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闭路电视系统、微机售饭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设施一流的体育、艺术场馆以及游泳馆,28个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4个多功能会议厅,5个计算机教室。图书馆藏书量达20余万册,报刊杂志600余种,开架借书,微机管理,全天候服务。学校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0余人,20余人完成研究生课程进修。其封闭管理会使家长无法见到学生,无法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
济源一中的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 1926年,国民党政权在济源县城的文庙创建了济源最高教育机构——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后,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以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被誉为“红色革命摇篮”。
1932年、193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解散,1947年冬,又重新建立,校址设在“豫北中学”内,为师资培训班。后经太岳行署批准,师资班从豫北中学划出,定名为济源农民师范。1948年初,迁回济渎庙内,又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
1950年,学校增设初中班,平原省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1952年改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翌年,师范停止招生。1955年平原省撤销,济源划归河南省,在校师范学生全部毕业。这一时期,共培养师范毕业生488人,其中男生460人,女生28人。学校旋易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初级中学”,招生6个班。1956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又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是年,应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之约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6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使学校蒙受了重大损失,曾一度停办,校舍被部队占用。1969年教师归队,济源一中改为“济源县教师短期培训班”,校址在县委党校内。1970年又与农校合并,曾用过“济源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名称,迁入克井石河村。1973年后,一中恢复招生,规模为4个班,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局面。1974年,又建立了新乡地区师范班济源分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范毕业生,为济源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1991年,为了一中的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文昌路新建占地110余亩的济源一中。1992年5月,新校建成投用,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也完成了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这一时期,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名彦荟萃,学子莘莘,校风、教风、学风日臻成熟完备,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成绩斐然。到2003年,运行了十余年的文昌路校区,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普及高中教育,从一中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一中新校区。新一中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2004年9月,如期竣工投用,其规模和设施当属全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获得“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
济源一中(7)类节目一等奖”、“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网络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示范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2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并被确定为“河南省保送生资格学校”、“中央电教馆信息资源中心实验校”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
2005年2月又以较大优势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济源一中为国家培养的中学子在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毕业生在美、英、澳大利亚等国从事科研和创业。
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重点课题实验校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省级文明单位
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
河南省电化教育一类学校
河南省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第五批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名单。
2020年11月,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在校长的带领下,济源一中实施校兴科研、科研兴校战略,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精细化管理,以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和体育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济源一中2015年高考成绩各项指标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各项指标以绝对优势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生被清华、北大、北体大、央美等名校录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中央电教馆信息资源应用与建设示范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普及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示范校"、"河南省中小学校园网示范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确定为"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以较大优势首批成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党委办公室
督导室
团委
妇委会
后勤服务公司
财务处
总务处
心理辅导中心
教科研处
政教处
教务处
德育处
教学处
办公室
韩玉奎校长,党委书记。
田多安 纪检书记,党委委员。
党小井 副校长(因心肌梗塞去世)。
汤初胜 副校长。
卢光春 副校长。
尹学军 工会主席。
彭培耀 校长助理。
巍巍太行绵延逶迤,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济源市正在迅速崛起,成为镶嵌在豫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厚重的历史、秀美的山川和那母亲河水养育了愚公儿女,也孕育出了一所世纪名校——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
济源市第一中学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其旧址坐落在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源头济渎庙内。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当时朝廷为祭祀济水神而修建的,位于市区北边的庙街村。庙内有珍珠泉、小北海、眼光池等众多名胜,经隋、唐以来多次修葺扩建,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度不凡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后因长期战乱而严重被毁,仅存历代古建筑二十余座及部分碑碣石刻,只有那满院裸露的基石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两株幸存的胸围数米的千年古柏,依然傲霜凌雪,挺拔苍茫,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济源一中的根脉所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胜地)。1992年,学校迁至文昌路校区,济源一中现址位于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学苑路68号,2004年9月全部迁入。80年来,学校历经沧桑,三移其地,两度搬迁,多次更名,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中人艰苦创业、薪火相承、青蓝继越,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犹如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所知名学校。
黄河是我们奔涌的血脉
太行是我们挺起的脊梁
王屋山下荟萃着愚公的传人
济水之滨升腾着青春的朝阳
团结 勤奋 传递不灭的薪火
文明 进取 创造明天的辉煌
啊 济源一中 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啊 济源一中 是时代精英的摇篮
济源一中高一男生跳楼身亡 同学写歌诉悲伤
数日前的一天,济源一中高一男生李某某问同学,“你说从四楼跳下去会死吗?”同学说,也许会吧。谁也没有想到,5月29日清晨,他真从那里跳了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悲剧
16岁高一男生跳楼身亡
5月29日早晨5时30分,天刚亮,济源一中陆陆续续有学生起床。还在珍惜难得睡眠时光的同学,很快听说宿舍楼前有人跳楼的消息。
不少同学后来看见,一个身穿蓝色衣服的男孩蜷缩着躺在高一宿舍楼前的砖铺大道上,“一动也不动,没了呼吸。有血。”校方随后在网上发布官方公告,公开了这起跳楼事件。
说法
跳楼男生平时挺有压力
当地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后称,跳楼者李某某系该校高一学生,16岁。
“这已经是第二起了。”该校一同学在微博上发评论感叹,半年前,也是早晨,该校一名高三男生被发现跳楼身亡。
为何学生会接连自杀?心痛之余,新浪微博认证为当地宣传部科员的一位网友叩问政府部门,希望作出解释。
但相关部门表示,学生跳楼原因还在调查当中,并未作出回答。
李某某的同学王某说,由于从乡村学校考进一中,李某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平时挺有压力。
王某说,按照考试成绩的估算,李某某最多能考个二本,但他却想考个重点大学。
挽歌
同学为他写了首歌
连续的花季之殇,让不少人感到惋惜。
网友@窗含西岭说:中午看到这个消息,非常痛心!孩子,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非得一死了之呢?中午,孩子放学回来,我告诉了他这个事,并对他说,孩啊,今后无论考试成绩好坏,希望正确对待,爸妈不责怪你,知道你尽力尽心就成,条条马路通北京。
心情沉重的,还有该校师生,该校棕熊乐队的同学将这个悲伤的事件写成了歌——《天堂不存在二本线》,不少人为此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