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它可以是一种养尊处优,也可以是一种身段、内涵或风采。以我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会变大的境界。
——阮义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卓有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以及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第一单元望乡的背影 2 老天出了一道谜题 4 天地健行者 6 农妇的优雅 8 望乡的背影 10 山里的小姐弟 12 等戏开锣的孩子 14 八家将的莫名优雅 16 沙河上的钟馗 18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20 看海的小女生 22 从梦中脱身 24 汪洋前的独脚男子 26 那夜的裸泳 28 农夫鞋与老竹凳 30 小世界的秩序 32 当心飞机 34 扛斗笠的人 36 与神共眠 38 听那远方的火车辗轨声 第二单元岁月之矢 42 戏台下的盼望 44 迪化街两兄妹的外套 46 家园的前身 48 爱河上的栈道 50 水门外的午睡 52 农具间的摇篮 54 大冠鹫的宿命 56 中山北路的沧桑 58 田中央的布袋戏工坊 60 岁月之矢 62 佛相、人相、庄严相 64 老田寮的茶、人、狗 66 随风飘荡的台湾小调 68 体会到什么叫哀伤 70 碧侯村的影子 72 向往天际 74 几乎被遗忘的山城 76 书香门第的芬芳 78 做功课的童年 80 五位小小摄影师 82 思乡人 84 躺在大地怀里 第三单元必然与偶然 88 荒芜之境的美丽心地 90 大地与母亲 92 等候家人下工 94 文学家的郊游 96 在回忆中重游旧地 98 必然与偶然 100 奔跑的孩子,隐藏的摄影人 102 孤独旅者与漂泊人 104 等到因缘成熟时 106 穿过时光隧道 108 爰得其所 110 有喜、有忧、有淡定 112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114 望海的背影、摄影晚辈的近作 116 码头缆桩与军中岁月 118 时间长河与海防岗哨 120 农夫与牵轮仔 122 永恒的天籁 第四单元那个时代那些人 126 召集令与同学会 128 本貌与初心 130 天上掉下来的财富 132 摩托车上的一家人 134 盐田孩子 136 在路的尽头望海问苍天 138 完美的那一刻 140 两个巴掌的怀抱 142 不是每个怀抱都柔软 144 怀抱里有怀抱 146 庐山温泉的父女 148 淡水河堤的祖孙 150 驿站 152 火车与乡愁 154 不一样的望春风 156 归园外的逍遥人 158 联结天地之气的身影 160 下工的农妇 162 故乡的牵罟人 164 那个时代那些人 166 回家与离乡的路上
《失落的优雅》阮义忠的摄影,是完完全全的专注于“人”,不仅是人的影样,更在摄影的瞬间捕捉人之精神。《失落的优雅》中所收照片,全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台湾各地行脚过程中所拍摄,那时的旅行不同于现在,没有旅行指南,很多地方杳无人迹,要徒步行走,也正是这种艰苦而原始的方式,使他看见了那些过去存在、而现在已经失落了的优雅。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卓有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以及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最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近期出版有摄影随笔集《人与土地》,微博文集《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代序:
为失落的优雅补白
这张照片是我唯一经过后期处理的作品。对纪实摄影的忠诚信徒而言,曝光在底片上的影像,就是事实的证据。我的摄影伦理是必须忠于对象,肯定其代表的价值,绝不利用对象来彰显自己的意识形态。遗憾的是,一路走来,虽碰到过很多动人的事件,却无法把深刻内涵尽数捕捉。每每检视样片,总会想起柯特兹的话:“最好的那瞬间,我总是错过。"众所景仰的大师尚且如此自谦,真叫后辈汗颜。
目睹这对母女走入田园小径时,我并无惊喜,因为天气阴沉,远处山峦欠缺层次,非但无法衬托前景,反显碍眼。照片放出来后果然平淡无奇,底片一搁就是二十五年,尘封在整面墙的影像档案中,不见天日。
直至20世纪末,我将所有未发表过的作品整理成四个主题:“有名人物无名氏”、“手的秘密”、“正方形的乡愁”及“失落的优雅”,并冠以“告别20世纪"的总题,用来对创作生涯做一阶段性的集成。就在那时,这母女俩的身影又浮上心头。
我找出那一格反差平淡、显影不足、极难放出正常浓度与对比的底片来,在暗房里耗掉不少相纸,愈放愈丧气,无论如何加光减光都不满意。后来灵机一动:如果她们是走向一片未知之境呢?就如同黑泽明电影《梦》中之景:背着写生架的画家走入梵高画中的麦田,满天飞舞的乌鸦涂黑了苍穹&&“失落的优雅”的首张照片于焉诞生。
曾有记者问我,优雅的定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克己复礼”,将这人人都懂的道理落实于生活中。这一帧帧的照片虽“错过了最好的瞬间",但我希望它们仍能为越来越难看到的优雅行止稍作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