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丛书:民族古籍文献研究》列出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古籍文献综合评介、古籍文献专题研究、古籍文献个案研究、古籍文献译注选录、古籍文献研究综述等栏目,并分别选录相应的研究文章和学术论文。
朱崇先,彝族,1955年生,云南省武定县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彝族历史文献专业,长期从事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彝汉双语教学与古彝文及其典籍的释读、译注和彝族传统文化研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彝学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二十余部。其中《彝文经籍文化辞典》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中国民族优秀图书一等奖,《彝族典籍文化研究》获中央民族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和古籍整理人才的培养。
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
民族古籍与民族古籍学
蒙古文文献及其收藏研究和研究方法
民族古籍整理杂说
民族古籍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彝文文献分类初探
古籍文献综合评介
民族文字古籍与中华文化
满一通古斯语族古籍文献概说
彝文古籍收藏情况概述
回鹘文文献及其学术价值
蒙古文文献的形成发展和整理研究
论彝族文字、古籍及其他
丰富多彩的彝文文献
古籍文献专题研究
傣文《维先达罗本生经》中的巴利语借词——以《十愿经》第一节为例
《满文老档》的形成、内容和版式
古彝文医药典籍述论
国内藏托忒蒙古文文献刻本研究
论彝文典籍中的“哎哺”宇宙观
布依族宗教典籍的文字
论《红白杜鹃花》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论彝文叙事诗《且宝陪铃记》的文史资料价值
古籍文献个案研究
回回文献《回回馆译语》
古壮文文献《传扬歌》
阿拉坦汗法典研究
《云南昆明西郊彝族生活图谱》述略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研究简况
一部珍贵的明代彝文手抄经典
彝文《雪娥养蚕》初探——兼谈彝语古地名“得屏”,即“石屏”一词的由来
古籍文献译注选录
黠戛斯碑文选译
彝文《强宗呗耄叙谱经》译注
《罗婺姻亲史》译释
彝文《彝汉天地》诠释
古籍文献研究综述
研究彝文古籍发扬彝族文化
中国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文献研究
彝文访古录追记
我国突厥语民族古籍研究述评
故事中的18个是口译笔录的,另一个故事《新萨满》是赫哲人看了满文本而口译的。此后,特别是解放以后,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本民族的民间艺人又发掘出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已出版的如王士媛等编的《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编的《赫哲族民问故事》,1983年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艺》第5集《赫哲族民间故事专集》,该杂志还在1981年出版了《伊玛堪专集》。此外,在《满族研究》等杂志也先后发表过一些赫哲族民间文学作品。
赫哲族民间文学可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民歌、谚语等。在遥远的过去,说唱故事《伊玛堪》、传说故事《特仑固》、故事《说胡力》、民歌《嫁令阔》等是赫哲族赖以渡过漫长冬夜的不可多得的娱乐方式。
赫哲族神话中有图腾神话、起源神话、自然崇拜神话、萨满神话。其神话体系在内容上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同孕育它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三江渔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赫哲族民间文学中的故事有说唱故事、传说故事和故事。说唱故事赫哲语为“伊玛堪”,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结合、篇幅长短不一的叙事作品,内容丰富复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满着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传说故事赫哲语为“特仑固”,是一种内容广泛,篇幅短小的叙事文学样式。其内容分为四类:关于动物和渔猎生活的故事,关于族源和民族历史的故事;关于地方风物习俗的故事,关于萨满的故事。故事赫哲语为“说胡力”,其本义曾是“外来故事”,即从外族吸收来的故事。这种故事很多,短小精悍,流行广泛,深受人们喜爱。故事内容有动物故事、英雄故事、萨满故事、渔猎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滑稽故事、说唱故事等。
“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可分为三类:具有仪式意义的民歌,如婚丧嫁娶、祭祀、举行萨满仪式以及迎客、敬酒、欢庆节日唱的歌;具有叙事意义的民歌,如古歌、迁徙歌等;具有抒情意义的民歌,如渔歌、猎歌、悲调、喜调、爱情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