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知识

物流知识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物流知识的定义

  物流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物流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物流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物流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物流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物流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物流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物流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物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物流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物流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物流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物流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物流知识、程序性物流知识。

  1.陈述性物流知识

  陈述性物流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物流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物流知识。陈述性物流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物流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物流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物流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物流知识

  程序性物流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物流知识,也称操作性物流知识。这类物流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物流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物流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物流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物流知识的来源、个体物流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物流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物流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物流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物流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物流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物流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物流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物流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物流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物流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物流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物流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物流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物流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物流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物流的划分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的参予者是构成 社会总体的大产业、大集团,宏观物流也就是研究社会再生产总体物流, 研究产业或集团的物流活动和物流行为。 

  微观物流:是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 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4.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 

  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 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快速、及时目标:及时性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大生产发展,这一要求更加强烈了。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 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节约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领先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规模化目标:以物流规模做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 。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 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 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库存调节目标: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 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 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运输、储存保管、包装; 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 

  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以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它系统关系, 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 标准化系统。 

  物流系统的物资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 现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有:①物流设施;② 物流装备;③物流工具;④信息技术及网络;⑤组织及管理。

     

物流知识的四个“现代化”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全部物流活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其目的是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物流诸活动进行综合管理,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配合与协调。而物流管理现代化则是其最终发展方向之一,主要体现为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的现代化。

  1.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即要求管理组织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求精简机构,工作部门不能虚设而应根据需要设立。可以有官有兵,也可以有官无兵或有兵无官。工作人员,责任分明,运转灵活。还要提倡开短会,说短话,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对于国家来说,要引导流通组织实现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和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成大物流的统一体系,从物资的生产销售到配送供应,实现物流合理化,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笔者认为要应该实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即要从经验管理转变到广泛应用管理科学,并促进各个管理系统由局部优化发展到整体优化。例如,重视建立厂长(经理)为核心的决策组织体系。按决策的工作程序,配套应用市场预测、量本利分析、可行性研究、目标管理、决策技术、管理数学等方法,尤其要实现决策方法科学化。其他方面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则是保证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条件。我国今后的任务,是要重视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应用他人成功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注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提高,创造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从决策到具体工作,可以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很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即要实现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在商流、物流、信息流方面,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于物资计划、采购、供应或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文件编印、数据传输、市场信息联网、汇集与分析等,还拥有现代化仓库管理的电子控制系统,运输、装卸的电子调度指挥系统等。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物流机械设备性能落后,传递商情还靠手工操作。这种物流管理手段需要的硬件品种不全、软件开发滞后的局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过来。

  4.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即要求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具备专业技术业务知识与能力。同时要求用人专长,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国处于高技术创业之始,要十分重视在物流部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而建设现代化的物资流通产业,人才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物流管理是边缘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专业人才,物流部门都很需要。要提高物流部门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的比例,尽快改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状况。为此,物流部门要鼓励职工热爱本职工作,自学成才,还要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总之,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是跨世纪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现代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逐渐学会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最新成果,综合应用于物流领域,使物流活动不断符合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流通客观要求的发展过程

词条图册

物流知识的四个“现代化”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全部物流活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其目的是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对物流诸活动进行综合管理,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配合与协调。而物流管理现代化则是其最终发展方向之一,主要体现为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的现代化。

  1.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即要求管理组织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就要求精简机构,工作部门不能虚设而应根据需要设立。可以有官有兵,也可以有官无兵或有兵无官。工作人员,责任分明,运转灵活。还要提倡开短会,说短话,深入基层,少发文件,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对于国家来说,要引导流通组织实现社会化、现代化、合理化和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成大物流的统一体系,从物资的生产销售到配送供应,实现物流合理化,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笔者认为要应该实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即要从经验管理转变到广泛应用管理科学,并促进各个管理系统由局部优化发展到整体优化。例如,重视建立厂长(经理)为核心的决策组织体系。按决策的工作程序,配套应用市场预测、量本利分析、可行性研究、目标管理、决策技术、管理数学等方法,尤其要实现决策方法科学化。其他方面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则是保证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条件。我国今后的任务,是要重视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交流,应用他人成功的科学管理方法,同时注意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提高,创造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从决策到具体工作,可以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很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即要实现以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在商流、物流、信息流方面,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于物资计划、采购、供应或销售的各个环节,以及文件编印、数据传输、市场信息联网、汇集与分析等,还拥有现代化仓库管理的电子控制系统,运输、装卸的电子调度指挥系统等。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物流机械设备性能落后,传递商情还靠手工操作。这种物流管理手段需要的硬件品种不全、软件开发滞后的局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过来。

  4.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即要求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具备专业技术业务知识与能力。同时要求用人专长,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国处于高技术创业之始,要十分重视在物流部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而建设现代化的物资流通产业,人才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物流管理是边缘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专业人才,物流部门都很需要。要提高物流部门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的比例,尽快改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状况。为此,物流部门要鼓励职工热爱本职工作,自学成才,还要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总之,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是跨世纪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现代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逐渐学会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最新成果,综合应用于物流领域,使物流活动不断符合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流通客观要求的发展过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