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

陈梦熊

中文名 陈梦熊
出生地 江苏南京(祖籍浙江上虞)
代表作品 《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性别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民国六年(1917年)10月12日,陈梦熊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梦熊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小学。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陈梦熊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陈梦熊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陈梦熊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陈梦熊参加以王曰伦先生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自西宁向北翻越祁连山脉,进入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横越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的成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陈梦熊随所复员到南京,参加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

1950年,陈梦熊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中国实际资料为主的《实用水文地质学》。

1957年,陈梦熊加入九三学社。

20世纪70年代初,陈梦熊对中国的编图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他结合实际,把含水层按含水介质划分为五种类型。

1974年,陈梦熊担任总技术负责,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

20世纪80年代初,陈梦熊两次参加有关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国际会议,把正在欧洲兴起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引进中国国内;邀请荷兰地下水系统专家G.B.英格仑教授(Engelen)来中国讲学。

1982年,陈梦熊改任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

1991年,陈梦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地矿部改组成立国土资源部,陈梦熊仍在该部咨询研究中心任咨询委员。

2000年11月,陈梦熊参加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4次年会。

2007年11月,陈梦熊领头在致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快旧址保护的信上签名。

2012年12月28日,陈梦熊在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提出水工环地质学科新体系与方向

话题当然离不开新近出版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书。这本书,也是陈梦熊院士近年来学术新成果的最好展示。

书中,陈梦熊院士重点就21世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的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探讨中,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荒漠化防治战略、西北黄土高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并完成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报告》。陈梦熊院士对这份报告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研读,并结合中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现状,写下了“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一文。文中说:“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态势,前瞻思考科学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认知学科发展规律,从中国学科发展的学术能力和政策环境出发,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对于推动中国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跨越,具有基础性意义。”

陈梦熊院士认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行星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交叉集成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新技术体系与观测和模拟平台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研究计划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及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对此,陈梦熊院士根据从事地质工作70年的研究与实践,并融入其学术思想,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阐明了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协调好水资源与环境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地质学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工程勘察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重心转移是工程地质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注全球变化、预测未来生存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环境地质学的根本宗旨。

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的新学科体系,倾注了陈梦熊院士一生的心血。从一本本写满数据的笔记的刊物,出版的一部部专著,到亲自编绘的图册,可以看出陈梦熊院士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他说,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轮回上升。很高兴随着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理论水文地质学、应用水文地质学及技术方法水文地质学,并在21世纪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理论水文地质学,着重向水资源水文地质学发展,应用水文地质学,则向环境水文地质学发展,技术方法水文地质学,以制图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与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此外,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还加强对数据管理系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以及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铁路、水利等大量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工程地质学科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并在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学科基础上,与土木工程学相互渗透,形成了一门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新学科体系——工程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是综合性较强,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介于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目前初具轮廓或正在发展的分支学科有环境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灾害地质学、地震工程地质学、城市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历史环境地质学等。

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他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

论文著作

在20多年时间内,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英文论文20多篇,并完成两项国际合作课题。

这20年是他一生中著述最丰盛的时期,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论文选集》以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专著。在此期间,他曾出访英国、荷兰、德国、芬兰、苏联、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多次。

1:陈梦熊,甘肃中部之地文,地质论评,1947,12(6):545~556。

2:陈梦熊,祁连山东段之山系,中国科学,1951,2(2):229~238。

3:陈梦熊,近年来我国铁路工程地质的发展,科学通报,1955,8:5~9。

4:陈梦熊,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现况与今后发展方向,科学通报,1956,6:51~54。

5:陈梦熊,柴达木盆地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号,1957,16~21。

6:陈梦熊主编,实用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59。

7:陈梦熊,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原则的探讨,地质论评,1964,22(3):224~233。

8:陈梦熊主编,黄淮海平原及松辽平原水文地质图系,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出版。

9:陈梦熊主编,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地质出版社,1975。

10:陈梦熊主编,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地质出版社,1979。

11:陈梦熊,地下水勘探类型的划分与其他有关问题,工程勘察,1980,(4):61~63。

12:Chen Mengxiong,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7th Session of Committee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ESCAP,Bangkok,1980

13:Chen Mengxiong,Jiao Shuqin,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Hydrogeological Mapp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ESCAP RMRDC Workshop on Hydrogeological Mapping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79~91,Bandung,1983

14:陈梦熊,试论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与评价原则,自然资源,1984,(4):11~18。

15:陈梦熊、许志荣主编,地下水系统论文选编,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河南地矿部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编印,1984。

16:陈梦熊、许志荣,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地下水系统研究论文选编,1984,1~13。

17:陈梦熊、焦淑琴,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地质,1984,(10):19~22。

18:陈梦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与环境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选辑20),地质出版社,1984。

19:陈梦熊,试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2):61~64。

20:陈梦熊,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特征与初步评价,自然资源学报,1986,1(1):18~27。

21:Chen Mengxiong,Xu Zhirong,Groundwater Systems of the Yellow River Alluvial Plain,North China,IHPA2.B.IAHS Publication,1986,163:243~297

22:Chen Mengxiong,Deng Aisong,Impact of Mine Development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mpact of Mining on the Environment,1986,51~71,Moscow,1989

23:Chen Mengxiong,The Four Perio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ological Science in New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XV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INHIGE0,Beijing,1986.

24:陈梦熊,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长春地院学报专辑,1987。

25:Chen Mengxiong,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Environ.Geol.Water Sci.No.3.141~147.Springer Verlag,New York Inc.1987

26:陈梦熊,我国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编图经验,中国岩溶,1988,7(3):199~204。

27:陈梦熊、王泽斌,中国地热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分布规律,中国地热物化探论文专辑,地质出版社,1988。

28:Chen Mengxiong,Lin Xueyu,Liu Tiezhu et al.,Side Effects Related to Groundwater Management,IAHS Publication,1988,172:123~268

29:陈梦熊、曾祥富,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6):1~5。

30:陈梦熊,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问题与有关对策,华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讨论会论文集,水利出版社,1990。

31:陈梦熊,固体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与地质处理,中国地质,1990,(2):5~11。

32:陈梦熊,环境地质工作的最新发展与今后任务,中国地质,1990,(8):7~12。

33:陈梦熊,新中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四个时期,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4:Chen Mengxiong,(Cai Zuhuang),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Related to the Groundwat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ai Zuhuang),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1~6,Seismological Press,1992,Beijing

35:陈梦熊,现代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131):1~3。

36:陈梦熊,滨海地区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环境系统(中国沿海资源、工程、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战略),地震出版社,1993。

37:陈梦熊,关于海平面上升与控制城市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及对策),科学出版社,1994。

38:Chen Mengxiong,Characteristics of Inland Quaternary Basins in Northwest China with References to Their Hydrological Significance,Engineering Geology,1994,37(1):61~65,Elsevier,1994

39:陈梦熊,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城市水资源,1994,(2):22~28。

40:Chen Mengxiong,Cai Zuhuang,Risks for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Urban Areas of China,IAHS Publication of the Academy of Finland,FGR,1994

41:陈梦熊,水文地质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42:Chen Mengxiong,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f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and Ecosystems in Arid Area,Proceedings(H5)of IUGG XXIth General Assembly,Boulder,1995

43:陈梦熊、程裕淇,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地质出版社,1996。

44:陈梦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新华出版社,1997。

45:陈梦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3)。

46:陈梦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第四纪盆地系统,第四纪研究,1997,(2):97~104。

47:陈梦熊,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8。

48:Chen Mengxiong,Analysis of the Hydrological System of Hexi Corridor,Gansu Provinc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ydrological Basi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3~11,Beijing,1990

49:Chen Mengxiong,Cai Zuhuang,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 Related Environ—hydrogeologic Problems in China,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2000

50:陈梦熊,中国地下水研究论文选集,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学术获奖

1985年,陈梦熊因组织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梦熊组织编制出版了中国第一幅1∶300万水文地质图,20世纪60年代组织相关省份编制出版1∶100万黄淮海平原及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是中国最早按自然单元编制的小比例尺图系,建立了“图系”的典型模式,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5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东亚、东南亚地学合作计划第42届年会上,陈梦熊院士获德国地质科学协会颁发的利奥普德·冯·布什奖章。

2006年11月15日,陈梦熊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学术交流

20世纪80年代初,陈梦熊两次参加有关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国际会议,把正在欧洲兴起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引进中国国内;邀请荷兰地下水系统专家G.B.英格仑教授(Engelen)来中国讲学。

人才培养

陈梦熊引进和倡导地下水系统新理论,创立水文地质学新学科体系;他经常奔赴各地讲学,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荣誉表彰

1991年,陈梦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所获奖项

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2005年荣获德国地质学会颁发的杰出地质学家——列奥波德·冯·布赫奖章,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学奖。

社会任职

陈梦熊历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顾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编委会主编、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并曾任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铁道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地质图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及《地质学报》编委、《环境遥感》编委、《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以及克罗佛出版公司国际水科技丛书编委会顾问委员等职。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

曾任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2年改任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1998年地矿部改组成立国土资源部,他仍在该部咨询研究中心任咨询委员。

个人生活

陈梦熊的父亲陈金镛先后在崇信学校、崇德女校、南京汇文书院任教。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陈梦熊在兄弟里行四,与姐妹大排行行八。三姐陈郇磐在国立东南大学(后称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当音乐教员。三哥陈梦家是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1] 

人物评价

陈梦熊与时俱进,积70年之功力,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考,高屋建瓴,气度恢宏,见地深邃,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加以实践。”(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评)

陈梦熊院士仿佛就是为中国水工环地质事业而生的,他不断地行走在中国的地质空白地带,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中国的水文地质事业书写了一段在艰难中成长的辉煌篇章。(中国科学院评)

后世纪念

2016年9月13日,陈梦熊院士、黄劭显院士地质资料捐赠仪式在全国地质资料馆举行,陈梦熊院士之子陈泽行先生及夫人、黄劭显院士之女黄祖英女士作为捐赠者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邢丽霞副主任、发展研究中心谭永杰总工程师、胡小平副总工程师、局总工室刘宏、资料收藏室全体人员以及数据管理室、资料服务室、国土档案处、综合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捐赠仪式,仪式由胡小平副总工程师主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