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蓉1936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曾就读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1952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现为西北工业大学)。
1953年,到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4年至1960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60年,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队(后改为一院12所),历任课题组长、工程组长、副主任设计师。
1982年至1990年,历任航天部计算机与测控联合公司副处长、处长、副总经理、总经理。
1986年至1990年,任第11届亚运会电子服务系统总设计师。
1990年至2001年,先后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筹备组负责人、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200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后任主席团成员。
2002年后,任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
曾先后荣获国家和部级奖12项。
2014年,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冯·卡门奖。[4]
吴美蓉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她的工作得到全家三代人的支持。她能全力以赴地工作,自然少不了母亲的支持;老伴老杨多年来也一直理解她的工作,夫妻俩相濡以沫40余载;吴美蓉一双儿女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成绩好,很少让她操心。她的儿子曾荣获“2006中国信息产业年度新锐人物”称号。[5]
她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 康坦 评)[4]
张陶打人事件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21年6月初,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授权的投资管理主体的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其党委书记张陶因为寻求王晋年和吴美蓉推荐其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不成,在晚餐和餐后送两位院士回住处期间,对二人大打出手,致使王晋年肋骨骨折、全身多发性软组织损伤,吴美蓉脊椎骨折、住院手术。截至7月2日,派出所已介入调查该事件,吴美蓉仍在医院接受治疗。[6]7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通报:对张陶作出暂停履职、配合调查的决定,并已派出调查组对事发当日下午至夜晚的整个事件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后续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严肃处理。[7]
多才多艺
吴美蓉留苏时,她的导师和师母对吴美蓉印象极好,常请她到家中做客,亲切地叫她小“朵其卡”(俄语:女儿)。和吴美蓉同宿舍的苏联姑娘乌妮亚天真活泼,爱唱爱跳。吴美蓉跟她学会了许多苏联歌曲,还发现用唱歌学外语的办法非常好,轻松愉快。每逢和外国朋友聚会、交流,吴美蓉的歌定会激起阵阵掌声。
搏试验场
她的第一次拼搏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不久,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学成归国的吴美蓉来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一支队搞导弹控制,在苏联学习的自动控制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一次,时任研究室主任的陈德仁院士组织讨论会,他特意提出一个易使人迷惑的问题考大家。吴美蓉迅速准确地分析了导弹所受的推力和重力等一系列因素,其清晰的理论概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961年,二分院组织导弹制导方案讨论大会,初出茅庐的她被委任为横向制导方案讨论组负责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62年至1964年,她任坐标转换课题组组长,带领全组进行了40多项、数百次的试验,解决了一系列方案实施中的关键问题。该成果被成功应用于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
截至1977年,她已参加过20多次飞行试验和储存测试等大型试验,16次担任试验队副队长。为使导弹按时发射和准确命中,她多次排除重大故障。她还为导弹延寿3倍、缩短2/3的发射准备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从而提高了型号的性能。吴美蓉的果断干练,和试验场上一次次紧要关头的考验密不可分。她认为,具体的实际演练能改变节奏相对缓慢的实验室作风,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够迅速排除问题。这些素质,在吴美蓉日后组织大型工程的经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搏数字化
吴美蓉(右二)1980年前后,时任中国新一代型号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吴美蓉,接触到了“全数控系统”的新概念,并着手引入航天。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技术、仪器和经验,搞数字化的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让新一代型号工作顺利进行,在国家科委领导下,航天系统准备引进一批微型计算机。当时,国内对微机的概念几乎是一片空白,于是各单位派一名代表通过基础考试后统一接受培训,回去再指导大家使用计算机。吴美蓉凭借英语基础、专业技能成为不二人选,代表12所去香港接受培训。走之前,她把新华书店里所有的关于计算机硬件、软计的英文书都买了回来进行研究。在香港,她又通过刻苦努力,使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水平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迎来新的春天,型号更新换代提上议事日程。[8]此时世界上将计算机引入航天测试已成潮流,而中国在这一方面亟待突破。当时的外国专家有一句话:“中国上天的东西不落后,地面的东西却是落后的。”
1982年,为大力加强计算机与测试技术,航天部成立了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吴美蓉受命从12所调至该公司,从副处长到总经理,她始终负责技术工作并协助领导负责CAMAC工程,搞出了很多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模块。当时,这家公司下辖3所6厂,规模相当于研究院。吴美蓉从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转变角色,在人生第二次拼搏中完成了航天领导赋予的重任。她通过参与并组织技术攻关,使CAMAC技术在战略和战术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应用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节省了大量研发时间和上亿元的资金,使航天测控发射技术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搏亚运会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吴美蓉对自己人生中的第三次拼搏,依然记忆犹新,讲起来如数家珍。1990年金秋,第11届北京亚运会成功举行,参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各国政要近两万人欢聚北京。当运动员们一次次打破纪录,荧光屏前欢呼声阵阵响起时,谁曾想到,在幕后有着许多身怀绝技的电子专家,操控着一个庞大的电子服务系统,默默地服务着。吴美蓉正是这个系统的总设计师。为此,她奋斗了5个春秋。
亚运会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影响十分重大。当朋友们得知吴美蓉要搞亚运会项目,都担心地劝她:“别当总师,这个项目太引人注目了,搞不好要‘跳楼’的。”但生性喜欢迎接挑战的吴美蓉,凭借着大型工程的组织管理经历,却立下雄心,一定要用中国航天的技术与实力为北京亚运会增光添彩。接手亚运会电子服务工作后,为了借鉴经验,吴美蓉两次率团赴曾成功举办过亚运会的韩国观摩取经,拿回大大小小资料23册。
吴美蓉负责的电子服务系统包括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5个分系统,涉及多个部委、上百个比赛场馆、非比赛场点和电信、电话局。在各分系统的安装中,她的足迹遍及京城内外。为调试天线,她上过还未封顶、高达数百米的中央电视塔,大风一刮,人和天线同时晃悠;为铺设光纤和电缆,她经常钻地沟,有时半天一直猫腰前进,辛劳可想而知。
离亚运会开幕仅剩3个月时,电子服务系统开始第一次联调。由于系统十分复杂,时间又很紧张,在调试中,虽已解决了许多困难,但让人担心的问题还是在开幕前两天发生了。连接600多台计算机和终端的网络出了故障,所有网上查询都无法进行。幸好,在吴美蓉和全体科研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最终将故障问题及时解决了。“真悬呀,如果最后一个故障不排除,就离‘跳楼’不远啦。”吴美蓉回想往事,至今仍心有余悸。亚运会后,表现出色的吴美蓉引起了媒体的注意。许多媒体一次次找上门来要采访,但都被她谢绝了。为人低调的她,只喜欢踏实做事。
搏资源星
吴美蓉最看重人生第四次拼搏——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并使之发挥出巨大效用。当时,她已年过半百。这次拼搏贯穿上世纪90年代,她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是1990年6月开始筹备的,当时国家的大环境是压缩编制、精简机构,要使方方面面认识到开拓卫星应用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事。此事牵涉面广,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到有关部委领导,从航天、遥感、电子、计算机、光学等领域的数十位院士到遥感业内的无数专家,都是吴美蓉要打交道的对象。
5年多的时间里,她组织人力写出数十万字的论证材料,并拿着材料到各个部委奔走游说,单汇报就进行了数百次。当时的国家计委主管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因此对吴美蓉有了深刻印象。当国家计委审批了可行性报告后,这位领导亲自打电话告诉了她这个喜讯。
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建设有很多难点:周期很短,从立项到发射不到一年,而通常这个时间要一年半到两年;“资源一号”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传输型、长寿命的陆地资源卫星,之前没有试验星,直接应用运行,技术性能存在未知性;距离发射不到一年,而卫星应用中心尚没有栖身之处……然而,这些软、硬件方面的困难并没有把吴美蓉吓倒,而是知难而上,迎接挑战。
此外,吴美蓉作为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实现了很多创新性构想。她从方案设计开始,就提出将成熟的高密度磁带机技术和先进的0级机器人磁带库归档技术相结合,简化了星地两大系统中最重要的卫星——接收、接收——处理两大接口,为“资源一号”的成功应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吴美蓉着眼长远发展,为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未来搭建起了良好平台。在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下一阶段的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而吴美蓉也把位置留给年轻人,转而从事国际宇航交流工作。
虽然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可吴美蓉还是闲不下来。首先,每年两次的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会议要她奔忙。其次,她还是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要忙于一些国际合作方面的事务。虽已到了迟暮之年,但她依然活力四射,努力在为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的发展尽着一份力。[5]
2021年7月3日,微博网友爆料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评院士不成,率部下殴打吴美蓉,王晋年两位院士。
2021年7月2日,有网友在水木社区发布了监控视频的截图。现将网友们的发布的内容整理如下:
2021年6月6日下午四点,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以汇报航天投资情况为由,约国际宇航科学院吴美蓉和王晋年两位院士一起聚餐,吃饭席间提出让两位院士推荐其入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因为对张陶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王晋年与张陶是初次见面),王晋年院士没有贸然同意。
张陶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殴打王晋年院士。
86岁高龄的吴美蓉院士见状十分惶恐,要求离席。张陶及其下属随吴、王两位院士回到王的住处,在电梯前的楼道及电梯间又对王进行长达1个多小时之久的殴打,致使王晋年肋骨骨折、全身多发性软组织损伤、头胸腹部肿胀、头晕呕吐;在楼道及电梯间对吴院士推搡,致使吴美蓉脊椎骨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