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密码

心灵密码

品牌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见君
页数 277页
出版日期 2009年5月1日
定价 26.00
目录导航

书籍信息

  作 者: 毕淑敏 著
  出 版 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
  版 次: 1
  页 数: 308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39631035

编辑推荐

  ★“ 女心理师” 毕淑敏最新 扛鼎之作
  ★ 《女心理师》后最重要的作品
  ★一种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次心灵自诊,决定一种生活品质
  ★毕淑敏 全新披露少为人知的“女心理师”的故事
  ★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 这本书这样回忆往事,袒露 心迹。这本书让我将文字的笔更深地刺进了内心, 鲜血淋漓——毕淑敏

内容简介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密码无处不在。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哪几样东西?
  如何识得生命中的贵人?
  她的恋爱为什么总是 无疾而终?
  爱,何以暗中藏着一柄 钩子?
  如何预防“ 七年之痒”?
  什么使女人变得丑陋?……
  本书为作者厚积多年之功的最新力作。 毕淑敏以以作家、医生、 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 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以深沉厚实的智慧与冷静真切的良知为经纬,梳理人生顺逆,讲述生命 悲欢,挖掘心灵沉疴,解锁心灵密码……

作者简介

   毕淑敏 著名作家,医生,注册 心理咨询师。 1952年出生于新疆。17岁入伍当兵,11年走遍 喜马拉雅山、 冈底斯山、 喀喇昆仑山交会的 阿里高原的每一寸土地。转业后从事医疗工作,35岁开始写作,陆续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大奖30余次。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 哲思书写幸福与冷暖,始终关注生命与死亡,感动了万千读者。46岁时以罕见“高龄”与寻常身份开始学习心理学,将目光从星空转向心中,去心灵最深的地方寻找生命真谛。 本书为作家厚积多年之功的最新力作。她以作家、医生、心理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以深沉厚实的智慧与冷静真切的良知为经纬,梳理人生顺逆与坎坷,镂刻世间变故与悲欢,解锁心灵安危与密码……

目录

  第一辑 三千岁的我
  谢谢你的腰
  在 毛毛虫的注视下午休
  五个”因为所以
  三干岁的我
  有时候,远离就是更深刻的爱戴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上,都带着千姿百态
  大病初愈后的珍惜
  我的作业:对于人性的看法
  你不能要求没有风暴的海洋
  人的心理库容要大
  是劳累而非舒适,让我们充分满足
  烹调乃展示心情的舞台
  娃娃装的信息
  向一个小斑点致敬
  因为害怕,所以更要直面
  连一次自杀都没想过的人, 凤毛麟角
  在喧嚣的世界中,与寂寞共处
  “决定”的特点是理性
  智慧是中性的
  感情和理智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定有本书是你的至交
  书让我们不再陌生
  文字是一种 福尔马林
  完成一套精神的太极
  需要时间注满我们精神的水库
  发出清凉的荧光
  宁静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闭阖星云之眼
  滔滔如亚马逊
  你可以永不原谅我
  人间大美
  第二辑 可否让我陪你哭泣
  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
  为什么很多优秀女子都抱怨找不到合适伴侣
  玫瑰花盛开在不同的字典里
  不少男人抱有 一夫多妻的想法
  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
  烦恼世界的好礼物
  你可曾听得懂身体的呐喊
  没有一种动物的牙齿是雪白的
  一桌烹饪了二十一天的菜
  有勇气饮尽最后一滴 甘露
  四十 不惑,源自 神经纤维的苍老
  无奈的白皙
  送给艾滋病人的礼物
  可否让我陪你哭泣
  提防你的 心理医生
  有一种关于心灵的霸道说法
  生活是由无穷无尽的关系组成
  人生的九大关系
  矛盾中常常藏着最丰富的可能性
  你知道大脑里有“哑区”吗
  划分你的人格
  查查你的归属感
  心理冰山
  请听凭内心
  把很深的想法,用很浅的话语说出来
  第三辑 孜孜不倦地爱与被爱
  婚姻和感情的蝴蝶翩翩起舞
  寻找你的金字塔
  不要保存爱情的 木乃伊
  让我们彼此善解人意
  一个人可以和自己的血液分离
   沙尘暴里也有 鱼子
  ”七年之痒”不敢 小觑
  家庭不是单纯的你加他,而是”你们”
  婚后三年之内不要孩子
  血缘之外无兄妹
  冬天的夜里,请多准备一件外套
  对于年龄的 雅量
  好女子安然如猫,又欢快如鹿
  向 大珍珠母贝和好葡萄学习
  如果你从不出错,这是一个悲剧
  太寡言的男子,你要提防
  女人的记忆
  你有坚持的自由和权利,但要能忍受后果
  高跟鞋与口红的话题
  很多人谈论的爱,只是一相情愿
  孜孜不倦地爱与被爱
  尊重对方是爱情和友谊的前提
  第四辑 你还能找到北斗吗
  第五辑 用生命探试生命
  后记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中国人能为世界贡献什么
一、概说
既然心灵是人性(动物性)经过文化文明“改造”后的“正性”,那我们就不得不先谈谈人类的文化文明。在介入这个命题时,让我们从“中国人能为世界贡献什么?”这儿切人。为什么要从这儿切人呢?因为它暗含着这样一个潜台词:当下的东西方文明都不算是完美完整的,只有二者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培育和塑造出人类美好的心灵来。因此,要讨论这个命题,就必须先要捋清各种文明的特点与特性。
“中国人能为世界贡献什么?”这个命题一出来,就透着大而无当、不着边际且略带苦涩与尴尬的味道。为什么?因为经过“文革”的中国人对这个命题太熟悉了,想当年我们就是一边靠着粮证、布票、副食本过日子,一边在心里惦记着去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后来呢?不但受苦人没救了,自己也苦到了头。那,是不是我们现在刚富了一点儿,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天朝大国的老毛病又犯了?

序言

人类是有心灵的,这毋庸置疑。但心灵到底是什么,我看谁都难以说清。要想解开心灵这个密码,直接从“心灵”二字下手怕是不成,我们必须学会迂回,先弄明白“人类”是什么,再从中寻找“心灵”的真相与定义。
人类人类,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着的。马克思如是说,事实也千真万确。让我们越过生物生理层面,从心理人性层面来看,之所以某些生物能归为“一类”,那是因为它们必须符合这样两个条件:其一,“类”必须是不同个性的集合:其二,“类”必须有一个共性的“通解性”。反过来说。“个性的不同”与“共性的通解”是使某些生物成为一“类”的必要条件。
从全球60亿人每个人面相不一样、指纹不一样、脾气禀性不一样、人格人品不一样、习俗民风不一样……来看,这确实符合人类是“类”的第一个要求——“个性不同”。
从人类的文化文明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与鸟、兽、鱼、虫、菌……无关这个角度来看,这也确实符合人类是“类”的第二个要求——“共性通解”。
于是我们有了答案:人类是若干“个性不同”但又具有“共性通解”的人的集合。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党校工作。当时的我很年轻,也很单纯,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利用一些时间,对我比较喜欢的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着手写一些论文,但对文学创作还是一片空白。1987年调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开始接触铁路施工单位及其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单位,也是一片鲜为人知的陌生领域。说它特殊和陌生,是因为这支队伍是从部队演化而来的,一直保持着半军事化的管理机制,从它的机关到下属单位,无不有一道有形或无形的屏障与地方上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从而增加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举一个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基于国家铁路建设提出的“中取华东”战略需要,铁道部将第四工程局机关由湖北省的武汉市迁移到安徽省的合肥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合肥在冬天是不享受暖气供应的,但这个局就拿到了可以增加暖气供应的批文,在基地建设中同步配套暖气设备,这让当地的政府机构及企业既羡慕眼红又望尘莫及。
还有一个例子:2003年全国闹“非典”,当时已经改制为“中铁四局集团公司”的机关把大门一关,职工及家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院里,工作、学习、生活等几乎丝毫不受影响,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大院里,学校、幼儿园、医院、防疫站、采购站、商店、粮站,还有文化宫、印刷厂、报社、电视台,甚至供离退休职工活动的“耆英馆”等一应俱全,所有物质的和文化的需求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都可以得到保障。
大凡神秘,就容易让人产生好奇,就会具有吸引力,我就是被这种吸引力和好奇牵引着进入了铁四局职工的生活。但神秘不等于甜蜜,也不全是庄严和快乐,神秘中也有无奈和苦涩。刚开始,我还是一个单身汉,心中没有家的概念。当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后,我却作为一名《铁道建设》报的记者,不得不按照单位的规定,把每年200多天的时间用到下基层单位采访和为报纸写稿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比较广泛地、深入地接触这个特殊单位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家庭,听到他们或她们讲述关于自己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直到这时,我才体味到这支被人称作“吉普赛人”的生活内涵。按常理,生活在这样的单位里或家庭中,更应该懂得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宝贵,珍惜与亲人依偎厮守的每一天,做父母加倍呵护从远方归来的子女,做子女更加细心周到地照顾和服侍老人。可是不,在一些长期分别或散落的家庭里,时间的久远、距离的拉长,就像是一副离析剂,加深了父与子、母与女,还有兄弟姐妹、婆媳妯娌之间的隔阂,扭曲了正常人应具有的性格,撕裂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骨肉情感。其结果是,好不容易团聚到一起的家庭,在很短的时间内破裂了;在外风餐露宿大半辈子的丈夫,退休后回到了家里,却根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在老人离世后,其子女为了争夺并不丰厚的财产而闹得不可开交,反目成仇,最终导致一个个完整的家分崩离析了。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渐渐激发起我的创作愿望,于是开始着手构思,写一篇表现铁路施工单位职工生活的小说。几度春秋,寒来暑往。如今,终于把这部作品奉献在了读者面前,也算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春晓
二O一三年七月十二日于合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