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 广播影视类艺考专用丛书
作 者: 张福起 编著
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 数: 385000
版 次: 1
页 数: 297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583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艺术 >> 艺术理论
定价:¥32.00
张福起,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级策划师,山东省影视传媒专业高考辅导知名讲师。有扎实的文艺理论功底,擅长文艺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写作,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影视评论和文艺评论文章。现致力于影视艺术类专业考前辅导,[1]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专业的高考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曾先后参与多所院校的招生考试工作,并与部分高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影视艺术类专业高考动态和考试政策有较深的研究,汇集多年教学成果和培训经验编写的《广播影视类艺考专用丛书》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很快成为全国广播影视艺术类考生的首选辅导教材。
《文艺常识》:文艺基本理论·中外文学常识·艺术综合知识·基础训练试题·历年真题解析。
《文艺常识》一书,是真诚献给报考艺术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制片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影视学、摄影、摄像、灯光照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导演、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的一部考前参考用书。根据多年来考生对此类读物的迫切需求,经全体编创人员齐心协力,为考生们编写整理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舞蹈、音乐及其他知识等,共几百个条目具体内容的概述。
作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育人方式应起始于入学考试阶段。《文艺常识》无论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考前参考,还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部分功能性的教育与服务工作,都将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拓展学科发展。事实上,类似“小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包括中小学生读物有许多,但却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考生集中阅读、复习和迅速补充知识的需求。
在《文艺常识》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工具书,从条目的选择到内容的撰写,都尽量考虑到考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向考生提供容量适度的考前知识准备,使考生在文艺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与补充。本书在部分条目名称的确定和内容的编写上与相关工具书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以电影、文学和美术部分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就使得篇幅更为浓缩也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
前言
第一部分 文艺综述
一、文艺基本理论
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方针
三、中国文化界部分评奖简介
(一)文学界评奖
(二)戏剧界评奖
(三)新闻出版界评奖
(四)影视界评奖
(五)其他奖项
第二部分 中外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二)两汉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四)隋唐文学
(五)宋代文学
(六)元代文学
(七)明代文学
(八)清代文学
(九)近代文学(1840~1918)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五四时期的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
(三)四十年代文学
(四)当代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五)“文革”期间的文艺界
(六)新时期文学
三、外国文学
(一)希腊文学
(二)意大利文学
(三)西班牙文学
(四)英国文学
(五)法国文学
(六)德国文学
(七)东北欧文学
(八)俄国-苏联文学
(九)美国文学
(十)拉美文学
(十一)日本文学
(十二)印度文学
(十三)西亚、北非文学
第三部分 艺术综合知识
一、音乐
(一)音乐常识
(二)常见的音乐体裁
(三)常见曲式
(四)记谱法
(五)声乐常识
(六)器乐常识
(七)中国音乐史常识
(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常识
(九)外国音乐史常识
(十)现当代世界乐坛
二、舞蹈
(一)舞蹈常识
(二)常见的舞蹈体裁
(三)中外著名舞蹈家
三、曲艺与杂技
(一)曲艺杂技概念
(二)曲艺杂技分类及特色
四、戏剧
(一)戏剧常识
(二)戏剧流派和体系
(三)中国戏曲常识
(四)中国戏曲种类
五、电影
(一)电影的发明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二)电影视听语言
(三)外国电影
(四)中国电影
(五)其他电影常识
六、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
(三)电视节目制作
(四)电视节目的分类
七、摄影艺术
(一)摄影基础知识
(二)摄影常识
八、美术
(一)美术常识
(二)中国著名美术家
(三)外国美术家和流派
(四)中国画
九、书法与篆刻
(一)书法常识
(二)篆刻常识
(三)中国著名书法家
第四部分 文艺常识基础训练题
一、问答题
二、填空题
第五部分 部分院校文艺常识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制片管理专业2004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7年文化综合笔试试卷(A)
参考答案
三、山东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四、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学专业2006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五、南京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六、山东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2008年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七、湖南省2007年艺术专业联考影视节目制作类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文艺综述
一、文艺基本理论
艺术
被广泛认同、专门化水平发展很高的媒介表现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心理活动的产物。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艺术又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
艺术风格
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它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思想内容的制约。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的成熟和作品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研究和探讨艺术风格,有利于促进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
艺术形式
指作品得以具体表现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又指作品完成后的具体表现形态。它由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等因素组成。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表现,它和艺术内容紧密相连,但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
文艺批评
又称文艺评论。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和评价,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它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文艺鉴赏为基础,按照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对文艺作品进行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它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文艺创作。
艺术典型
又称"典型形象"。指以鲜明独特和丰富多彩的个别性,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并达到了较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文艺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第一章 美术通识
第一节 美术概述
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纸、绢、木板等,雕塑用石、泥、木、金属等)创作成可视的、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艺术。“美术”的概念和范围不是凝固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该词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所创用。17世纪在欧洲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等,以区别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从范围上讲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东方还包括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等。“美术”这个词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近代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具体说是“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才开始普遍使用这一名词。
美术学
美术学是研究美术现象、阐述美术规律及美术原理的文艺科学,包括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等内容。通过对各种美术现象的研究,总结美术发展规律,阐明美术基本原理,指导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
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又称美术评论。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作者和各种美术现象(包括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其中以对作品思想感情和艺术形式的分析、评价占主导地位。美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审美活动,一方面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
美术的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总和,形式是作品的存在方式。任何作品,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美术作品内容的特征,取决于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具体可感的现象形态,通过视觉形象唤起人的想象。作品的形式,包含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诸因素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也叫内形式;二是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的组成方式,也叫外形式。
第二节美术的主要门类与表现语言
美市的主要门类
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通过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问形象的美术类型。雕和刻是指在金属、石、木等材料上刻制立体的艺术形象。塑是指用黏土、油泥等材料堆塑立体的艺术形象。
绘画
绘画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它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线条、明暗、色彩等手段,在二维空问范围内,创造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描绘视觉形象。
油画
油画是绘画的一种。它是用快干油(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油等)调和颜料而绘制的画。油画起源并发展于欧洲,14—15世纪油剂改良后被广泛运用,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
版画
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指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形式。中国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产生于隋唐之际。
壁画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它是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其内容一般为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生产、战争和社会习俗等。现代壁画注重于与整个建筑场所的协调,有很强的装饰性。
肖像画
肖像画是描绘实在的具体人物形象的画。
风俗画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人物画。中国的风俗画始于汉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货郎图》等是风俗画的代表。欧洲在14—15世纪开始出现风俗画,17世纪的荷兰画派是欧洲风俗画代表。
风景画
风景画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对象的绘画,在中国画中称为“山水画”。魏晋南北朝时风景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衬托,隋唐时开始独立成画。
美术的表现语言与手去
素描
素描是指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绘制物体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
速写
速写是指在短时间内以简练的线条扼要地勾画出对象的形态和神态的作画方式。
写生
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和景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
笔触
笔触泛指绘画中之笔法,通常多用于指油画和水彩画中运笔的痕迹。
肌理
肌理是造型艺术特有的美感特征,因所用工具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感觉。例如油画和中国画的肌理就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而不同。它是美术的表现语言之一,是艺术家进行各种情感和观念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视
透视是指在平面上重现物体在空间上的立体感的绘画方式,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原理,用线条描绘物体空间位置、轮廓和物体投影。空气透视是通过空间距离对物体色彩及明显度所起的作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构图
构图的英语词为“composition”,意为组合、构成。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美术创作时根据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将要表现的形象加以组织,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画面,使个别和局部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有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对美术中的构图进行系统研究,专门研究构图对于形象呈现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第三节美术鉴赏学说
传神论
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直到唐代,传神论还是被作为人物画主要的审美标准而运用。
六法论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长期以来,凡绘画的创作与批评,都未曾越出“六法”的范围。
六要论
古代画论词语。五代荆浩《笔法记》提出“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六日墨。
逸、神、妙、能论
古代画论词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如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到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记》中,将标准分为逸、神、妙、能四品。
南北宗论
晚明文人画家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山水画的不同风格。他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至元四家为南宗;赵伯驹、赵伯驌和李、刘、马、夏为北宗。他极力推崇南宗为画家正统,贬斥北宗为行家画。这一理论观念对明末、清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与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l9世纪仍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
第四节中国书画
中国书画的分类
书法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中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的区别,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国画
国画即“中国画”,中国民族绘画。它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图画强调融化物我,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效果。在国画中,画与书法、篆刻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它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成熟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国画的工具是我国特有的毛笔、墨、纸、砚,与诗文、书法、篆刻互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冲破了时问与空间的局限。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
文人画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画,以区别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所作的画。他们讲究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洪和面中意境的表现。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竹石、花鸟等,惯以梅、兰、竹、菊为主要题材,借以标榜画家高尚的自我人格。唐代王维为“文人画”的创始者。
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我国传统画科之一,是以描绘山川等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魏晋时期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五代、北宋时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它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画的主色。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它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要求形神兼备,即不但人物形象要符合透视原理,结构、比例要正确,而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人物的面部是描绘的重点,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特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人物动作的协调和画面布局的统一。
花鸟画
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作画主体。唐末逐渐成熟,五代时发展有“徐、黄二体”。
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不用彩色颜料,以墨代色,用不同的墨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表现变化和层次。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水墨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因民间习惯于新年时张贴而得名。题材多为迎财神、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春牛图等喜庆吉祥的内容,带有祝福祈年的意义。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年画形式有门画(独幅的和对开的)、四屏条和横的或竖的单开独幅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坊的杨家埠等。
界画
界画是中国画的画科之一,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隋代时界画已相当成熟。现存唐懿德太子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中国画绘画技法
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泼、积等墨法。
墨分五色
墨分五色是指墨的浓淡干湿,但“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称“六彩”。古代中国画家崇尚“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因此“墨分五色”,也就是指墨色运用的变化丰富。
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技法名称之一。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线条勾勒轮廓,然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了再现山石树木的脉络和凸凹向背,形成了皴、擦的笔法。皴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的结构不同,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因质感不同,表现树身表皮有鳞皴、绳皴、横皴等。皴法是画家根据山石树木质地结构归纳而成的。
写意
写意俗语“粗笔”,中国画技法名,与“工笔”对称。写意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皴点、浓淡、干湿变化为主。它一般只是寥寥几笔,就可以大致表现物象,显出物象的气韵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有高度的表现力。
工笔
工笔亦称“细笔”,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与“写意”对称。用细微精刻的手法描摹物象,线条细致,一丝不苟,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
白描
白描的特点是有线无色,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修饰,多画人物、花卉。
在强调综合素质创新发展的今天,打通文学艺术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文艺常识》,作为青年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的参考教材。我们认为,提高文化素质不仅仅是青年学生的事情,也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我们这部书的读者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需要的普通读者。所以在书的内容设计上,从提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非专业人员的文艺修养角度出发,安排知识内容和难易程度,既考虑到青年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文艺修养的必要性,又为社会上普通读者希望提高文艺素养提供指导性读物。
加强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修养的领域来说,美术、设计、电影、电视、戏剧、戏曲、音乐、文学、舞蹈等各方面文艺知识都应当系统了解和掌握。从文艺修养的结构来说,它既包括对某一门类艺术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了解,也包括对该艺术领域的理解评价等。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在编写上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适当兼顾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每一门类大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艺术通识,主要系统介绍某一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术语;二是某一门类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中外两个部分,分别论述。我们希望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知识,培养准确的判断和高尚的品位。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释义简明的文艺常识教材,与以往的同类著作相比,有两个最为主要的特点:一是就其知识体系的内容构成而言,具有专业历史、专业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专业知识一体化的特点;二是从本书的应用性来看,具有教材性、通识性和鉴赏性兼具的特点。
本书主要由王树良、张玉花编写,王树忠、马仁翠、王术平、董亮亮等参加了部分文稿的编写校对工作。在编撰过程中,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张菱芷编辑多次提出宝贵的意见,而且正是因为她认真、严谨、快速、高效的工作,本书才能如此顺利的出版。在此,特别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