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荣

刘秀荣

中文名 刘秀荣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5年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刘秀荣,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已退休、中共党员 。京剧王派传人。近年来专心教授青年学生。CCTV特约评论员、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

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7年入北平四维戏剧学校学习,排名维蔓,后转入中国戏曲学校。

1949年投身革命,曾参加开国大典游行。

1950年转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继续修业。

1951年参加戏曲实验学校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义演,先后两次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1956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

1965年调至北京京剧团,改革开放后调至中国京剧院,后为中国京剧院三团主要演员。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6月28日14时0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活动照活动照

主要剧目

擅演剧目有《秋江》、《拾玉镯》、《全部穆桂英》等。

最初多演花旦戏,如《下河南》的媒婆、《小上坟》的萧素贞、《小放牛》的村姑、《豆汁记》的金玉奴及昆曲戏《下山》的色空、《闹学》的春香等。经向王瑶卿、华慧麟、方连元学《三击掌》、《十三妹》、《扈家庄》等剧,开拓了戏路。1952年以扮演由田汉编剧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头角崭露。更得到王瑶卿的器重,将他的代表作《珍珠烈火旗》、《棋盘山》、《貂蝉》、《孔雀东南飞》、《万里缘》、《玉堂春》、《穆柯寨》、《樊江关》、《得意缘》、《打鱼杀家》、《审头刺汤》、《汾河湾》、《长坂坡》、《回荆州》等一一传授。这些戏囊括了青衣、花旦、刀马旦、闺门旦各种类型角色,唱念做打舞兼容并有,使她打下全面的深厚基础。她演出的《白蛇传》、《牛郎织女》的全部唱腔也是由王瑶卿亲自为之编创。《穆桂英大战洪州》已拍成戏曲片。

荣誉记录

  《白蛇传》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春郊试马》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主要成就

刘秀荣得京剧旦行一代宗师王瑶卿真传,被公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王(瑶卿)派艺术最重要、最优秀的传承人和弘扬者。她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又拜尚小云为师,同时受业于梅兰芳、荀慧生等前辈,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无一不通,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行的所有分支,创作、排演了《白蛇传》《穆桂英大战洪州》等数十部新剧目。曾获中国剧协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戏剧工作60年”荣誉证书。[1]

她在认真继承王派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多的新角色,如在《破洪州》、《金锁恩仇》、《沉海记》和现代戏《四川白毛女》、《沙家浜》等剧中都有许多创新。她还富有革新精神,并注意搏采众长,从萧长华学了《拾玉镯》、《大英杰烈》,从尚小云学了《失子惊疯》,从俞振飞、言慧珠学了《百花赠剑》、《奇双会》,并演出梅派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刘秀荣和学生刘秀荣和学生

家庭生活

她的丈夫张春孝也是著名京剧演员。[2]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

曾获中国剧协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戏剧工作60年”荣誉证书。[1]

2008年,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审议,刘秀荣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

  《拾玉镯》剧照《拾玉镯》剧照

人物评价

刘秀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是国家京剧院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是传承弘扬王(瑶卿)派艺术、革新发展旦行艺术的名家名师,为京剧表演和教学作出了历史贡献。刘秀荣得京剧旦行一代宗师王瑶卿真传,被公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京剧王(瑶卿)派艺术最重要、最优秀的传承人和弘扬者。[1]

人物纪念

2021年7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刘秀荣遗体送别仪式。

大厅内,摆放着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寄托深切哀思,现场播放着由刘秀荣生前演唱的《白蛇传》《王宝钏》《沙家浜》《战洪州》等代表作音频片段,刘秀荣的亲属、生前好友、弟子、戏迷及国家京剧院演职员等千余人依次缓缓步入吊唁厅,鞠躬行礼,作最后送别。

2021年7月27日上午,国家京剧院在畅和园举行刘秀荣先生追思会,纪念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

追思会由副院长王培主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中宣部文艺局,全国政协京昆室、办公厅联络局,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机关党委、艺术司、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中国戏曲学院,天津京剧院,黑龙江京剧院等相关单位领导,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戏曲导演孙桂元,京剧界名家阎桂祥、董圆圆、李海燕、田冰等,戏曲界专家龚和德、张关正等,以及刘秀荣亲属代表,弟子代表,国家京剧院领导班子、全体中层干部、演职员代表及媒体记者等出席追思会。[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