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创新的巨大作用。他曾这样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习近平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源于他对世界大势有着清醒认识。他曾说,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他看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他很清楚,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在习近平看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践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习近平始终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创新思维,可以从创新思维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路径来认识。
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领导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一是溯本创新法,就是从追寻事物本质中创新认识,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根本上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二是全局创新法,就是从全局着眼,全方位、立体化和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从而得出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三是正反结合创新法,就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谋划现实和未来。
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们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这里的“进步”,即是指在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正面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而且还从反面思考苏联解体的教训,正是在这样的正反结合中得出一系列的创新性认识。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