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人

目录导航

简介:

洞穴堆积分为4层,人类化石发现于第二层,含大量灰岩角砾的棕红色砂质粘土层,伴出的哺乳化石有中国鬣狗、剑齿象、貘、犀、肿骨鹿等十多种动物化石。在其北侧另有洞穴产出早更新世动物群,包括拟豺、桑氏短吻鬣狗、巨剑齿虎、豹、长鼻三趾马等。两洞穴的关系目前还不清楚。经测定银山地点伴生的动物骨化石样,巢湖人年代约在16万至20万年前,但根据对银山地点堆积物中钙板年代的测定,巢湖人年代应该在30万年前。 

发现经过

80年代初期,当时,安徽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的地质队员在巢湖周边进行野外填图,无意间在银山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马,鹿,猪等常见的更新世属种。但对于敏感的古生物工作者来说,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苗头。至少,对确定这一带新生代后期地层的年代十分重要。于是,决定对银山化石点作进一步的挖掘。1983年春天,参加野外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许春华把挖掘到的一批化石带到北京进行修理和鉴定。在带回的化石堆中修理出一块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枕骨,属女性。时代较和县猿人为晚,时当中更新世,距今约20万年。

当年秋天,许春华和张银远又到银山继续发掘,终于又找到一块古人的上颌骨,并带有3颗牙齿化石。此外,还掘得小猪,猫,等哺乳动物化石。从这次考察地层剖面的情况判断,其下部,含有长鼻三趾马,剑齿虎,四棱齿象等化石,应归于下更新统;上部,含有马,貘,肿骨鹿,剑齿象等化石,应属于中更新统。人类化石就埋藏在上部中更新统地层中。虽然就动物群性质鉴定,其上部化石与和县猿人伴生的动物群基本相似,但从所含的人类化石看,巢湖人比之和县人要明显的晚,有人定在20万年前。 

意义

巢湖人化石及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是安徽继和县猿人化石发现之后,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该遗址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惟一一处早期智人化石地点,对研究中国人类起源和环境演化都有重要意义,为长江下游地区人类的演化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材料。可惜的是,巢湖人化石遗址中尚未找到石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