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镇古时是太湖县城通往湖北英山县的主要驿站,沿长河而下,到太湖县城100华里而得名"百里"。地处岳西、太湖、英山三县交界,东临牛镇镇,西与北中镇相接,南与弥陀镇相靠,北与岳西县冶溪镇、店前镇毗连,素有太湖西北大门之称。1992年3月由原百里乡、共和乡、耿家乡合并成百里乡。2001年8月经省政府根椐完全建制镇的标准要求批准撤销百里乡、设立百里镇。2005年6月乡镇区划调整中保留原建制。[1]
2005年村级调整:吴畈村(罗家、吴畈)、共和村(象狮、团岭)、叶河村(方冲、叶河)、叶榜村(叶榜、响水)、东口村(东冲、东口)、大竹村(大竹、杜山)、南斗村(南斗、张河、双峰)、松泉村(茂山、同盟、花园)、柳青村(青畈、柳青、叶青)。
百里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太湖县西北边陲,东邻牛镇镇,西与北中镇相接,南与弥陀镇相靠,北与岳西县冶溪镇、店前镇毗连,素有太湖西北大门之称。 百里地貌为半山区半丘陵,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地处花亭湖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1535.3mm,年平均气温16.3℃。百里镇交通便利,S211省道、S362省道在百里镇区汇合。境内群山环抱,长河干流前埠河穿流全境,山青水秀,阡陌纵横。南面有三千寨,主峰846米,是百里最高峰,又是禅宗名刹三千寺所在地,山顶尚存太平天国遗址;东面唐家寨亦名唐家山,为境内第二高峰,海拔761米。[1]
2、特色资源
百里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1.6%,境内工业少,农产品、水资源无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毛竹、油茶、茶叶、黑瓜子、瓜蒌子、贡菊等特色种植业发展迅猛,大别山小黄牛、大耳山羊养殖已形成规模。百里镇旅游资源丰富,山川形胜,风景秀丽,北依司空山,南临花亭湖。境内三千寨、祖师寨、三千寺、响水崖、王念祖故居等景点甚多。诗仙李白曾游司空山过百里时,写下“断崖如削瓜,岚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的诗句。[1]
全镇四通八达,省道、县道、乡村组道交织成网,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工程。水利设施使农田旱涝保收。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全镇有中学三所,小学22所,其中中心小学一所。卫生院三所,村级卫生室22所,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移民建镇成功实施,撤乡建镇目标顺利达到。镇区已建成虹桥街、百旺街、响茗街,镇政府驻地虹桥街,街道两旁楼房高耸、店铺林立,布局有序,商贸发达,一派繁荣景象。一个农、工、商、贸功能较齐全的新型山区边贸集镇基本形成。镇政府正在启动一环路建设工程(211省道改线工程),这将为百里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计划生育居全县中等水平,群众生育观念明显转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村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百里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6897.6公顷,耕地面积1096公顷。境内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盆地为主,低山盆地相间,河谷交错。气候适宜,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山芋、大豆、蚕豌豆、高梁、荞麦、玉米,粮食人均达410公斤,自给有余。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蚕桑为主,还有生姜、黑瓜子、百合、食用菌、黄花梨、中药材等。养殖业以生猪、黄牛为主,家禽以鸡、鸭为主,羊、兔、鸽子、甲鱼等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乡镇企业以工业品加工、农副土特产加工为主。
2004年,该镇工农业总产值644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171万元,工业总产值1270万元,财政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元。扶贫攻坚成效显著,60%的农户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电视入户率达90%,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入户率达65%。第三产业、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劳务输出有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林业二次创业卓有成效。
2009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一般性预算收92.5万元,实现年初预算目标的136.84%,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0万元,增长20%。[2]
201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亿元,较上年增长9.5%;完成税收收入213.4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5%。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5%;农民人均纯收入7240元,年增长11%;银行储蓄存款余额达3亿元。[1]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综合竞争力,不断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2015年引进安庆万佳现代农业集团,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超3000万元。全力提升集镇建设水平,着力构建项目建设平台,创新服务机制,做好建设谋划、产业规划,增强发展现代企业的吸引力,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加速工业经济新提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立足镇情,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题,依托专业大户,狠抓农业现代化建设,油茶、毛竹、茶叶、中药材、黄牛、山羊养殖等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15年毛竹新造林820亩,油茶450亩,生姜、中药材320亩;新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家,累计达35家,新增家庭农场2家,新型经营主体向规模、规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农户”模式效益明显,全年出栏家禽5万羽,出栏生猪26164头,山羊2742只,新增规模畜牧养殖场4处,全镇承包土地从事各类经营的大户100亩以上4户。[1]
一是粮油生产总量稳中有升,全镇粮食总产量8707.6吨,油料481.4吨;二是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去年共争取连片开发项目投入资金近100万元支持发展主导产业,新发展油茶2600亩,茶叶360亩,脱毒马铃薯、香芋共4200亩,并支持组建了高岭油茶专业合作社,华源公司、汇龙公司被评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畜牧业发展有较大进步,去年全镇出栏生猪9200头,外调仔猪6400头,黄牛2600头,出栏家禽8.6万羽,年末存栏能繁母猪1024头,架子猪7600头,黄牛4400头,家禽4.8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2800万元。[2]
近年来,我镇劳务输出有序推进,劳动技能培训有效开展,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0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7200万元。[2]
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教育名片再度刷新,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成果更加彰显,许多指标位居全县前列。读经典,做新人,形成校园新风尚。涌现出以汪先爱、朱发展为代表的一批模范优秀教师。创建诗乡工作有条不紊,诗词“六进”工作己形成共识。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多方位展示百里文化新风貌。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院综合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乡村医疗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安全进入新常态,2014年无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国土管理日趋完善。各部门单位工作运转正常,目标落实,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综合指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3]
百里是一个仅两万多人的山区小乡镇,这里自古以来,人文雀起,科甲蝉联,该镇培养有博士26人,硕士74人,近千名大学生。有“一门三博士,十里两京官”、“博士镇”、“状元村”的美誉。百里镇教育发展得日新月异,令人耳目一新。百里中心学校2004年成立,立足现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及常规管理,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努力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使百里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6年,中、小学入学率100%,初中辍学率下降为1%,其中,17周岁的完成率达9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确保了适龄儿童按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4至2006年底,镇党委、政府投入、县教育局扶贫共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3000多平方米,新建教学楼24幢,受益学校20所。2007年叶河小学又引进富士康集团援助希望工程,投入30万元建教学大楼。另外,3所初中、10所完小均建立了少年活动图书室、电脑室。2005年虹桥、团岭、柳青小学及耿家初中通过募捐建起了水泥球场。同年团岭小学争取了实验小学捐赠电脑8台和台胞李国平先生捐赠电脑10台。2006年闻通小学引入美国明日教育基金资金5万元,添置了铁制课桌椅、图书、电脑、体育等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为规范各种教学行为,制订了《百里镇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流程做出了明确界定,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该镇现有初中3所,23个教学班,10所完小,4所单小,教学职工178人,中、小学在校学生3600余人。2005年共和、百里、耿家、虹桥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学校”,特别是镇中心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县、镇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太湖县唯一先进的中心学校关工委———百里镇“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整合教育资源 合理进行中小学布局。2004年以前,该镇原有完小15所,点小面多,师资力量不足。2005年根据上级的要求,并结合本镇实际,共撤8个单小、教学点,共撤43个班,整合了教育资源。该镇仍保留初中两所,完小10所。随着学生数的逐步减少,将适时进行合理调整。
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紧抓管理这个环节不放松。镇中心学校在抓师生同步发展的同时,把对学生的关爱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校本培训为抓手,组织教师参与新课改,学习新理念,引领老师以新课改为平台,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规范教学行为,使中、小学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二是搞好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为切实加强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学校于4月9日与岳西县西南片联合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得到社会好评,丰富了德育工作内涵。镇政府成立了留守孩子活动中心,镇中心学校从“四爱”、“四情”来点亮留守学生心灯,建立《留守学生关爱工程》,给留守学生建学生档案,落实帮扶措施,组建生活教师队伍,并从物质、精神上实施帮助。让留守学生生活放心、舒心,使留守孩子感受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身边处处是亲人--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百里镇有卫生院三所,村级卫生室22所,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百里镇党委、政府面对严峻的人口计生形势,警醒自逼,不甘落后,扎扎实实地开展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一是扎实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会,计划生育和集中治理性别比工作调度会。各村(居)及有关单位也召开了不同形式的会议。该镇共刷写计生固定标语100余条,拉挂横幅10余块,利用广播电视开展宣传6余次。轰轰烈烈的宣传发动工作,增强了全镇干群做好计生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二是扎实开展“三清”工作。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镇村干部和抽调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清隐患、清手术、清出生三项清理工作,排查隐患15例,落实长效节育手术50余例,清出政策外出生4例。三是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工作。对“两检”缺检对象,计生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上门补检或集中补检,同时提供生殖保健咨询服务;对怀孕对象,做到孕情随访上门,送证上门,送政策知识上门;对落实手术对象,镇村干部及时帮助排忧解难,特别是对二女结扎户,镇政策更是重视、关心,既派人探望,还将落实“二女户保险”。
境内群山环抱,长河穿流全境。山青水秀,阡陌纵横。南面有山尖寨(又名三千寨),主峰846米,是百里最高峰,又是禅宗名刹三千寺所在地。山顶尚存太平天国遗址,石砌城垣依在,传说故事可闻。“万人沟”虽已被茂密的森林覆盖,仍可想象当年的血雨腥风。山间松涛怒吼,林下泉水叮咚。寺内香烟缭绕,山坡禅茶飘香。是旅游参禅的绝妙去处,游客香客络绎不绝。从耿家望去,晴空下的三千寨犹如一面巨制旌旗飘扬在百里南侧。[3]
东面唐家寨亦名唐家山,为境内第二高峰,海拔761米。山体雄浑,古树茂密,飞禽鸣唱,走兽腾跃。山顶有水文气象部门设制的铁架与仪器,常吸引樵夫牧童登高望远,印证古老的传说。百里西面有石屋庵所在的祖师寨,山上有四季常青之树,四季不败之花,四季缭绕的云雾,山间常有庵内放生鸡晨啼午叫,别有一番情趣。山腰己被辟为茶园,优美环境中欣赏茶姑釆茶歌舞,令人乐不思蜀。北眺司空山是一大胜景,司空山传说中有九十九条瘸尾龙,兴云作雨,使山顶常年顶戴云雾帽,而在百里观司空山,是最佳方位,斜插峰堂堂正正,余脉一字横排。正道是巍峨挺拔看司空,压倒湖山千万重。[3]
长河发源于英山、岳西二县交界的犁头尖,流经冶溪、百里、牛镇而后汇入花亭湖,因百里段在司空山南埠,而称为前埠河。河水波光粼粼,河岸杨柳依依,晓鸟司晨,渔歌唱晚。沿河公路车来人往,两侧田禾飞绿叠翠,朝阳破水雾,夕烟映山岚。浣女弄倩影,牧童奏笛清。好一幅百里长河壮景画图。百里气候温暖湿润,土质肥沃,水库湖堰众多,灌溉便利,物产丰富,是山区的“鱼米之乡”。[3]
百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清代文化名人王大枢(1731-1816)妇孺皆知,闻名遐迩。他才华横溢,刚正不阿,经历坎坷,著述颇丰。有《西征录》、《古史综合》、《春秋属辞》、《诗集辑说》面世,还有《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成稿未刻。并将“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作为人生箴言刻成“介于石”,流传后世,任人解读。[1]
祖居松泉黄茂山王念祖,少年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先后中举人、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六县知县,由于功勋卓著,特受皇帝嘉奖,在任候选知府。加封三品官衔并委任皖岸督销盐务总局局长,诰封中宪大夫,民国元年任皖岸榷运总局局长,兼任盐务总局科长。王念祖先生,为官清正,铲佞倡廉,视国如家,爱民如子,无愧为华夏之栋梁,太湖之贤哲。[1]
松泉村曲子戏,以《降曹》、《拜寿》等优秀剧目获得省级验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里籍青年女作家李淑妮发表了《丢彩石》、《外乡女》、《美丽阿姨》、《卧底》、《遥远的山那边》等作品,获得文学界和社会广泛好评。出版诗词文集和画册的有:方承乐的《竹园诗文选》、《竹摇清影集》;姚新华的《东篱草》诗文集;詹寿恺《粗淡吟》诗集;朱家志《书画集锦》专辑。[1]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百里人尊师重教,学子发奋读书。考取大专院校的学生几千人,其中博士50多人,硕士150多人,学士2000多人。被媒体称为“博士镇"。如詹春来一家子女中有三个博士。方世立、汪树勤两夺省市高考状元,共和被称为大别山中“状元村”,东口村因博士最多而称为“博士村”。百里在外地工作的人员当中,有政界高干,教科领域高知,企业高管,商界精英,他们报国荣乡,使百里成为人才大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