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曹庙镇

马曹庙镇

人口 19830人
下辖地区 21个行政村
中文名称 马曹庙镇
目录导航

简介

  马曹庙镇隶属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版图面积52.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山林面积2.4万亩,水面面积O.5万亩;辖21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293个自然村;总户数5907户,其中非农户561户;总人口198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3人;农村劳动力8859人,其中女劳动力4084人。

地理特征

  马曹庙镇地理环 境优越。属滨江平原向山区过渡的低丘陵地形;位于东经115°00’07”一115°02’06”,北纬30°38’49”一30°40’03”;海拔最高点为352米,最低点为29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2℃;日照时数多年平均2086小时,日照率为47.2%。雨量多年值为1240毫米;无霜期263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十二月初,终霜期一般在三月上旬末、中旬初。分布有湿地松、马尾松、山杉、柑桔、板栗等林木,森林覆盖率64.3%。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充足,库容量大,拥有水库7座,畜水量达680万方;石材资源蕴藏量大,铁、钙、镁等矿产资源丰富。   马曹庙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西南距黄冈市区36公里,距京九铁路黄州火车站l0公里,西距团风县城21公里;318国道横穿镇区,106国道掠西而过,已经动工兴建的武英高速公路亦将驰镇而过。

经济发展

  马曹庙镇的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农并举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主产粮、棉、油,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石材开发、农产品加工,绣品、建材等七个产业。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7亿元、农业总产值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O.2亿元、0.1亿元;财政收入260万元,比上年增加50万元;人平纯收入1630元,比上年增加30元。   经济发展稳步向前 工业生产拥有纺织、机械、冶炼、橡胶制品、绣品、建材及粮食加工等七个部类。农业经济正朝着产业化发展。优质稻生产基本实现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条。团风兴隆米业公司30000亩订单农业所产优质“兴马”牌系列大米销往全国各地,该企业列为省级“龙头企业。”优质水果、水产基地4500余亩。农村经济总收入7737万元。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适龄儿 童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连年中考居全县榜首。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兴起,曾被省政府授予“体育先进乡镇”。城乡普遍开展创建文明农户、文明单位活动。

环境资源

  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镇内有共产党早期活动的烽火山、鹅公包。在烽火山的翌    明庵内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播全县;鹅公包,中共黄冈县第二区委及独立游击第六中队在此办公。在这块热土上还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人物。如荣获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的陈舒怀;在解放战争中荣获四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的祁玉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获得农业部“粮油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的主持人,省“粮油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的周顺清都是全镇人民的骄傲。江西督军方本仁是本镇戴家湾人,方家城墙即方本仁庄圆现保存完好,冬暖夏凉,是避暑的好去处。   镇内自然资源除农业资源外,还有镇南白羊山大储量的优质大理石,神仙寨、鹅公包是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好景点。

产品博览

  1、植物产品   兴鄂牌系列精制大米:属无公害绿色食品、共有三个系列16个品种,年产量12000吨,产品畅销湖北、湖南等省,特别是兴鄂牌系列香米,更是享誉省内外。 2、动物产品   (1)无公害蛋鸡产品:沙河图蛋鸡养殖有海兰灰、海兰棕、新罗曼三个优良品种蛋鸡20000只,日供鲜3000斤。   (2)无公害山羊:年产优质山羊1000头。   (3)无公害鲜鱼:5000亩水面可产四大家鱼800万斤,其它特种鱼类200万斤。   3、工业产品(1)荟金雨服装:生产有休闲服装系列,产品有茄克、长短裤,还有时装类服装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2)手工绣品:镇绣品厂生产有手缝绗被、被套、枕套、窗帘、桌布等各类刺绣品20余种,产品远销美、法、德、英、伊、澳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   (3)各种棉织品:全镇有棉织厂7家,生产有各种棉纺织品,产品有各型棉布、茶巾、餐巾、尿布、被单等20余个品种,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农业科技

  品种选择:选择抗寒性强的中晚熟结球生菜品种进行栽培。   栽培日期:日光温室栽培可在11月中下旬至1月下旬定植,1月上中旬至3月初收获。   育苗:选择肥沃沙壤土,整细后做成平畦。然后每10平方米施入过筛优质粪肥100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充分混匀,整平畦面后浇水,水渗下后撒籽。一般采用干籽播种,也可浸种催芽后播种。干籽播种时先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3%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但不宜放置时间过长。浸种催芽的,先在20℃温水中浸泡6~7小时,捞出后用布袋包好,置于20℃下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2~3天后出齐芽。选在无风晴天的上午进行播种,每平方米苗床播3~5克种子。播后覆上一层3~5毫米厚的细土。   整地施肥:定植前亩施腐熟有机肥5000公斤,复合肥30~40公斤。深翻后做成平畦,地膜覆盖的可做成小高畦。   定植:日光温室栽培一般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起苗前浇水切坨,多带些土。开沟或挖穴栽植,封沟平畦后浇足定植水。   定植后管理:定植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0~24℃,夜间温度在10℃以上。缓苗期间中耕松土1~2次。缓苗后适当降温,白天以15~20℃为宜,并于缓苗后7~10天浇缓苗水,同时轻施化肥,每亩施10公斤左右。之后再次中耕并适当蹲苗。约15天后当莲座叶已长成、心叶开始包心时追施复合肥或硝酸铵15~20公斤,结球期再追肥1次。冬季浇水次数不宜过多,以防降低地温或湿度过大。进入结球阶段时供水要均匀,切忌忽干忽湿,以免裂球或使球叶开张生长。采收前3~5天停止浇水。

招商引资

  2008年以来,马曹庙镇共引进项目10个,合同投资总额8950万,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2个,过500万元的项目5个。这10个项目中,7个项目已投产,实现产值1410万元,利税140万元;3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为赢得投资方的信任和支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镇以科学的决策得到老板的支持,以优质的服务赢得老板的信任和大胆投资,实现了农民挣租金、政府收税金、老板赚资金、村里分股金的多赢局面。   该镇利用现有资源,在县城南工业园和镇春日服装建立技工培训联系点,为企业建立了用工人才库,为新上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工人,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目前有150名工人正在培训中。   在企业老板最头疼的资金问题上,马曹庙镇多途径齐努力,千方百计解决资金卡壳难题。在兴隆糯米粉项目的选址上,318国道南边平整土地要花130万,北边平整土地要260万,但南边有一段10千伏的高压线管理权归属市供电公司,很多人怕麻烦,失去了信心,想到北边去开发,但镇安商专班坚持依靠县供电公司多次做工作,最终以14万代价迁移了这段高压线,为兴隆公司节约了资金100多万。   对新建项目集中成立安商护商专班,实行服务承诺制。在各项程序申报、“三通一平”等过程中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专班人员的手机24小时开通,时刻关注施工动态,对于各方反映的问题集中解决;专班解决不了的,由镇里集中研究解决,及时化解了各种矛盾。   

  在安商护商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镇委镇政府明确提出了“可罚可不罚的,一律不罚;可罚可整改的,一律整改;可多罚可少罚的,一律少罚”的协调原则,帮助企业协调大量的具体问题,有力地推进了项目的建设施工进度。   

  马曹庙镇正在研究把他们行之有效的服务办法,建成长效的服务机制,为该镇的发展营造特色优质的服务环境,使全镇特色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经常性管理工作

  近年来,马曹庙镇面对新形势下的计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这个中心,坚持抓好计生经常性工作,提升计生服务形象,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了经常性轨道。

一、稳定队伍,落实各级责任。该镇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层层落实任务。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计  划生育工作列入各项评比奖励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坚决兑现计生工作“一票否决”制。明确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村级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全面推行乡镇、村居、组、党员干部“四位一体”岗位责任制。镇党委政府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挂钩联系村(居)工作制度,对各村工作进行分析,逢会必讲计划生育工作。二是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对于素质较低不能胜任工作的坚决予以调整;对于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从事计划生育工作5年以上的,在政治待遇上予以倾斜,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良性循环。三是保障经费。从财政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人口计生工作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保障了计生经费的全部投入到位。

二、规范制度,做好经常性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该镇把经常性工作当作计划生育主旋律来抓。一是宣传教育常抓懈。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促进群众观念的转变。二是在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上求真务实,实行消号制度。三是坚持月例会制度,村级每月底按时召开计生例会。每月3日上午镇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部署下月工作。四是严把信息质量关。每月月初与派出所核实上月新生儿入户信息,与卫生院核实上月出生、四术、B超等信息。村级及时核实共享平台反馈信息。五是提升服务形象每月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对各村育龄妇女开展“三查”工作,对象孕妇、术后对象开展随访工作。六是村级专干坚持每月不少于20天入户,及时掌握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流出动态,落户孕情包保责任,把人口计生做到经常。

三、更新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和决策,注重运用综合措施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注重整合部门力量,发挥整体联动优势,由政府牵头派出所、卫生院、民政、工商、教育、城建等职能部门积极协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在确保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践中更好的落实基本国策,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生育工作只是计划生育一个部门抓的事情”的工作观念。

富一方

   2008年,马曹庙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镇委书记、镇长殷育红的带领下,抓紧建设兴隆米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打造“农业产业化、纺织服装、特色养殖和劳务输出品牌”的四轮驱动经济格局,着力把马曹庙建设成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畜禽养殖业三业并重的经济强镇,真正实现强镇富民。

            农业产业化:龙跃带活一池水

            “一龙撑起半边天”。兴隆米业成为拉动马曹庙“双强”工程的巨轮。镇委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把主要精力放在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壮大上,并由此推动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兴隆米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下,由资产不足10万元的小米厂成长为全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20强。2008年度,公司收购基地订单粮食近1亿斤,加工转化“兴鄂牌”东坡系列名优稻米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570.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在以兴隆米业为龙头的企业拉动下,马曹庙优质稻生产形成了“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链条,2008年全镇推广优质高产水稻面积24838亩,发展优质稻基地6000多亩。该镇5000农户实行“订单种植”3万亩,按照订单价格,农户可实现亩平增收100元以上。同时,公司还在该镇枣马畈建立了3000亩的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镇130多人长年为公司提供购销服务,促使该镇农田有序向大户转移,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结合这一优势,镇委镇政府积极争取到6000亩高产农田改造项目,由此进一步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纺织服装:纺轮织出锦绣园

            纺织服装业是马曹庙镇工业长廊的“顶梁柱”,被镇委镇政府作为“四轮驱动” 

            格局中的重要一轮,精心培育。全镇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1家,在1.5公里的国道沿线形成一线穿珠。产品以茶巾、毛巾、药纱布、劳保服装等为主,主要销往美、日、韩及中东等地区,年产值5000多万元,安排7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世诚服饰是马曹庙镇实施回归经济又一成果。马曹庙镇在引进该项目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安商专班化、督办具体化、服务跟踪化。该项目投资500万元,8月份签订协议,9月份动工兴建,10月份投产创利,再次印证了马庙速度。企业占地面积12亩,安装电机200台,建成后可安排就业人员200余人。

            双鑫纺织和春日服装是该镇目前安排就业人数最多的服装企业。其中双鑫纺织投资1500多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00多人。春日服装投资13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30多人。

            信德纺织的经营模式值得发展中民营企业借鉴和推广。信德纺织是马曹庙镇以商招商成功引进的一家纺织企业。企业不设置厂房,直接将订单发放到当地各家各户后,到期回收合格成品, 

            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为当地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增收提供了平台。企业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厂房可供参观,却是该镇纺织企业中的纳税大户。今年可完成税收15万元,2009年计划完成30万元。

            特色养殖:山窝刨出金蛋蛋

            “山生金,水生银,还靠勤快人。”特色养殖是近年马曹庙镇推动致富快车的又一巨轮。该镇一手抓规模化发展,一手抓农户散养,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山林资源广泛开展招商,致力于建设畜牧大镇,现已初见成效。

            成效一:规模化养殖效益可观。全镇新增3家万头养猪场,其中天意养殖场总投资1500万元,年出栏种猪5000头,育肥猪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纯利300万元;并配套养鸡、养鱼,投资225万元建沼气池,实现能源循环利用,企业多头盈利。天意和新兴两家猪场通过了省级万头标准规模化养猪场项目验收并分别获得100万元省财政奖励资金。此外在建的项目还有两家五千头养猪场和一家千头奶牛场。

            成效二:养殖模式向块头规模化、布局连片化、品种多样化发展。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在全镇养殖业蓬勃发展趋势的带动下,目前马曹庙镇21个行政村已有薛坳、三甲店等11个村建起了养殖场,共存笼蛋鸡8万多只,仅今年就新增蛋鸡养殖大户3家,蛋鸡2万只,散养蛋鸡2万只;新增养羊户3家,养殖规模2000只;新增养猪大户10家,新增存栏猪数1500头。

            刘家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牛村”,该村化山多地少的劣势为优势,鼓励富余劳力念“牛”经,户平养有2头牛,每年增加经济收入2000余元/户。

            成效三:村干部带头致富冲锋在前。“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在马曹庙各村干部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除建养殖场扩大群众致富门路和就业渠道外,利用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头承包鱼池的村支书不在少数。如:樊家楼村的秦新年、曹家河村的周全文、三甲店村的徐国舟、祁家墩村周耀南、花园咀村的徐友华等等。目前全镇共有5000余亩精养水面集中于白羊管理区一带,并在名、优、特养殖上做文章;同时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120亩,利用低洼田改造精养鱼池100亩。

            成效四:生态农庄端倪初显。马曹庙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张勤德对家乡科学的招商理念和优越的山水资源情有独钟,他每年投入数万元用于家乡建设,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改造山水资源,将卢家涧水库与白羊山景区融为一体,建设生态旅游农庄,打造休闲旅游度假

            胜景。

            至此,该镇已形成“规模化养殖与散养结合、新品种培育与传统养殖结合、水面养殖和地面养殖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马庙处处无闲田,水底山坡都生钱;只要人勤地不懒,荷包鼓了日子甜”。

            劳务输出:窑炉炼就一招鲜

            劳务经济是推动马曹庙镇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轮,该镇结合自身优势,多方开辟就业渠道,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全镇总人口2万,劳动力8000多人,其中2000多人在家务农或通过特色养殖实现家门口就业;2000多人通过发展纺织服装、发展城镇建设实现集镇就业;2000多人依托“马庙窑炉建工”品牌实现就业,仅磨石山村就有300多人以此为业;另有2000多人通过培训转移就业。

            “黄冈窑炉牌子响,看县浠水有模样,看镇还是马庙强。”出自马曹庙籍的各地窑炉公司老总、部门经理有30多人,马曹庙人创建的窑炉公司有华窑、中窑、华丰窑炉、天懿窑炉等知名企业,而散布全国的马曹庙窑炉建工达到3000余人,人平可实现年收入2万元。

            劳务培训被镇委镇政府作为提升劳务输出质效的有效手段。该镇根据纺织企业多、技工缺口大的现状,积极与县劳动就业局合作,在县城南工业园、镇春日服装、双鑫纺织建立技工培训基地,开展了千名电焊工、挡车工等专业技能培训,使马曹庙务工人员术业有专攻、求职有特长、就业有门路。

                

            至此,该镇经济已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一龙撑起半边天、纺织服装十一颗明珠一线穿、特色养殖水下地上都生钱、劳务输出八千劳力不得闲”的良性发展态势,预计本年度可完成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1亿元,工商税收 

            1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60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