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的长方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海拔高度一般在35~40米。低点在县城东南金屯镇东部,海拔35米;高点在县城西北黄垓乡中部,海拔40米。东南比西北相差5米,东比西相差3~4米。全县有大小山头126座,多是东北、西南走向,呈岛状突出平地,主峰海拔高度一般在50~200米,成为鲁、豫、皖、苏交界平原地带的独特自然景观。纸坊镇与马集乡交界处的孟良山(旧名塔山),海拔243.1米,为全县最高点。
嘉祥县境位于黄泛冲平原的边缘,平原遍布全县各乡(镇)。海拔一般在35~40米之间,其面积为95.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5.74万亩的65.4%。主要分布于黄垓乡、老僧堂乡、孟姑集乡、卧龙山镇、梁宝寺镇、大张楼镇、马村镇、万张乡、疃里镇、嘉祥镇等乡(镇);洼地40.5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8%,主要分布于县城、大张楼、梁宝寺和县城东南马集、金屯东部、仲山、满硐、纸坊等乡(镇)。山地9.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8%,主要分布于纸坊镇和满硐乡、仲山乡西部、马集乡西部、嘉祥镇的南部、卧龙山镇的中部和南部。
嘉祥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13.9℃。在东亚季风影响和控制下,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很不均匀。春季温度回暖快,气候多变,降雨稀少,多西南风。3~5月平均降水量9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而蒸发量大,常形成春旱,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6—8月份平均降水量398.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0%。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多形成洪涝灾害和旱涝相间发生。秋季气温急降,雨量减少,天多晴朗,9—11月平均降水量133.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常发生秋旱。冬季常为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12月-2月平均降水量3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
嘉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取狩猎,获一麒麟,此地取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嘉祥"之名,公元1147年置县。考古发现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发展,文化繁荣,成为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嘉祥历代人才辈出,是古代四大圣贤(孔子、孟子、曾子、颜子)之一曾子的故里。曾子师从孔子,孔子之孙子思师从曾子,孟子师从子思。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儒学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中,曾点、曾参、申雍、冉求、冉枨六位为嘉祥籍,曾子弟子历史名人乐正子春、公明仪、公明宣、沈犹行、阳明夫、子襄等也是嘉祥人。东汉以信著称的庐江大守范式,东晋号称"兖州八伯"之一的太尉郗鉴、北宋有著名
文学家王禹称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元朝刚正不阿的吏部尚书曹元用、明朝为政清廉的太仆寺少卿黄嘉宾和执政严明的兵部侍郎高斗光均为嘉祥籍。
嘉祥县境内矿产丰富。已探明有煤面积125平方公里、总储量16.94亿吨,梁宝寺煤田煤炭地质储量10亿吨,煤质为气肥煤,现由肥矿集团建矿开采。金屯镇东部,深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待进一步勘查。新挑河乡坡刘一带煤田面积约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5000万吨,现由里能集团建矿开采。嘉祥县石灰岩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全县石灰岩探明含量约为90亿吨,
既有厚层状、巨厚层状石灰岩,也有板状及条带状石灰岩。既有质纯灰岩,又有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和白云岩。质纯灰岩是生产优质水泥的主要原料,豹皮状岩是十分漂亮的建筑面料:鲕状灰岩的物理机械性能是碳酸盐岩中的姣姣者,白云岩的物理机械强度好,且化学性能稳定。
曾子故里考证
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
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界二邑之治,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轲书所谓曾子居武城,即其故地也。盖曾氏实家于此。当杏坛设教,木铎声扬之日,立孔氏之庭者三千,陪洙泗之席者七十,而道统之传独得其宗者,惟曾氏焉。其嘉言善行,皎若日星,昭如云汉,光于前圣,训□后学,视万亿年犹一日也。建庙庭,崇祀典,以享天下,后世无穷之报也,宜矣。奈何世系既远,庙貌倾摧,虽累朝葺治,而兴替不能无也。
大明正统甲子,
皇帝敕天下所司修治应祀神庙。嘉祥儒学教谕温良,以
郕国宗圣公庙宇倾坏,奏请修理之,
上允其请,乃以正统乙丑秋八月兴工,越明年,丙寅春二月落成。于时山东提刑按察司宪佥江右萧公启总督其事,暨兖州府太守焦公福,嘉祥县知县宋善、主簿张景昭、典史赵宗、教谕吕仕华、训道卜溥同心协力,阅半载而庙成,涂塈黝垩之完美,装塑相貌之俨雅。曾父曾母位于寝殿之中,宗圣公、曾元并坐于左右,而各以夫人配焉。曾申、曾西侍坐于两旁,而东西向焉。位次配附盖因其旧而厝之也。又明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和阳马公谅,按临二邑,躬亲谒庙,睹位席次,乃曰:“嗟夫!天叙之典未正,人心有所不惬。天秩之礼未明,神灵有所不安。”遂绘为图□□,命兖州府同姚公昱领其事,金乡县主簿方君伯辉督其成。复于宗圣公庙之东创莱芜侯庙、东西两廊。经始于丁卯冬,鸠以工匠,抡以材木,陶以砖瓦,量期以役之,计工以庸之,捐俸米具饔餮以供饲之,出镪币设酒肴以犒劳之,由是,工各效能,人各效力,以岁戊辰三月癸卯既望,越四日丙午立焉。不日而庙貌之峨也,墍盖之新也,丹雘之涂也。独置宗圣公同夫人像于寝殿不动,而曾西侍焉。曾父、曾母移之新庙中,□坐而南向焉;曾元、曾申仕于两廊,而东西向焉。然后父子之伦粲然而尊卑定,夫妇之别肃然而内外分,古今尊崇,遐迩瞻仰,吾道增光,斯文出色。吁,非大参马公之卓识,则典礼无以明;非府同姚公之赞襄、县簿方君之效勤,则庙宇无以成。庙宇既成,典礼以明,人情允惬,神灵安妥,非惟当时之幸,实天下后世人伦之大幸也。愚也忝兴斯文,恐久而磨灭,谨述其实,遂拜手书于碑石之右云。
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辰春三月吉日立石
朝议大夫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和阳马谅
奉议大夫兖州府同知姚昱
承事郎金乡县知县沈义、迪公郎县丞文理、将仕郎主簿方伯辉、武宗是,典史万北辰、
承事郎嘉祥县知县宋善、将仕郎主簿张景昭、典史赵宗、儒学教谕吕仕华、训导卜溥。
重建郕国宗圣公庙记
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庭,血食天下后世者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作宰处。在今兖州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邑人以义起之,不知所始,历岁滋久,风雨震陵。而兴废补敝者不知其几也。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勅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圯,奏请修葺,诏赐俞允。时山东佥宪萧公启命兖郡太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经始于乙丑之秋八月,落成于丙寅之春二月。栋宇翚飞,一新营建。木不特斫之而已,有节棁之华焉;壁不特圬之而已,有丹垩之饰焉。栋宇既成,像宗圣公于前殿,祀莱芜侯及夫人于寝殿,而宗圣公、子曾元、曾申并坐于左右,各以夫人配之。又明年丁卯,山东大参、今户部侍郎马公谅进谒是庙,观位次失序,遂绘为图,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簿方伯辉,即于庙左创建新庙,迁莱芜侯夫妇像而祀之。曾元、曾申位于两庑,东西相向,各以夫人配焉。宗圣公独居旧庙。天理民彝于是正,父子、夫妇于是乎安矣。今年春,兖郡节推范公雯造谒其庙,读所记石刻乃金乡教谕卢与龄所作《莱芜侯庙记》,而宗圣公庙记则缺如也。归语太守郭公鑑,曰:“宗圣公契一贯之奥旨,道德之心传天下后世,仰而尊之,不可尚已。今庙既立,岂可无文以彰之。”于是,二公乃以记属予,且道其详,曰:“正殿三间,中设宗圣公像,东西则列门人子思、阳夫、沈犹行、公明高、子襄、公明仪、乐正子春、公明宣之数子配侍焉。寝殿三间,公偕夫人,而旁以曾西侍之。至于两庑、中门戟门,各以三间,而规模甚宏远也。”
予按:《史记·孔门弟子列传》称:“曾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孝,故授之业,作《孝经》十八章。”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当时以北有武城,故云南尔。而当夫杏坛设教,木铎振文,从游者三千,速肖者七十,道统之传得其宗,惟曾氏焉。其嘉惠天下,后世者,昭如日月,千万年犹一日也,岂浅学所敢议其万一哉!特以二公之命不可辞。时天顺四年庚辰岁冬十月记。天顺四年岁庚辰岁冬十月吉,礼部侍郎许彬记。
兖州府同知王必选、王恭,通判田懋、黄文、刘善、薛彰,嘉祥县知县刘赞,儒学教谕张庆立石。石匠满行、夏能镌。
鉴 定 书
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派,我们对嘉祥县曾庙内两通碑刻进行鉴定,经现场鉴定后一致认为:明正统十三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与天顺四年《重建郕国宗圣公庙记》,从碑的形制、边饰花纹、文字内容以及保存状况等,均为明代原立碑刻,并且尚有明嘉靖、万历等碑以为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