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锐,1936年农历3月15日出生,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中共党员。陕西师大民俗文化学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秦文化学会研究员。中国闽江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歌谣学会、中国写作
宁锐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西安市社科联常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省民俗学会顾问,省民俗学会顾问,省民俗摄影协会顾问,《神州民俗》杂志社顾问,《发现》杂志社顾问,《三秦美食》杂志社编委。
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语文专修科,1957年留校工作,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后入陕西省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2年入北师大“民间文艺学教师进修班”学习,导师为钟敬文先生。长期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结合,足迹几乎踏遍了三秦大地。为本省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艺骨干队伍。自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开展以来,他全力以赴,不计报酬,审阅地县卷手稿数百万字,付出了大量心血。是宝鸡、咸阳、渭南三个地市卷名副其实的顾问,为三套集成省卷编委、省故事卷副主编。
在教学上先后开设《民间文学》、《民俗学》、《中国民俗》等多种课程。自编教材有《民艺学与中国神话》、《民俗学简论》、《传说学基础》。撰写论文文章《藏汉人民友谊的颂歌》、《阿凡提说试论》、《伊斯兰教与回族民俗》、《大西南的彝族风情》、《三秦民俗文化漫论》、《巴山民俗与民歌》、《漫话中国酒文化》、《中国茶俗与茶的传说》、《一个伟大文化神的永久纪念》、《孙思邈的传说与耀县二月的庙会》近百篇。
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参与《语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中
宁锐主编的作品国俗文化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陕西名优土特产》(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俗文化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编纂,任编委。主编《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中国民间童话精华》(未来出版社)。世纪寄语《传承. 融合.创新.发展》已被收入《当代思想宝典》(中国经济出版社)。
曾获陕西省文化厅、文化部艺术学科纪念奖、省民间文学集成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编辑一等奖,同时被评为“中国 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民间文艺家”。曾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沟通省际文化合作,繁荣民间文艺,弘扬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业绩被收入《中国当代民间文学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专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国知识经济研究人才大典》等。
民俗学家宁锐表示,在大西北的民间文艺园地里,两种民歌各领风骚,独树一帜:一是信天游(含山曲儿、爬山歌),一个便是“花儿”。“花儿”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俗旅游的开发重点。在“花儿”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宁锐认为,民俗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的主流方向,旅游的六要素是食、住、行、游、娱、购。而“花儿”民俗文化在特定条件下展示的内容远比这“六要素”要丰富得多,“比那些‘白天看庙,黑了睡觉’的一日游、三日游要有趣得多。‘花儿’与大西北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民间信仰息息相连。莲花山、二郎山、松鸣岩等多种形态的人数过万甚至10万人以上的花儿会,已经成为甘肃境内一些地区的独特的节庆活动。因此,要做好这个产业,需要整合人力物力进行大的投入。”
宁锐表示: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兼跨汉水上游,战国时大部分是秦国的疆域,故简称“陕”或者“秦”。陕西由三个不同的地域组成,即陕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高原,故陕西又简称“三秦”。“三秦”在历史上有它另外的含义,但到了当代,“三秦”已被人们普遍视作“陕西”的代名词。陕西人自称“三秦儿女”。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三秦”则更能形象精当地说明陕西地域文化特征,而这种地域特征,也给陕西民俗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色彩。陕北民俗文化是三秦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的亮点,是陕北人民历史和精神活动的总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猪哼春
富猪哼春春意闹,
猪号“乌金"声誉高。
猪的别名很是多,
“豕”、“豚”、“彘”、“豨”人知晓。
公刘迁豳民喜猪,
家家家家离不了。
猪的浑身都是宝,
肉、皮、鬃、骨没废料;
食、疗、工业都需要,
民俗猪肥头大耳很厚道。
猪多肥多粮满囤,
有机肥料田禾好。
猪的毛病似太多,
优艮品性也不少:
一分为二察世情,
切忌盲目顺风倒。
中华大地猪俗浓,
三天三夜说不了。
人们常笑猪八戒,
艺术形象实在妙;
西天路上没有他,
谁把真经能取到?
人间征程多曲折,
和谐社会总会到;
说到这里算一段,
日子越过越快了。
一年360天
争分夺秒身心好!
民俗专家 宁锐
2006年12月末于陕西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