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咖啡

黑色咖啡

开本 32
书名 黑色咖啡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 7222054618、9787222054615
出版日期 2008年6月1日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黑色咖啡》是80后的作者写的80后的故事。没有了意识形态那些个教条的束缚。这一代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道德世界和精神家园呢?掩卷之后,你会觉得他们活的更真诚,更可爱。更有希望。

因为爱却反而伤害,因为伤害却反而更爱;进而感叹:人生始终是短暂的,只有爱情能够长久。可是短暂的人生又怎能享受长久的爱情呢?难道爱情最终能给追求者的也不就是痛苦么?其实,通过这些至爱、至悲的动人故事,钱怡羊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善良而美好的艺术形象。

作者简介

钱怡羊,1982年生于昆明,高中毕业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该国留学,毕业于淡马锡理工学院工程质量管理专业和南澳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文摘

一九八一年,昆明。
陈静朋,一个平凡的小学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安分守己地在这个由国家分配的小学里教书。性格向来有些孤僻的他,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选择当老师,是因为觉得就算小孩再顽皮也总是单纯的,总好过思想复杂而又猜不透摸不清的成年人。只要自己认真教书,也不用忙于人际关系上的应酬,不用活得过于辛苦。而就是他这样的性格,也总是交不到女朋友。几年前,在学校教导主任的牵线下,和在同校工作的会计文秀兰结为连理。在陈静朋看来,结婚不过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只要对方贤惠诚实,其他也没有什么好要求的。结婚前和结婚后的几年里,他们压根没有过恋爱的热烈感觉,只是应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理论,顺理成章地为自己安了个家。日子也正如陈静朋所料想的那样平静,妻子温柔贤惠,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然而夫妻间真正的交流并不多,自然也就淡泊得无架可吵。但是,几年来,两人一直都不能拥有一个孩子,夫妻俩彼此都不说这个话题,可总难避亲人们的询问,更难躲同事们怀疑的眼神。养育下一代,也是陈静朋认定人生必做的事之一,可是,由于自身的问题,他又不得不对此耿耿于怀。文秀兰急在心里,但是碍于陈静朋的面子,也不好多说什么。随着年龄渐渐地增大,两人也逐渐放弃了要生孩子的愿望。

序言

跨入新世纪之初,80后青年男女作家们用丰富的心灵和多彩的手笔,为中国文坛增添了或秀美或壮观,或灰暗或明丽,或伤感或激昂,或荒诞或魔幻,或虚无或浪漫,或晦涩或清朗,或含蓄或狂放,或浅薄或深沉,等等一道道艺术风景线。某些代表性作家及其标志性作品,被某些评论家或读者看作是他们父辈祖辈及其作品的另类。当然另类不止一类。在另类作家及另类作品中,又不断冒出引人瞩目的另类之另类。我以为钱怡羊和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黑色咖啡》就是其中之一,并将会独树一帜而在文学新风中猎猎作响。
读完《黑色咖啡》最后一页,我不禁伤感满怀、老泪纵横。这是开头我根本就没有想到的:这部小说竟然会有如此撼人心灵、如此催情动魄的生活实力与艺术魅力!
于是进而自问:这位年方25岁的女孩和她所创作的《黑色咖啡》,其生活实力与艺术魅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以回避又非问不可的命题,也是一个纷繁复杂又难以说清的命题。我和钱怡羊的父亲曾是《云南日报》同事,又是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说来也巧,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我有我的惊喜和惊奇,他有他的惊奇和惊喜。这外表稚嫩而心地成熟,平时不多言语而下笔又如此滔滔不绝的钱怡羊,是我们看着从小长大的那个黄毛丫头吗?
如果不太拒绝阅读,我们或许都会熟悉80后青年作家的流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生活内容与那些艺术特色,还有那些远离生活内容与那些并不讲究艺术品格的种种作品。这既是时代转型期的放纵,也是艺术变异期的自由所难免出现的出现吧。似乎只有放纵的生活与自由的艺术,才是这些作家们标新立异的追求,以至于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都无所谓。
因为文学不是统一模式的产品。过去一般称之为艺术风格的不同,但现在我以为一部长篇小说绝不是风格一词就可以评价的,我从钱怡羊的《黑色咖啡》中看不到80后作家常有的那些黑色幽默,黑色调侃,黑色灵魂,黑色身体。却感悟到80后作家们少有而且是钱怡羊所特有的咖啡本色,咖啡风味,咖啡精神,咖啡品质。在钱怡羊的小说里,咖啡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特殊象征,是人生命运的某种警世符号,虽然含着物质的苦味甜味香味或苦甜香混合的味道,但却可以让人各有各的体验与感触,总能激发起高尚的思索,底层的疼痛,人性的呼唤,意志的燃烧。应该承认,《黑色咖啡》里的咖啡,既是物质的咖啡,也是非物质的咖啡,更准确地说,已经成为咖啡的文学或文学的咖啡了,这是可以不断寻思品味,不断获得审美感受、精神陶冶以及阅读欣赏的另类咖啡。这种潜藏于小说里的咖啡,无声地说出了钱怡羊出生和成长在作为记者、编辑、作家的父亲的家庭里,很小很早就为丰富社会阅历与涉猎文学阅读所付出的难以估计的时间与精力。
为此不妨来探索一下钱怡羊的生活资源,这是任何作家的创作都必须依托的。如果艺术是作家和作品的灵魂的话,那么生活便是躯体。钱怡羊1982年生于昆明,长于昆明,读于昆明,高中毕生后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该国留学,数年间相继毕业于淡马锡理工学院工程质量管理专业及南澳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因而钱怡羊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所着力塑造的心圆和雨弦这两位女青年的艺术形象,也就有侧重地放置在昆明与新加坡这两个地方,这是作者所熟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心圆与雨弦在大学毕业前后所实习和工作的单位前者为电视台,后者为广播电台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又是钱怡羊生活的报社环境的一种演变或翻版。钱怡羊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感触感悟的报社大院的生活与新闻媒体广为流传的太多故事,成为她进行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从心圆与雨弦的人生与相关人物关系所自然形成或理应产生的诸如父母、长辈静朋、秀兰等人物和师姐师兄舒仪、曾俊以及恋人顾汉斌,卫航等人物的身世、性格、心理、行为所发生的故事交叉展开和起伏推进,自然也就驾驭自如,熟能生巧了。钱怡羊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优势。因此我们都能从小说人物找到生活人物的投影。
接着再来分析一下《黑色咖啡》的艺术特色,这是任何作家的创作都必然要显示的。如果生活是作家和作品的躯体的话,那么艺术便是灵魂,这部小说既有现当代作家们以人物衍生故事又以故事包装人物的传统手法,又有80后作家们不受人物或故事人物型的限制而以心理解析、意识流动、情感张扬为小说层次的时尚手法,并使传统与时尚这两重手法融合或交替,使小说蕴含着较强的可读性。当然可读性的基石总是要以人物的命运进行艺术结构的。也就是说: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开掘、情节的铺排,必须是大大小小的悬念套着或明或暗的悬念,进行不断的结构、解脱或纠缠、突围,使读者不断产生阅读兴趣。在这一系列的技巧运用上,《黑色咖啡》显然借鉴了当今电视连续剧的步伐,又得益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节奏,从而有了不露痕迹的布局,在那么长的小说中对读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磁场,使你想在字里行间。行走下去。比如心圆作为弃婴被静朋、秀兰夫妇收养的核心故事,其实心圆很小就知道,只不过不加以点破而任其在彼此的心理产生震波;又如心圆与顾汉斌的爱情婚姻从防范到亲近有些出乎意料,但当迷团一旦剥离却又是合情合理。再如心圆与曾俊的情感脉络,引出舒仪对心圆的关心,而曾俊为此请求舒仪向李主任求情,从而又把舒仪由于得不到恋人曾俊的帮助,为了患癌症的母亲才不得已向李主任出卖肉体的痛苦内幕愤然拉开,演绎出同学同事间埋藏很久很深的爱情悲剧等等章节,时而是重重云雾,时而是阳光灼人,扑朔迷离而又坦然若揭,都体现了钱怡羊深刻而又独到的思考。因为爱却反而伤害,因为伤害却反而更爱;进而感叹:人生始终是短暂的,只有爱情能够长久。可是短暂的人生又怎能享受长久的爱情呢?难道爱情最终能给追求者的也不就是痛苦么?其实,通过这些至爱、至悲的动人故事,钱怡羊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善良而美好的艺术形象。
年轻的钱怡羊写出了人生的沉重,善良的钱怡羊写出了命运的残酷,当静朋因为爱女儿而导致自杀,当心圆为爱父母而求助于爱情最终又死于癌症,当秀兰捧读心圆这位养女胜过亲女的最后遗书时,痛哭流泪就是必然的结局了。那么,谁又能不为钱怡羊如此老练世故、令人心灵战栗的尾声而流泪呢?顾汉斌、曾俊、雨弦、卫航、舒仪、李齐等人物,都与心圆的人生经历沟通了泪泉,这也说明钱怡羊所倾心倾情塑造的心圆这个真实感人的形象,已经获得了成功。
这是由于钱怡羊拥有生活实力才得以施展艺术魅力,还是由于钱怡羊发挥艺术魅力才能够开拓生活实力呢?或者正是生活实力与艺术魅力兼而有之并相得益彰,才使我们在读完《黑色咖啡》后,就像喝了一杯黑色咖啡那样,激动地思索着人生,思索着爱情。
2008年春节于昆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