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英译Taiwan Solidarity Union(TSU),成立于2001年8月12日,是台湾当局第九十五个登记合法的政党,也是第三个以“台湾”为名的政党。“台联党”尊崇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先生为“创党领袖”及“精神领袖”。“台联党”同时也是台湾当局支持“国家正常化”、“台湾本土化运动”的重要政党。
“台联党”的党纲称该党的宗旨是“稳定政局、振兴经济、巩固民主、壮大台湾”。由于“台联党”是岛内极“独”势力的代表之一,其政策纲领中最引人注目的为2001年7月30日推出的“两岸政策纲领”。该纲领以“两国论”、“住民自决”等“台独”理论为核心,
公开称,台海两岸关系的现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并存于世界,并主张“此一现状如有任何变更,必须……透过公正、公平、公开之投票程序,经由人民共同决定,并获国际承认与制度保障,方得会诸实行”;其次,该纲领称,发展两岸关系,应该遵循“台湾优先”的原则;最后,该纲领声称“现阶段台湾有关戒急用忍之检讨与直接三通之规划”,必须以所谓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等为“政策思考的基本前提”。这实际上是在走李登辉主政时和后来民进党主政时以所谓“安全”为由,对两岸交流设置障碍的老路。[1]
2000年领导人大选,民进党取得执政权,长期执政的中国国民党首度在野,在大批国民党支持者的抗议下,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前领导人李登辉辞去党主席职务并离开国民党核心,中国台湾地区首次政党轮替后,由于民进党政府宣布核四停工一事激起严重对立,另外国民党提出两周八十四小时的工时案也引起中小企业主的不满,
政局动乱大受影响。本已退休的李登辉透过“全国工业区厂商联合会”理事长黄宗源与新光集团吴东升等子弟兵筹组新政党,希望能借此协助执政党稳定政局。前党籍桃园县“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黄宗源语,他是党证编号第三号,第一及第二号分别预留给前领导人李登辉及现领导人萧万长。 由于李登辉的本土色彩,号召了若干国民党内的本土派,及部分偏绿人士组成新政党。“台湾团结联盟”在2001年8月12日正式成立,首任党主席为前内政部长黄主文。[1]
“稳定政局、振兴经济、巩固民主、壮大台湾” “坚持中间偏左路线、为中产阶级发声、为弱势族群奔走” “理性对话、优质政党、平民政治、进步国家”
1.“坚持台湾主体,迈向正常国家”
2.伸张社会正义,落实公平均富
3.捍卫本土产业,坚持照顾基层
4.落实廉能政治,杜绝贪腐特权
5.落实无障碍环境;扶助社会弱势,支持乐生疗养院成为“国定古迹”,并规划为“台湾”人权乐生园区。
6.公办托育减轻养育子女的负担
7.反对兴建苏花高,推动立法奖励与发展再生、替代能源及绿色能源
8.落实台湾主体教育、国民教育向下延长一年
9.改善农产品运销制度;推动老年农民离农退休制度;建立农作物保险制度
10.实施劳保年金,降低职业灾害,推动产业民主化
11.提升传产竞争力;推展在地生产及在地消费的观念
12.促进租税公平,控管对中投资,立法防止高科技及农业技术流向中国
13.保障弱势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
14.两岸以对等、尊严往来互动
15.杜绝金权政治;推动公费选举,落实平等参政权;国会问政全面透明化;落实阳光法案
16.建立“健保纾困基金”保障医疗品质,重视精神疾病、家暴、性侵害、毒品药瘾、忧郁自杀等防治工作
在2001年底“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及县市长选举前仓促成军的“台联党”,由于缺乏根基,整体实力比较薄弱。
(一)政党认同度低。根据岛内各种民意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台联党”自成立后,政党认同度一直维持在2-3%之间,有关政党形象的各项指标认同也一徘徊在2%-3%之间。民意调查同时也显示,“急独”选民是“台联党”的主要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是次要选票市场,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闽南籍选民;40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急统、缓统及维持现状的选民多不支持“台联党”。
(二)基层实力薄弱。“台联党”虽然在2001年底“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获得7.76%的选票,但在接下来的基层选举中却成绩欠佳,如在2002年初的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选举中只取得7个县议员席次;在2002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中,只在大本营高雄市获得2个席次,提早出现泡沫化征兆。
(三)党员人数少。“台联党”在成立之初因经费问题紧张,并没有积极招募党员,在2003年之前总共只有102位党员。但是自2003年后,该党为壮大基层实力,已开始积极招募党员,据说后来已招募到上千名党员。[1]
“台联党”成立时间较短,主要以“立法院”党团为工作重心,以“李登辉之友会”及围绕在李登辉身边的一些“台独”组织为基层动员力量。
(一)在党中央方面:虽然该党党章规定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关,具有修订党章、议定党纲,选举及罢免党主席以及议决重大人事案等职权,但事实上,“台联党”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领袖”李登辉幕后直接操控。现任党主席为前“内政部长”、亲李大将黄主文,秘书长兼“立院”党团主任为林志嘉(原国民党籍)、副秘书长为黄金郎、文宣部副主任为黄瑞华、行政部兼妇女部主任陈敏英、“国际事务部主任”为张祯祥、政策研究部主任为李先仁(原国民党籍)、组织部主任为陈鸿基(原国民党籍)。
(二)在“立法院”方面:总共包括黄宗源、陈建铭、廖本烟、许登宫、何敏豪、钱林慧君、苏盈贵、罗志明、林志隆、吴东升、程振隆、黄政哲、王政中等13名“台湾地区民意代表”。
(三)地方组织方面:“台联党”在北高市长选举中失利后,为在台湾政坛站稳脚跟、避免在2004年“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走向泡沫化,“台联党”决定自2003年后积极发展基层组织,在各主要县市成立地方党部、招募党员。3月28日,“台联党”的第一个地方党部高雄市南部党部成立,据称共招募了500多名党员,“台联党”并号称要在年底之前在全省各地陆续成立地方党部。
(四)外围组织方面:基层组织薄弱的“台联党”主要依靠李登辉的民间支持力量及学术界、政商界的人脉进行选举与社会动员。一是“李登辉之友会”,全台各地已成立了26个“李登辉之友会”;二是“台联党”全权接收了“台湾综合研究院”、“国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辉在学术界的其他人脉,为“台联党”规划选举议题、选战对策以及各种法案发挥了重要的“后援部队”角色。三是“北、中、南、东社”,“台湾教授协会”、“医界联盟”等“台独”组织成为“台联党”的重要拥护者与主要社会动员力量。此外,与李登辉李关系密切或长期支持“台独”的部分企业成为提供“台联党”选举经费的重要“金主”。[1]
以维护李登辉“分裂”路线为使命的“台联党”成立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获得岛内外“激进台独势力”的掌声,认为其才是真正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政党,“台联党”也由此取代日渐式微的“台教会”、“建国党”等“激进台独”组织,成为“激进台独势力”的总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国号、制定新宪”。“台联党”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于世界;台湾现状的任何变更,都必须经由台湾2300万人民透过公民投票决定;应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制定‘台湾基本法;台湾的未来就是‘一边一国’,两岸关系应该是‘两国关系’”等等。“台联党”不仅在“立法院”积极推动“公投立法”,还集合岛内“台独”组织发动“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要求将一切冠有“中国/China”的社团、公司等全部改名为“台湾”,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等等。
(二)阻挠发展两岸经贸。为防堵两岸经贸、人员交流的快速发展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李登辉、“台联党”极力反对松绑“戒急用忍”、反对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叫嚣“鼓吹加速三通,等同鼓吹加速统一”,两岸若要就“三通”进行谈判,必须在“国与国”的基础上进行。
(三)在意识形态领域加速灌输“台独认同”。在李登辉主政的12年间,为斩断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李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下台后,李登辉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台湾应加速培育台湾民众的“建国意识”。李登辉声称,当前台湾最大的危机在于“国家认同”出现混淆,“要摆脱一个中国的纠缠,台湾内部必须有认同台湾的‘国家’意识”。李登辉、“台联党”还鼓吹要彻底在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划清界线,鼓动“教育部”全面扬弃过去中小学史地教材的“大中国”观点,并要求在中小学推广乡土语言教学,将闽南话列为“第二官方语言”等等。[1]
黄主文黄主文时期(2001年-2005年)。“台联党”成立当年,“李登辉之友会”、“群策会”及“李登辉学校”也相继成立,四个单位在组织动员、人才培育与政策理念上相辅相成,所以“台联党”便在2001年“台湾当局”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获得八十万一千五百六十票,得票率为8.5%一举斩获十三席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在2004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中,前领导人李登辉担任召集人发起228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活动,尽全力辅选民主进步党陈吕配连任。2004年“台湾当局”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台联党”当选十二席,而在2005年“台湾当局”任务型国代选举中,席次更超越亲民党成为台湾第三大党。
然而,在2004年“台湾当局”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过程中,当时“台联党”党主席黄主文一再遭批评利用全党资源为其子黄适卓辅选,引发“台联党”内部反弹,加上因选举结果不如预期,黄主文最后辞去党主席一职,改由“台联党”首任秘书长苏进强接任。[1]
苏进强时期(2005年-2007年)
苏进强苏进强上任后,在2004年四月前往日本进行访问并参拜靖国神社,引起高金素梅与新党、爱国同心会的不满与抗议,对此苏进强强调,到靖国神社不是要对哪一个特定的阵亡者参拜,而是要对在神社中三万名台湾英魂的“忠义精神”致敬,与军国主义、战争主义毫不相干。2006年,施明德带领红衫军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蓝营分别在六月与十月于立法院两度提出罢免案,“台联党”当时选择不表态,党籍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集体进场投下“废票”。只不过,在十一月三日国务机要费案遭起诉后,一向不支持倒扁的“台联党”,却出现态度大逆转,首次明确表态将要支持发动第三次罢免,原因在于当时“台联党”党中央有人评估,如果“台联党”“适时”出手,或许能够接收对民进党极度失望的选民。
北高选后,苏进强因“台联党”表现欠佳,宣布请辞为败选负责。[2]
黄昆辉时期(2007年-至今)
黄昆辉台湾团结联盟历经黄主文与苏进强两位前主席后,2007年1月由群策会秘书长黄昆辉出任第三届党主席。黄昆辉在就职典礼上宣示了“台联党”的定位及新方向,““台联党”是唯一以台湾为主体的在野党,同时为伸张“社会正义”,要扩大照顾中产阶级及弱势族群。因此,“台联党”未来除了秉持原本“台湾主体”的立场,监督执政党是否走“台湾主体”路线,更将在政策主张上发挥关怀社会正义、弱势族群的精神,为中产、工农及基层民众争取权益。”
“台联党”进一步在四月的“新党纲、新党章”宣示大会上,提出五项基本主张,包括:坚持主权在民,确立台湾是“主权国家”的定位,维护台海现状,建构以台湾为主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的“新时代台湾人”团结台湾;在确保社会正义下,促进公平竞争;根除金权勾结、建立廉能政府。
2007年10月29日,“台联党”中执会以违背党的核心价值、不服党的领导为由开除亲近民进党的廖本烟与黄宗源党籍;爆发新“台联党”“清党”事件与“新旧“台联党”路线之争”。
2007年11月起,陆续有党籍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黄适卓、何敏豪、尹伶瑛出走希望能争取民进党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提名,但2008年“台湾当局”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后这些人都并未当选。
而台北县议员陈启能、吴琪铭、台北市议员简余晏、彰化县议员赵惠如等人都自认是走“旧“台联党””路线分别与支持者选择退出“新“台联党””加入民进党;此外台北市议员陈建铭、新竹市议员李妍慧则祝福新“台联党”,宣布恢复无党籍身分继续问政。
新“台联党”在单一选区两票制的新选制压力下也逐渐转型为非蓝非绿、中间偏左的政党希望能借此与民进党、国民党切割成为第三势力政党。
新“台联党”在2008年“台湾当局”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中政党票共得三十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七票,得票率3.53%,十三个区域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候选人得票数共九万三千八百四十票;未能在单一选区两票制下跨过百分之五门槛无法取得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席次。
在2008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中“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公开表态自己的一票会投谢长廷,但并未呼吁支持者票投谢长廷,也因为如此“台联党”人士在选举时都分别各自表态替长昌配或马萧配站台辅选,并未像2004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时全党皆支持陈吕配。
2008年4月23日“台联党”举行党部乔迁茶会,会中“台联党”表示将解散原有中执会,并将进行党员重新登记;未来将定位为柔性政党,广招““台联党”之友”监督政策,“台联党”表示要从3.5%开始,重新出发,在完成党内重组改革相关程序后,甚至不惜更改党名,以吸纳更多在野的进步力量,以全新的姿态和作为,完全转型成以理性对话与进步国家为核心价值的平民化、优质政党。
“台联党”发言人周美里强调,“台联党”未来“宁小勿大”,组织及干部都会严格挑选,采精兵主义;用政策竞合取代政治斗争,用政策监督取代族群对立,用理性对话取代怀疑对骂,用静坐示威取代街头运动,用平民政治的理性监督取代家族派系的权力分赃,建构以善良政治为核心的新政治文化。[2]
“台联党”“台联党”
任届 | 姓名 | 当选方式 | 就任 | 卸任 | 简历 |
1 | 黄主文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1年8月12日 | 2004年12月25日 | 建党元老,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前“内政部”部长。 |
- | 黄宗源 | 代理 | 2004年12月25日 | 2005年1月10日 | 建党元老,时任““台联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是台湾地区第五届、第六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于2007年10月29日遭新“台联党”开除党籍。 |
2 | 苏进强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5年1月10日 | 2006年12月15日 | 三军大学战略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时报》总主笔、社长。 |
- | 林志嘉 | 代理 | 2006年12月15日 | 2007年1月26日 | 美国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政府行政管理博士毕业,曾连任台湾地区五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时任“台联党”秘书长。 |
3 | 黄昆辉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7年1月26日 | 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曾任“内政部”部长、“陆委会”主委、秘书长、资政等要职。 |
任届 | 姓名 | 当选方式 | 就任 | 卸任 | 简历 |
1 | 黄主文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1年8月12日 | 2004年12月25日 | 建党元老,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前“内政部”部长。 |
- | 黄宗源 | 代理 | 2004年12月25日 | 2005年1月10日 | 建党元老,时任““台联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是台湾地区第五届、第六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于2007年10月29日遭新“台联党”开除党籍。 |
2 | 苏进强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5年1月10日 | 2006年12月15日 | 三军大学战略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时报》总主笔、社长。 |
- | 林志嘉 | 代理 | 2006年12月15日 | 2007年1月26日 | 美国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政府行政管理博士毕业,曾连任台湾地区五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时任“台联党”秘书长。 |
3 | 黄昆辉 | 同额竞选,中执会共推 | 2007年1月26日 | 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曾任“内政部”部长、“陆委会”主委、秘书长、资政等要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