西一带的昆曲界影响很大。75岁时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皆冠生、巾生曲子。著有《度曲刍言》,未刊。1953年,其子俞振飞根据家学,辑成《粟庐曲谱》两册行世。
清光绪年间,署金山县守备,后改太湖水师营务处办事,移家苏州。曾就学于盛泽沈景修,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娄县人韩华卿善昆曲,得长洲叶堂唱法。粟庐从韩习曲,尽得奥秘。其法讲究出字重,行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于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人称“俞派唱法”,对江南、浙西一带的昆曲界影响很大。75岁时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皆冠生、巾生曲子。著有《度曲刍言》,未刊。1953年,其子俞振飞根据家学,辑成《粟庐曲谱》两册行世。
吴梅撰云:“君讳宗海,字粟庐,松江娄县人。曾祖启元。祖后沐。父承恩,就江南江阴营守备职。洪杨乱作,转战有功,阵亡六合,事具六合县志中。君因袭云骑尉世职,隶松江提标营。时提督李朝斌雅器君,亲为训迪,而幕中上客魏彦者亦重君才,授以书法,君之工书由是始也。君又长弓矢。同治中,曾文正公莅松阅兵,试马射,君三矢皆中,文正大喜,以朱笔作三围记君名上,又呼君与语,奖勉备至。光绪中,署金山县守备。甫莅事,游击某索君贿甚急,君不知营务积习,即驰白督宾魏,魏以告督,立召某游击面斥之。君以同官齮龁,知不可与处,亦谢职改太湖水师营务处办事,由是而移家寓吴矣。初,君居标营时,尝从盛泽沈景修游,通金石学。又与吴江陆恢同学北碑。陆兼画,君则一意于书,而名亦伯仲也。娄人韩华卿者,佚其名,善歌,得长洲叶堂家法,君亦从之学讴。每进一曲,必令籕讽数百徧,纯熟而后止。夕则擫笛背奏所习者,一字未安,诃责不少贷。君下气怡声,不辞劳瘁,因尽得其秘。既居吴,吴中人士求书者无虚日,君从容挥翰,皆如其意而去。而一时度曲家春秋社集,必邀君,君亦必至,至则必歌。气纳于丹穴,声翔于云表,当其举首展喉,如太空晴丝,随微风而下上。及察其出字吐腔,则字必分开合,腔必分阴阳,而又混灏流转,运之以自然。盖自瞿起元、钮匪石后,传叶氏正宗者,惟君一人而已。吴县张公履谦,负乡里众望,闻君名,招致其家。君感其礼遇,为之考金石、捜文史,教授子弟,历四十年如一日。履谦旣殁,其子元谷、孙钟来、钟湘等皆礼貌弗衰。迨君卽世,钟来复经纪其丧,则君之持躬接物,举可知焉。晚年为上海李钟珏校定平泉书屋所藏金石书画,一时名手皆服其鉴别之精。性和易,与人交不分畛域,苟意所不可,虽百乘之尊辄掉首弗顾。又好导引术,端坐调息,寂然无虑,故年至八十而神明强固如壮岁也。君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五月,卒于民国十九年四月,年八十有四。娶王氏,继顾氏、金氏。子一远威,女四孙一。
赞曰:明嘉隆间,有陈铎者,以将家子官僚东指挥使,工南词,有秋碧斋乐府,世号秋碧先生,以校君事,何其相类也。顾君又知医,兼通星命学,则秋碧或不逮欤。余尝叩君作书、哦曲之法。君曰:气盛则慧通,识多则用广。呜呼,是艺而进乎道矣。”
诞辰: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
逝世:1930年4月,农历庚午年
早年,他就学于盛泽沈景修,通金石学。工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尝受聘为上海收藏家李平书,校定其平泉书屋所藏金石书画,一时名手,都服其鉴别之精。光绪二十年,他辞去营务,专力钻研昆曲。当时,娄县韩华卿善昆曲,得苏州叶堂唱法。粟庐从韩华卿习曲,前后9年,尽得奥秘。其法讲究出字重,行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而于音韵的阴阳清浊,旋律的停顿起伏,声音的轻重虚实,节奏的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俞粟庐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人称“俞派唱法”,对苏南、浙西一带的昆曲界影响很大。近代戏曲家吴瞿安教授推为“能传叶派正宗唱法者,惟君一人而已”。为弘扬国粹,先后收徒数十人,学成者10余人。晚年,人皆称之为“曲圣”。
75岁时,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都是冠生、巾生的曲子。著有《度曲刍言》。1953年,其子俞振飞根据家学,辑成《粟庐曲谱》(2册)行世。
民国初年,每当桂花飘香时节,在“江南曲圣”俞粟庐的带领下,松江城西秀野桥头会举行“中秋节江浙昆曲名流大会唱”,笙箫悠扬,松江城厢万人空巷,从此形成当地习俗。“粟庐公一生有‘三奇’,一是骑马射箭,他以前当过松江标营守备;二是唱昆曲,是“叶派唱法”的唯一正宗传人;三是写书法,他师从沈景修,写得一手好字。”日前,俞粟庐的侄孙俞经农,还有《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的作者、国家一级编剧唐葆祥向记者讲述了俞粟庐父子的往事。
“文武双全”的清曲家
明清时期昆曲的清唱活动相当活跃,明代爱好昆腔的士大夫除蓄家班搬演传奇外,偶尔也亲自串演,但更多的则是以清唱自娱。名曲家叶堂和他的弟子钮时玉也是清唱好手。叶堂整理校订的《纳书楹曲谱》盛行于世,所创叶派唱法也成为后代清唱曲家习曲的标准。
俞粟庐虽是习武出身,但他对昆曲有兴趣,拜师叶堂的传人韩华卿。韩华卿也是松江人,早年寓居上海,是同治年间著名曲社“恰恰社”的主要成员。
俞粟庐26岁那年,松江清曲界的老前辈见他不仅昆曲唱得好,还能随手填写工尺谱,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就推荐他到韩华卿那里去深造。韩华卿当时56岁,他见到俞粟庐非常激动地说:“我已经苦苦等候了30年,都无人可传这门绝学,今天总算找到了可传之人。”他还对俞粟庐说,昆曲之脉不能断,以后也一定要转传后人。
俞粟庐跟着韩华卿勤学苦练,一学就是9年,总共新学了200多出戏,而原先就会唱的百余出戏,也请老师一一拍过,所以尽得叶派唱法的奥秘。
俞粟庐为昆腔传承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曲学大师吴梅教授评价其为叶派唱法的“正宗”传人:“而一时度曲家,春秋社集,必邀君,君亦必至,至则必歌。气纳于丹穴,声翔于云表。当其举首展喉,如太空晴丝,随微风而上下;及察其出字吐腔,则字必分开合,腔必分阴阳,而又浑灏流转,运之以自然。盖自瞿起元、钮匪石后传叶堂正宗者,惟君一人而已。”
6岁尽得家传绝学
唐葆祥告诉记者,昆曲是先有曲后有剧,最初就有“清曲”(或称“清工”)、“剧曲”(或称“戏工”)之分。作为清曲家的俞粟庐只唱不演,他唱曲的一身绝学后来都传给了儿子俞振飞。
一天,俞粟庐在自家堂屋教他的几个学生唱曲,曲子是《邯郸梦·三醉》中的《红绣鞋》。他一字一句地拍着唱着,反复教唱,但这几个学生总是荒腔走板,咬字不准。此时,年仅6岁的俞振飞正在庭院玩耍,实在听不下去了,就跑进堂屋嚷道:“你们唱得不对,听我唱!”
俞粟庐一听,大吃一惊,心想我平时只是哼哼,从没正式教过他,他怎么会唱?“小孩子不可说大话,你出去玩吧。”
“我不说大话,我真会唱。”小振飞委屈起来,“不信,我唱给你们听。”
俞粟庐将信将疑,在几位学生一再怂恿之下,终于出现了一幕白发老父吹笛,垂髫小儿唱曲的动人场景——“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悠扬的竹笛伴随着稚嫩清脆的歌声,飘出堂屋,飞向义巷,荡漾在姑苏古城上空,经久不散。
当时小振飞虽已认得几百个方块字,但对如此深奥的曲文却是不可能理解的。但他从3岁到6岁听他父亲唱了一千余遍,曲子的每个音符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见小儿有如此天赋,俞粟庐决定正式教他唱曲。
俞粟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儿子每首曲要唱上两三百遍,甚至四五百遍,直至唱到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勤学苦练之下,俞振飞终于尽得父亲昆曲正宗唱法。
首次上台“先斩后奏”
唐葆祥说:“粟庐公唱曲的功夫全都传给了儿子俞振飞,但起初他并不同意儿子学身段动作。俞振飞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了表演,后来成了唱做俱佳的昆曲大家。”
这中间还有一桩趣事。当时,俞振飞经过数年学曲,长进不小。他看着师兄师叔们化着妆,心里好不羡慕。他的师兄都替他跟俞粟庐“求情”:“振飞很聪明,若是再学点身段动作,扮出来一定是个漂亮小生。”
但俞粟庐总有顾虑,怕儿子光顾着学习繁复的身段,分散了学曲的经历。可等到俞振飞14岁那年,他的机会来了。
那时俞粟庐弟子张紫东为母祝寿,准备串演几场昆剧。有一出《望乡》的戏,张紫东演苏武,想找个小生演李陵。俞振飞当然非常期待能登台亮相,但怕过不了父亲这关。张紫东劝他:“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事先不让老太爷知道,让他看了演出再说。”此后,俞振飞借口到张家唱曲,其实天天去那里学戏。
当时教俞振飞的是全福班老艺人沈锡卿,他对俞振飞要求甚严,一个“透袖”动作要分解成许多小动作。而且让俞振飞穿着背心练,没有遮盖,手上每个细微的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半个月过去了,《望乡》终于上演了。张紫东把老爷子请来看戏。俞粟庐边看边觉得台上这个身段潇洒的小生眼熟。这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嘛!扮相、台风都非常出挑,身段动作也有模有样。他一边看一边点头微笑。在张紫东和曲友的“怂恿”下,俞粟庐终于同意让全福班最负盛名的小生沈月泉来教戏。
写得一手好书法
俞粟庐还是江浙沪一带著名的书法家。在清光绪年间,他的字和吴昌硕、王一亭、陆廉夫的画齐名。四处有人求书,吴昌硕还为他开了价目表,作为广告登在上海的报纸上。唐葆祥说,根据粟庐公给五侄俞建侯的信中所说,他在苏州黄天荡水师营帮办营务时,“每年必书寿屏五六堂,可得三百余元。”一副对联可卖到五六十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当时他在水师营的月薪也不过36元,到张履谦处,月薪只有20元。
俞振飞从小跟着父亲学书法。他从汉碑入手,再学魏碑,打下了深厚的书法基础。俞粟庐主张临碑,反对习帖,但俞振飞却爱上了赵孟頫、董其昌秀丽飘逸的行书,瞒着父亲偷偷临了两年。而且俞粟庐爱用羊毫,而俞振飞则喜欢用兼毫和狼毫,这使他的书法在浑厚中增添了几分娟秀,形成了不同于父亲的独特风格。
俞振飞14岁时又跟从父亲的好友陆廉夫学画。陆廉夫宗清代“四王”,工山水画,尤擅画蔬果。俞振飞当时画画的兴趣在花卉。但陆廉夫坚持说,山水是基础。于是,俞振飞先画石头,一块石头就连续画了两年。然后是画树,之后再是山水小品,这样一共学了三年多。
俞粟庐对儿子绘画期待颇高。在给俞建侯的信中,他写道:“振儿画笔尚好,唯少功力。此后能多书大隶书,每日常写,亦可得益。袁安圃及振儿皆须从字上着力,则画笔之妙,不期然而到也。”
俞经农收藏了百余幅粟庐公的书法作品,包括中堂、对联、屏条、扇面、册页、残卷等。他告诉记者,如果说他把昆曲的绝学传给了儿子俞振飞,那么继承了他书法本事的则是他的父亲、粟庐公五侄俞建侯。他到现在还保存着父亲俞建侯当年自己亲书的证婚词,一手好字让人赞叹不已。
书画古玩“鉴宝”行家
俞粟庐还是一位书画古玩鉴赏家。他青年时期曾在书法老师沈蒙叔处整理、鉴定书画碑帖达七年之久,于此道颇为精通。他常带儿子去苏州一家裱画店和一家碑帖店。张家书画古玩收藏也颇丰,俞振飞在那里增长了不少见识。而裱画店里也常有古代名人的字画可供揣摩。而且俞粟庐自己的书法作品也需装裱,俞振飞跟着父亲去得多了,连裱字画用的绢是什么朝代的都能识别。还有火神庙前的碑帖店老板王吉圃,也常请俞粟庐去鉴定碑帖的真伪,若有好的版本,总是先供俞粟庐挑选。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辛亥革命后,出任上海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招商局总理的李平书,从那些破落的前清官僚手里收罗了一大批书画古玩,需要与专家们一起鉴定和玩赏。他邀请了上海、苏州的一些名家,如吴昌硕、王一亭、俞粟庐、陆廉夫、冯超然、毛子建等。他们每个月都在李平书家有聚会,俞粟庐总带儿子俞振飞一起参加。对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来说,这是个大开眼界的好机会。
李平书家的书画古玩堆满了几大房间,简直像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从西周的青铜器、汉代的印章,到唐代的三彩、宋明的瓷器,以及历代书画真迹,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大人们总是围绕着几件书画古玩,辨别真伪,争论不休。小振飞就在一边瞪着眼睛,竖起耳朵,饶有兴趣地注视聆听着这一切。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俞振飞徜徉游弋,这对他独特书卷气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俞经农介绍说,俞粟庐的收藏中不乏珍贵的古代碑帖拓片。“很多古代石碑已流失海外,但俞粟庐当时就珍藏了部分碑帖拓片,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儿子
其子是现代昆曲泰斗俞振飞
俞振飞(1902.7.15—1993.7.17),男,1902年7月15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月十一日)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生于苏州义巷。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小生。俞振飞的第三任妻子为京剧旦角演员言慧珠。1993年7月17日(农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俞振飞(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男,京剧、昆曲小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江苏松江人。生于苏州义巷。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
他6岁从父习曲,14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先从李智先习老生,不久即改学小生,得蒋砚香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岁正式登台。1923年程砚秋赴沪演出,特邀其合作颇获好评。1930年北上,经程砚秋介绍拜程继先为师,正式下海为专业演员。与程砚秋合作六年间,誉满京、津、沪、宁、渝等各大城市。1941年应聘赴沪,后定居上海。曾与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李玉茹、童芷苓、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并曾担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1948年与张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与梅兰芳先后又拍摄了《断桥》和《游园惊梦》的彩色艺术影片。1958年曾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演出昆曲《百花赠剑》80余场。著有《振飞曲谱》、《习曲要解》、《念白要领》、《俞振飞艺术论集》等行世。俞振飞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于“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时,为他颁发了奖状。198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俞振飞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现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荆钗记》、《太白醉酒》、《墙头马上》、《千忠戮》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断桥》、《打侄上坟》、《鸿鸾禧》、《辕门射戟》、《红拂传》、《春闺梦》等。
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俞振飞天赋佳嗓,大小嗓运用自如。演唱注重字、音、气、节,精研音韵口法,讲究吞吐虚实,发展了“俞派”唱法。1993年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