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层矿物绝大多数是由两个组分组成,三个组分的极少。由于含量<5%的组分很难测定,因此,实际存在的混层矿物可能更为复杂。在两种组分组成的混层矿物中,按其比例和重复堆垛方式,可分为规则的、不规则或随机的和分带的三种基本类型。
规则混层矿物应具有以下特征:①至少有10个 值不同的00 衍射峰;②这些 00 衍射峰中,偶数的和奇数的高次00 衍射峰的宽度必须相近;③00 衍射峰的 值(底面间距值)应是 超晶格的整数倍,和反射级次 1的乘积的 变差系数CV必须小于0.75。规则混层矿物是独立的矿物种,可给予单独命名。到1988年止,仅发现并命名了8种规则混层矿物。它们是:① 累托石(rectorite),即二八面体云母与二八面体蒙皂石的1:1规则混层;②水黑云母(hydrobiotite),即 黑云母和 蛭石1:1的规则混层;③滑间皂石(aliettite),即 滑石和 皂石1:1的规则混层;④绿泥间蛭石(corrensite),即三八面体绿泥石和三八面体蒙皂石或三八面体蛭石的1:1规则混层;⑤绿泥间蒙石(tosudite),即二八面体绿泥石和 蒙皂石的 1:1规则混层;⑥绿泥间滑石(kulkeite),即三八面体绿泥石与滑石的 1:1规则混层;⑦云间蒙石(tarasovite),即二八面体云母与二八面体蒙皂石的3:1规则混层;⑧ 绿泥间蜡石(lunijianlaite),是由中国学者于1988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规则混层矿物,由属于二八和三八面体过渡型的锂绿泥石晶层与二八面体的 叶蜡石晶层以 1:1规则交替堆垛而成,底面间距=23.397。属火山热液成因。
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十分相似,当外界条件,如水介质性质、气候、温度和压力等发生变化时,它们以离子交换或脱水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并转变成能稳定存在于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的新矿物。混层矿物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这种过程可以发生在风化、成岩和热液蚀变中。例如淡水中的蒙皂石随河流搬运入富含K的海水中,蒙皂石中的Ca2+和H2O被K+取代,形成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当蒙皂石进入富含Mg2+的海水中,Mg(OH)2取代Ca2+则形成绿泥石-蒙皂石混层矿物。又如在成岩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高,蒙皂石失去层间水转变成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因此可以利用混层矿物成分的变化来推断当时地质环境的变化。在 石油地质学中十分重视混层矿物在成岩阶段的变化及其脱水作用,因为不同成岩阶段的混层矿物代表了有机质不同的成熟期。据此,可以判断有机质的成熟度。而混层矿物的脱水与石油的形成和运移有密切的关系。当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时,混层矿物的数次脱水不仅加强了烃类的裂解,成为石油形成的催化剂,而且在脱水过程中,由于矿物体积收缩,岩石孔隙度增大,为烃类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通过混层矿物的研究可以直接指导油气调查勘探。混层粘土矿物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常作为催化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