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 第一部分 | |||
第一章,感觉(1) | 第一章,感觉(1) | 第一章,感觉(2) | 第一章,感觉(2) |
第二章,我们迷恋美 | 第二章,我们迷恋美 | 第三章,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 第三章,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
第四章,但感官是平庸的 | 第四章,但感官是平庸的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二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二部分 | |||
第五章,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 第五章,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 第六章,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 第六章,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
第七章,海水呢? | 第七章,海水呢? | 第八章,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 第八章,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三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三部分 | |||
第九章,事物给心灵礼物 | 第九章,事物给心灵礼物 | 第十章,请孩子指路 | 第十章,请孩子指路 |
第十一章,艺术家诞生了 | 第十一章,艺术家诞生了 | 第十二章,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 第十二章,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 免费看VIP章节攻略 | 免费看VIP章节攻略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四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四部分 | |||
第十三章,“表现”,这个词很糟 | 第十三章,“表现”,这个词很糟 | 第十四章,风,树冠,不反映树根 | 第十四章,风,树冠不反映树根 |
第十五章,像一个创世者 | 第十五章,像一个创世者 | 第十六章,从永恒的角度 | 第十六章,从永恒的角度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五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五部分 | |||
第十七章,但重复是无效的 | 第十七章,但重复是无效的 | 第十八章,做艺术家不易 | 第十九章,诗意地与事物相处 |
第二十章,以……为例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六部分 | |||
第二十一章,万物是人的尺度 | 第二十二章,美,许诺幸福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 第一部分 | |||
第一章,感觉(1) | 第一章,感觉(1) | 第一章,感觉(2) | 第一章,感觉(2) |
第二章,我们迷恋美 | 第二章,我们迷恋美 | 第三章,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 第三章,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
第四章,但感官是平庸的 | 第四章,但感官是平庸的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二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二部分 | |||
第五章,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 第五章,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 第六章,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 第六章,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
第七章,海水呢? | 第七章,海水呢? | 第八章,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 第八章,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三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三部分 | |||
第九章,事物给心灵礼物 | 第九章,事物给心灵礼物 | 第十章,请孩子指路 | 第十章,请孩子指路 |
第十一章,艺术家诞生了 | 第十一章,艺术家诞生了 | 第十二章,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 第十二章,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 免费看VIP章节攻略 | 免费看VIP章节攻略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四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四部分 | |||
第十三章,“表现”,这个词很糟 | 第十三章,“表现”,这个词很糟 | 第十四章,风,树冠,不反映树根 | 第十四章,风,树冠不反映树根 |
第十五章,像一个创世者 | 第十五章,像一个创世者 | 第十六章,从永恒的角度 | 第十六章,从永恒的角度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五部分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五部分 | |||
第十七章,但重复是无效的 | 第十七章,但重复是无效的 | 第十八章,做艺术家不易 | 第十九章,诗意地与事物相处 |
第二十章,以……为例 | |||
美是幸福的时刻(爱智书系),第六部分 | |||
第二十一章,万物是人的尺度 | 第二十二章,美,许诺幸福 |
编辑手记
人们在年幼的时候,大多会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惊奇,这种惊奇催生了一连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问,这些追问往往是我们自诩为更智慧的大人们不耐烦回答或者其实无法回答的,因为它们来自未受俗世尘烟浸染的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所以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这些问题往往直抵本质,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来的样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哲学就像人生之初一样,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止不住的惊奇,因此与其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毋庸说是对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词源上,“哲学”也正是“爱智慧”的意思。爱智慧,而不是已经实际拥有了智慧,正是这一点,却恰恰决定了哲学成为智慧之学。就像苏格拉底所宣称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在这里,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谦虚,承认自己学而有涯、学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生存状况,那就是关于“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关涉人生意义和本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通常销声匿迹了,取代它们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困扰。形形色色的生计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询的主题。然而事实是,无论我们否认还是逃避,哲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对人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为处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观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套观念系统的来源可能非常复杂,有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导,朋友、同事的影响以及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等等,无论任何一套观念系统,都包含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感觉可靠吗”,“人的思维能够认识世界吗”等等。有些人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让人自寻烦恼,但其实哲学问题始终隐身于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对自己已经接受的观念太过于熟悉了,以至于想当然地觉得一切理当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现什么大的变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一般人是很少主动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熟知非真知”,哲学就是对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所以孩子们往往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问题;与成年人在消费世界、世俗世界中寻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们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们的追问比我们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因此与人们通常的认识相反,孩子们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更有智慧。
夜阑人静时刻抚心自问,惊悚于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追问自己一生何为,意欲何为,几乎是每一个人曾有过的经历。所以,不管我们是逃匿还是嘲笑哲学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学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
这是一套自称“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无滞涩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不俗的哲学入门书!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就是永恒思考,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套书里,我们读到的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一个又一个孩子气十足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问题到今天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是对那些我们已经熟知而非真知的观念的颠覆,启示着我们生活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另一个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种态度!当我们不再固执己见的时候,宽容和包容变得如此顺理成章!
对那些对事物喜欢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来说,夜深人静时刻的捧读,相信会帮助你从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繁琐绕身的杂事中抽身而出,让身心澄静下来,尝试着心如稚子般审视生活,也许会有一份平实而安宁的意外收获呢。
感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我们从感觉进入生命。
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光亮、房屋和亲人,我们竖起耳朵听到雷鸣、风动和呼唤,我们伸出双手触摸着与我们相遇的人和物,开始了我们的生命历程。
我们喜欢明亮的环境,喜欢温暖的怀抱,喜欢轻轻的摇动,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抵制令我们感觉不适的冰凉、嘈杂、黑暗、饥饿……
我们在感觉中生活着。
通过感觉,我们接触着外界,接触着自己。我们长大着,感觉的触角伸展着。感觉的触角伸展着,我们的生活范围扩大着。感觉的触角伸展到多大的疆域,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感觉的状态如何,是生活状态的说明。有了安适的感觉,我们的生活是安适的。有了不快的感觉,生活是不快的。当有了美好愉悦的感觉,我们就有了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感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美学(Aesthetics,原意是感性学,也许更准确),专门研究在感觉中体现的意义和价值,这意义和价值可助我
存在就是被感知
们增强感觉的能力;艺术是美学中最重要的话题,因为艺术可助我们扩大感觉的疆域。
人类已经拥有了那么那么多的知识和财富,何故还要艺术和情感?因为感觉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标志,一个没有知识的婴孩是具有生命的人,一个没有财富的穷人是具有生命的人,但没有了感觉的人是什么呢?是植物人。说他是植物更干脆。感觉,是不可替代的,无论用什么来替代感觉,都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有一个故事说一个
占有作品不等于拥有艺术
年轻的姑娘被汽车撞成了重残,律师要求肇事者付出巨额赔偿,肇事一方认为赔偿过重,律师反问:你认为钱能衡量健康的生命吗?你愿意和这姑娘换一换吗?对方无言。试想,假如用人类对全部景物的全部文字描述来换你那双观物有限的眼睛,你还能“看”到哪怕是有限的景物吗?假如有一个上帝,能向某个人启示关于母爱的伟大品格,但要把他的母亲带进天堂,他能以为他沐浴着母爱吗?没人会这么傻!
感觉是我们真正拥有生活、拥有世界的方式。
无论什么,都是通过感觉被我们拥有。
一个人也许在所有权上占有了一幅名画,但假如他对画面的精妙一无所感,那么,他就没有拥有画家所提供的这部分世界。一个人可以占有一个牧场,假如他只是从中取食,而对牧场毫无感觉,他就没有拥有牧场的风景。占有不意味着拥有,占有是生活的额外欲望。
在感觉中,我们追求的价值是感动。
感觉指导着我们去寻觅能使我们为之所动的事物,感觉也指导着我们躲避能对我们构成危害的事物。
令我们感动的,我们说它是美的,反之,我们说它是丑的。
《美是幸福的时刻》:存在就是被感知,占有作品不等于拥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