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文名称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在职职工 1985人
简称 长春光机所
目录导航

机构简介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3)该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容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应用光学、发光学、精密机械和光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先后取得了1666项科研成果,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经纬仪等十多项“中国第一”,向外输出2200多名各类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该所视察。

历史沿革

  一.研究生正式招生开始于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当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审查录取招收。

  1951年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二.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科学人才的培养是决定科学发展的主要环节。中国科学基础薄弱,为了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力量的成长,需要采取正规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合格的科学研究人才。195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2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8月31日,由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本门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1955-1965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其中1963年高达全国招生总数的24.7%。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三.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后的恢复。

  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筹建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是严济慈院士,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中国科学院的73个研究所与208所高校及中国社科院、部委所属89个单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国招生总数的14.3%,占全国招收理工科总数的22.8%。1978年10月14日开学。

  1980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同进行。首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出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实施。

  1982年6月中旬,经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首先进行试点,进行了我国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谢民(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赵林成、白志东、冯玉琳(中国科技大学)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历史上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培养了7名,占全国总数的58%。

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党组高瞻远瞩,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从此,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标志着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

大事年记

  1950年,决定设立仪器馆

   1951年,成立仪器馆筹备处

   1952年,仪器馆成立

   1953年,机电所筹备处成立

   1954年,机电所筹备处分出

   1957年,仪器馆改名光学精密仪器所

   1958年,机电所成立光机学院和机械学院,吉林金属物理所成立,电工所划出

   1960年,光学精密仪器所与机电所合并,成立光学精密机械所;吉林金属物理所改名吉林物理所

   1960——1970年,安徽光机所划出

   1962年,吉林物理所改名东北物理所:西安光机所划出

   1963年,天文仪器厂划出

   1964年,科学仪器厂划出

   1965年,上海光机所划出;光机学院与机械学院独立建制

   1967——1971年,五零八所划出

   1968年,光学精密机械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建制;东北物理所恢复所名吉林物理所

   1973年,光电所划出

   1976年,光学精密机械所重归科学院

   1979年,吉林物理所改名长春物理所

   1999年,光学精密机械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成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8年,筹建苏州医工所

机构规模

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985人,包括院士4人,正高级科研人员135人,副高级科研人员294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学研究生860人(其中博士生407人),在站博士后50人。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系统唯一通过军工质量保证体系考评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单位,同时又是中科院首批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全国“五一” 劳动奖状获得单位,主办《光学精密工程》、《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等多种学术及信息刊物,中国光学文献数据库也建在这里。

科研实力

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相互牵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基础研究工作以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为代表,在稀土发光、宽带II-VI族半导体发光、微腔激光、有机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等研究领域独具特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基础研究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以解决光学发展中的重大前沿基础技术为长远发展方向,围绕发光学、短波光学、空间光学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既有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又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研究以空间光学研究部、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省CAD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代表,承担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在空间光学领域的原理、方法探索和仪器装备的设计、加工、检测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独占优势,为国家战略性需求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光电系统和成套技术装备。近些年来,长春光机所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的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已经基本建成,该园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历任领导

王大珩,江苏吴县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1月-1957年4月任仪器馆副馆长、代理馆长,1957年4月-1968年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1979年3月-1983年7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蔡仁堂,山东文登人,1943年参加工作,1953年9月-1958年9月任仪器馆党总支书记,1983年7月-1987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李明哲,河北行唐人,1939年入伍,1958年10月-1964年任长春光机所党委第一书记

 芶清泉,四川邛崃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58年负责组建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金属物理研究所,任所长至1966年

 黄友宝,四川阆中县人,1933年8月入伍,1960年9月转业到中科院吉林分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

 闫海英,河北平山人,1939年入伍,1964年11月转业,任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1968年4月任所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12月任所党委副书记

 刘允中,河南安阳人,1938年入伍,1965年-1969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王林棣,浙江奉化县人,1940年入伍,1973年1月-1978年4月任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尹大博,河北宁晋人,1940年9月入伍,1978年10月-1983年12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李光,上海市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1978年2月-1984年6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徐叙瑢,山东临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78年11月-1985年6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唐九华,浙江绍兴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83年7月-1985年6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郑知龙,重庆市人,1951年入伍,1983年12月-1993年1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王乃弘,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1985年6月-1986年7月任长春光机所代理所长

 虞家琪,江苏扬州人,1964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85年6月-1994年12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王家骐,江苏苏州人,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锻压工艺及设备系,1986年7月-1998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所长

 蒋景文,辽宁海城人,1961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1987年7月-1994年11月任长春光机所党委书记

 金亿鑫,北京市人,1965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5月-1999年7月任长春物理所所长

 王彦祚,黑龙江集贤人,1968年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7年10月-1999年7月任长春物理所党委书记

 曹健林,湖南永兴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8年12月-1999年8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党委书记,1999年12月-2001年12月任长春光机与物理所所长

宣明 ,江苏常州人,  1985年毕业于长春光机所,2007年12月-2014年12月任长春光机所所长[5]

现任领导

平    

主持全面工作 主管所务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所创新等工作

分管所长办公室、基础科研管理处、财务管理处

 

马明亚   党委书记、副所长

负责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离退休管理工作  分管党委办公室、人力资源处、离退中心 

宋志义    副所长 

负责基建管理、所控股参股企业管理工作,协助财务管理工作

分管长光科技集团公司筹备组,协助分管财务管理处 

    

张学军    副所长 

负责工程科研管理、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分管工程科研管理处、国际合作处 

    

张 涛    副所长 

负责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质量管理处、研究生部 

金 宏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负责监察审计、保密管理、信息与期刊管理工作,兼管航空科研管理工作

分管监察审计处、保密管理处、信息中心 

[2]

机构院士

平    

主持全面工作 主管所务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所创新等工作

分管所长办公室、基础科研管理处、财务管理处

 

马明亚   党委书记、副所长

负责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离退休管理工作  分管党委办公室、人力资源处、离退中心 

宋志义    副所长 

负责基建管理、所控股参股企业管理工作,协助财务管理工作

分管长光科技集团公司筹备组,协助分管财务管理处 

    

张学军    副所长 

负责工程科研管理、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分管工程科研管理处、国际合作处 

    

张 涛    副所长 

负责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质量管理处、研究生部 

金 宏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负责监察审计、保密管理、信息与期刊管理工作,兼管航空科研管理工作

分管监察审计处、保密管理处、信息中心 

研究生部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建所起至1983年在所工作

 徐叙瑢,发光学专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66年至1987年在所工作   

吴学蔺,冶金学、机械工程学专家,1930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8年至1979年在所工作   

龚祖同,应用光学专家,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建所起至1962年在所工作   

张作梅,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194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57年来所工作   

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专家,1952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唐九华,光学工程专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建所起在所工作   

王之江,光学与激光专家,1952年大连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母国光,应用光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56年至1957年在所工作   

陈庆云,有机化学专家,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57年   

邓锡铭,光学与激光专家,1952年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丁衡高,惯性技术和精密机械专家,1952年南京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57年   

薛鸣球,应用光学专家,1956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81年   

王立鼎,精密机械专家,1960年吉林工业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99年   

姜文汉,光电工程、自适应光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0年至1973年在所工作   

林祥棣光学技术与仪器专家,1956年浙江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73年   

陈星旦,应用光学专家,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52年来所工作至今   

姜中宏,光学材料专家,1953年华南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潘君骅,天文光学专家,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来所工作至1980年   

刘颂豪,光学与激光专家,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从建所起至1964年在所工作   

姚骏恩,光学仪器专家,1952年大连工学院毕业来所工作至1964年   

王家骐,光电工程专家,1966年长春光机所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 

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是以知识创新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线,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精密机械与仪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作为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本所在56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以王大珩院士、徐叙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设备仪器,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先后参与了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1700多项科研成果,获专利授权750多项;先后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长春光机学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单位,并为其输送了22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本所现有事业编制人员4526人,其中在职职工1772人,离退人员2754人;在职职工中,院士4人,研究员171人,副研级310人。共有22位在本所工作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等众多英模人物;近年来,本所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两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系列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到本所视察和指导工作。

   本所不断凝练和提升创新目标,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的推动下,近些年来本所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文化、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本所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稳步发展,并在各自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一批国家重大任务,取得了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有效载荷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已成为我国航天光学遥感与测绘设备、机载光电平台及新一代航空遥感设备和靶场大型光测装备的主要研究、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与增强了本所作为我国大型光测装备主要研制基地的地位,并且在光电对抗、地基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本所投资兴建的占地总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本所的自主研发与加工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已成为我国光电子领域重要的研发、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

   长春光机所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是首批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本所现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电路与系统6个博士点;凝聚态物理、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8个硕士点;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自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共招收研究生2915名,累计授予博士学位608名,硕士学位1162名;目前在学研究生901人。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9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90名。

   坐落在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的本所研究生教育基地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包括一幢教学楼、四幢研究生公寓和一幢可容纳一千人就餐的研究生食堂。教学楼内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和阅览室,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本所还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二人使用一个房间,房间内有卫生间、热水器、电话、网线和配套齐全的家具。为了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教学楼内还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健美操室、电视室等基础设施供研究生使用,刚建成的室内体育馆为研究生开放。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本所始终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项目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让研究生直接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的方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规模。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健全了有关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逐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使本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长春光机所已经步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进程,在新的征程中本所将继续发扬“载人航天精神”,拼搏进取、锐意创新,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成“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现代化研究所为目标,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系统

管理系统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

 光栅技术研究室

 精密检测与装校技术研究室

 空间光学研究一部

 空间光学研究二部

 航测部

 对抗部

机构文化

综合办

 科研管理一处

 科研管理二处

 财务管理处

 保密管理处

 战略规划处 

荣誉记录

长春光机所所标长春光机所所标标志由两条原点对称的“C”形半环和三棱镜构成,正反两条“C”形半环代表“中国”、“长春”(China,ChangChun),表明地域位置;同时组合而成“O”代表“光学”(Optics)、“P”代表“物理学”(Physics),表明行业特征。椭圆型“中”字造型,表明国家科技队的地位。三棱镜代表本所的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加上环形“地球”,寓意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和本所面向世界,争创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宏伟气魄。两条半环彼此互动,寓意本所科研、产业的飞速发展和良性循环。 

  标准色采用深蓝色和浅蓝色,深蓝色代表海洋,浅蓝色代表天空,表明长光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标准色:深蓝色(C-100  C-70)   浅蓝色 (C-100) 

词条图册

2017年6月,国务院发布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6]

2018年5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光栅刻划机研制团队团支部入选2017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专项”名单。[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