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戏剧观念变迁的考察为引,系统地介绍了在漫长岁月里,人类戏剧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同时分析了戏剧性格塑造、冲突、情节结构、戏剧语言和戏剧风格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悲剧、喜剧、历史剧和荒诞剧等戏剧类型予以了细致勾勒。并且从戏剧表导演艺术等方面阐述了戏剧的剧场呈现,从而清晰而完整地描述了戏剧艺术的轮廓及其神奇的魅力。
本书所要抓住的是戏剧艺术真正意义上的“根”——戏剧之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元素、主要构成和形与神的艺术约定。本书力图克服以往相关著述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失”,如戏剧被置换成话剧,戏曲则被摈弃在外等。另一方面,本书从多角度、多侧面介绍戏剧知识,用平实的学理唤起大家全面认识、把握戏剧的热情,注重原理、类型和流派的精要论述,力求在点与面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互证上别开生面,以期使读者获益良多。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的专业课、通识课的教材,也可以供社会上艺术爱好者参考阅读。
周安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曹禺研究会理事、美国Institute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s会员、美国剑桥中国文化中心《美中社会与文化》杂志编委、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长等。曾在《文学评论丛刊》《戏剧艺术》《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在海外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如《深沉悲怆的生命旋律——论中国八十年代悲剧创作》《20世纪中国问题剧研究》《现代影视批评艺术》《电影艺术理论》等近十种,曾获“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等多项奖励。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社科研究项目和海外项目10项。1998年8月应邀赴美国Bates College任客座教授,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学术交流。[1]
导论百变魔方——戏剧观念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欧洲戏剧观念的变迁
第二节中国戏剧观念的演进
第一章古典岁月——神和英雄的天地
第一节戏剧艺术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戏剧艺术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第二章古典岁月——以歌舞演故事
第一节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
第二节戏曲的形成与宋金杂剧
第三节宋元南戏与元杂剧
第四节明清传奇
第五节花部的兴起与京剧的形成
名作赏析《牡丹亭》的戏曲意蕴
第三章价值重建与戏剧的历史性转型
第一节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
第二节早期现实主义戏剧和自然主义戏剧
第三节清末的戏曲改革运动
名作赏析《艾那尼》:一面高扬的浪漫主义大旗
第四章多元的时代——西方戏剧的繁荣和发展
第一节现实主义戏剧
第二节现代主义戏剧
第三节追求剧场表现的先锋戏剧思潮
名作赏析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琼斯皇》
第五章骤变的时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中国现代戏剧在探索中形成
第二节政治语境下曲折发展的中国现代戏剧
第三节新时期中国戏剧艺术的多元化
名作赏析《获虎之夜》的戏剧情境
第六章戏剧性格(灵魂):塑造与呈现
第一节作为戏剧存在基础的性格(灵魂)
第二节性格(灵魂)——动作中的塑造
第三节性格(灵魂)——语言中的呈现
名作赏析《人民公敌》的人物塑造
第七章矛盾冲突对于戏剧的意义
第一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第二节戏剧冲突的特点
第三节戏剧冲突——疏离和颠覆
名作赏析《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第八章戏剧情节的艺术机巧
第一节戏剧情节的观念
第二节情节:起承转合的整一性
第三节完满情节的体认
第九章结构与戏剧风貌
第一节戏剧结构——涵义、价值和特性
第二节戏剧结构的文本类型
第三节横向式结构和纵向式结构
名作赏析《茶馆》的结构艺术
第十章戏剧语言:动作性、个性与抒情性
第一节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征
第二节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节戏剧语言的抒情性特征
名作赏析《樱桃园》语言的抒情色彩
第十一章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
第一节写实与再现
第二节写意与表现
第三节写实与写意
第十二章戏剧技巧的形式和种类
第一节引领观众的向导——悬念
第二节突变的艺术——突转与发现
第三节偶然性因素的运用——误会和巧合
名作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技巧
第十三章崇高与滑稽的艺术
第一节崇高、悲剧和巧合
第二节滑稽与喜剧
第三节悲喜剧和喜悲剧
名作赏析《狗儿爷涅槃》的悲剧性
第十四章超越生命——历史与历史剧
第一节历史剧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历史与虚构
第三节历史剧与现实
第十五章存在主义、荒诞派和后现代戏剧
第一节存在主义戏剧
第二节荒诞派戏剧
第三节后现代戏剧
第十六章戏剧表导演艺术
第一节戏剧表演:表现一体验一间离
第二节戏剧导演:戏剧舞台上的上帝
第三节新异的后现代戏剧表导演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