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吸蜜鹦鹉

红色吸蜜鹦鹉

拉丁学名 Eosbornea
动物界
红色吸蜜鹦鹉
中文学名 红色吸蜜鹦鹉
鹦鹉科
英文名称 RedLory
Eos属
目录导航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红色吸蜜鹦鹉

  【中文别名】红伶、红鹦鹉

  【拉丁学名】Eos bornea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Red Lory

  【科属分类】鸟纲 、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亚科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红色吸蜜鹦鹉常常集一大群吵杂地出现在住家附近的农场。在潮湿的森林中、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海拔1250m的丘陵地等地区都常见它们成群活动,数量虽然因为遭人为捕捉作为买卖而下降,但是在当地是常见的鸟类,天然食物包括花蜜、花、昆虫,经常飞越各小岛间活动,花木较多的地区它们的族群数量也较多,筑巢于树洞中。   

       繁殖季约从8-9月开始;笼养的红色吸蜜鹦鹉活泼且吵杂,它们的繁殖难度低,所以一年四季都经常可以在鸟店看到红色吸蜜鹦鹉的幼鸟,手养幼鸟很爱亲近主人也很爱玩耍;它们是很吵杂的吸蜜鹦鹉,有时尖锐的叫声使人无法忍受,繁殖红色吸蜜鹦鹉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选择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红色吸蜜鹦鹉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用小型笼子即可繁殖成功,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6天,7-9个星期后羽毛长成,幼鸟应于3至4个星期后抓出巢箱手养,否则亲鸟有可能攻击幼鸟,全年皆可繁殖。

亚种分布

  (2种)

  1.Eos bornea cyanothorus 分布于布鲁岛。

  2.Eos bornea bornea 分布于印尼境内的摩鹿加群岛,苏拉群岛、凯伊群岛、沙巴鲁亚、安汶岛等地。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饲养管理

红色吸蜜鹦鹉饲养较为困难。它的嘴较为尖硬,喜欢啃咬,善于攀缘。饲养笼具应选用金属笼,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 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可用大的树干掏一个直径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为长30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开口在巢洞的上部。在发情期,雄鸟追逐雌鸟,形影不离,依偎在栖杠上互相点头,交嘴漱食,雄鸟把吃进的食物吐出喂给雌鸟。在孵化期间,亲鸟表现很警觉,对有异常情况表现精神不安,来回跳动。

因此,在繁殖期间,应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防止惊扰,保证亲鸟顺利孵蛋。育雏期间应增喂鸡蛋黄、玉米面或混合面的窝头,并添加牡蛎粉或骨粉,以增加钙质和无机盐,使幼鸟能正常发育,以免幼鸟出现软骨病。 初生雏鸟全身裸露,为粉红色,只有稀疏的金黄色的纤毛。几天后全身长出灰白色绒羽。40日龄时,绒羽脱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鸟。幼鸟70天左右离巢,活动、觅食。此时亲鸟继续给幼鸟喂食。可根据幼鸟体质情况和亲鸟分笼饲养,以使亲鸟继续产蛋,进行下一窝的孵蛋工作,有利于提高亲鸟的繁殖率。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