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
越城区越城古为越国国都,治所,并一度是夏禹帝朝会万国之都,春秋五霸越国都城,魏晋第一大都市、隋唐东南沿海中心、五代吴越东都、宋朝都城、南明都城。宋绍兴府城置5厢、96坊;元代改厢为隅,设4隅、137坊,置录事司掌之;明废录事司,4隅划归山阴、会稽两县分掌之;清袭明制,仍设4隅,坊里数时有变化。
城内置昌福、汤公、长安、蕺望、孝义、南大、咸欢、辛植、美政、大善、秋瑾、水澄、越王、大云、锡麟、上大16镇。后并为秋瑾、元培、汤公、成章、鲁迅、锡麟6镇。35年10月,合6镇称越王镇,设90保、1228甲、21382户、92455人(1948年1月统计资料)。49年5月 ,绍兴全境解放。10月,以绍兴县越王镇,置绍兴市,隶绍兴专区。1950年5月,合绍兴县、市,称绍兴县,置城关区。9月,城关区复改绍兴市,隶绍兴专区。1952年撤销绍兴专区,绍兴市改为省辖。时全市置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区。1958年2月,划归宁波专区。1960年8月,改置绍兴市人民公社,辖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大队,隶绍兴县。1962年1月,复置绍兴市,废市人民公社。1962年12月废市,置城关镇,隶绍兴县。1964年,为绍兴专区区治。
1983年7月绍兴撤地建市,置越城区(县级),辖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街道,禹陵、城东、梅山、灵芝、亭山5乡和东湖镇。1990年,越城区下辖4街道、1镇、5乡,有居民委员会84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112个。89759户293404人,非农业人口180086人,耕地65086亩,按农业人口平均为0.57亩。
2000年12月16日,浙政发[2000]281号批复同意越城区禹陵乡2行政村划归稽山街道管辖:越城区禹陵乡大众、新港2行政村划归稽山街道管辖。
200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将绍兴县的斗门镇(不含新马山村、新合作村、新黄甫村、新孙端村、新豆姜村和新斗门村)、东浦镇、鉴湖镇、皋埠镇和马山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越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01平方千米扩大到336平方千米。
2001年7月23日,浙政函〔2001〕140号批复同意绍兴市越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城东乡建制,大部并入东湖镇,辖32村、4居,驻会龙村(原城东乡址)。撤销灵芝乡、梅山乡建制,原灵芝乡大部和原梅山乡合并设灵芝镇,辖26村,驻曲屯村(原梅山乡址)。撤销亭山乡、禹陵乡建制,与原城东乡、原灵芝乡其余部分及鉴湖镇部分改由越城区政府直辖并调整设立若干街道。鉴湖镇调整后辖30村,暂驻朝阳路(原址)。调整后,越城区辖鉴湖镇、东湖镇、东浦镇、皋埠镇、斗门镇、马山镇、灵芝镇7镇和若干街道。
2001年7月26日,绍政发〔2001〕94号批复:扩大府山街道,原亭山乡并入,办事处设鉴湖后街(原亭山乡址)。扩大北海街道,原灵芝乡部分并入,办事处设霞西路139号(原灵芝乡址)。扩大蕺山街道,原城东乡部分和昌安街道并入,办事处设鞋子畈16幢(原昌安街道址)。扩大稽山街道,原禹陵乡并入,办事处设延安东路480号(原址)。设立城南街道,管理原鉴湖镇部分(18村、8居),办事处设朝阳路(原鉴湖镇址)。塔山街道不变。调整后,越城区辖7镇、6街道。
2003年1月30日浙政函[2003]12号批复,同意绍兴县齐贤镇七里江等15个村划归越城区灵芝镇管辖:将绍兴县齐贤镇七里江、庄头、林头、五峰、前王、潞阳、潞庄、后诸、犭央犭茶湖、山泉、西山头、青云、立岱、大庆寺、嘉会15个村划归越城区灵芝镇管辖。调整以后,绍兴县齐贤镇辖33个村、6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前进村);越城区灵芝镇辖41个村,镇政府驻地不变(曲屯村)。
2007年3月15日,《关于设立迪荡街道办事处的通告》:经研究,同意设立绍兴市越城区迪荡街道办事处,由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代管。调整后,越城区辖7个街道、7个镇:塔山街道、府山街道、蕺山街道、北海街道、城南街道、稽山街道、迪荡街道、东湖镇、灵芝镇、东浦镇、鉴湖镇、皋埠镇、马山镇、斗门镇。其中,稽山街道、迪荡街道由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马山镇、斗门镇由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东浦镇、灵芝镇由镜湖新区托管。
2008年1月15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函[2008]9号)批复同意绍兴市越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皋埠镇五和村、后堡村、大皋埠村、小皋埠村、高平村、杨浜村、岑前村、仁渎村等8个行政村划归东湖镇管辖;将东湖镇坝口村、坝内村、独树村、东湖村、东龙山村、凤鸣村、笄山村、薛家埭村、香山村、白莲岙村、塘下赵村、大湖头村等12个行政村和东湖居民区划归皋埠镇管辖。调整后,皋埠镇辖38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集体村);东湖镇辖18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则水牌村)。
2013年,将原绍兴县的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国函[2013]112号,浙政发[2013]52号)。根据绍兴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越城区行政区域内各功能区管理体制的通知》:将镜湖新区并入越城区,东湖镇、皋埠镇、陶堰镇、富盛镇由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孙端镇由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
2013年10月,国务院2013年112号文件已对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域进行了批复,将原绍兴县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
管辖区域:塔山街道、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城南街道、稽山街道、迪荡街道、灵芝街道、东湖街道、皋埠街道、马山街道、斗门街道、鉴湖街道、东浦街道、沥海街道、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越城区区政府在延安路18号。
现现越城区实际管辖3个镇5街,91个行政村,65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182.84平方公里。
越城区(高新区、袍江开发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位于浙江大湾区核心区,是绍兴市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毗邻上海、宁波港等大型港口,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机场只有40分钟和60分钟车程;绍兴高铁北站坐落于境内;绍兴地铁1号线和2号线计划2021年底通车,将与杭州实现同城。
越城区境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经区内;浙东运河,以东西向分别贯穿区境南北部。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区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
全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东北风为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6.4 ℃,年平均日照1996.4 小时,无霜期 240 天,年平均降水量 1461 毫米。夏秋间台风暴雨时有侵袭,有时造成较大损失。
会稽山地位于绍兴县南部、诸暨东部、嵊州西北部,为浦阳江和曹娥江的分水岭。山地呈南西—北东走向,境内长约90公里,宽约30公里,是全市地形骨架的脊梁。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中生界火山熔岩与碎屑岩,山地内部也有粉砂岩、泥岩等分布。《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故山曰会稽,禹陵则位于会稽山脉北麓。几座千米以上的山峰都在山脉南部,如主峰东白山(1194.6米)在诸暨、嵊州、东阳三市(县级市)交界处,为全市最高峰;西白山(1095.7米),棕榈尖(1028米)在嵊州西部,这些都是会稽山山顶夷平面保存最好的地方。山上缓坡宽谷,土层深厚,适宜建立茶、林场。山体两侧边缘山坡变陡,向西尽于诸暨盆地,向东陡落至新嵊盆地。从东白山沿主脉向东北延伸,山势渐低,最后没入绍虞水网平原,出露的山峰成为平原上的孤丘。主脉依诸暨、嵊州界北行山峰有:螺蛳屁股(即美女尖,990米)、鹰子岩岭(848.7米)、白玉尖(990米)、湖塘岗(861米)、雾露尖(848.5米)、硖石山(706米)、龙头岗(808米)、砂石岗(729米)、上谷岭(542米),至诸暨、嵊州、绍兴三县(市)交界处龙头顶(737米);向北入绍兴县境,经秦望山(543.6米),尽于香炉峰(354.7米)一带。
2021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82.91万人,其中男性40.39万人,女性42.5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7%和51.3%。全区人口出生率5.34‰、死亡率7.14‰,人口自然增长率-1.80‰。[2]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2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8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95.51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673.71亿元,同比增长6.6%;三次产业结构1.4:41.8:56.8。
2021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54.56亿元,同比增长1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17亿元,同比增长19.8%;税收收入83.44亿元,同比增长18.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9.6%;非税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31.9%。[2]
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36.99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5.72亿元,同比增长2.5%;林业产值0.83亿元,同比增长0.3%;牧业产值4.57亿元,同比增长5.6%;渔业产值15.19亿元,同比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9亿元,同比增长10.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84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6%。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38万亩,粮食总产量7.03万吨。
2021年,农村建设强基富民。一是产业项目顺利推进。重点抓好农业产业提升“2020”计划升级项目建设一景生态牧业投资1420万元养殖场提升改造项目。二是农田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2.24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7个镇街,建设规模22415亩,总计划投资5012.24万元,其中高效节水630亩,项目已获得省、市批复。三是“五星达标、3A争创” 迭代升级。完成创建2个市级乡村振兴先行村、2个区级乡村振兴先行村、3个3A示范创建村、9个五星达标创建村。[2]
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592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4.42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96.98亿元,同比增长23.7%。产值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5.2%)、纺织业(占比13.5%)、化学纤维制造业(占比1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7.5%)。
2021年,工业升级腾笼换鸟。一是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做强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产业链基本成型。积极争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省级试点,生物医药产业大脑与杭州市联建成功列入全省首批30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揭榜挂帅试点之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和浙江医药分别列入省级“未来工厂”试点。加快布局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2021年已新建通5G基站1158个,实现全域基本全覆盖。二是围绕“集聚提升”,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印染产业改造提升顺利推进。47家印染企业中32家整合成5个组团集聚,目前5个组团均已开工建设,其中,国周组团、七色彩虹、龙翔、飞越组团所有主体厂房均已结顶,11家印染企业实施关停退出印染产能。化工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推进。21家签约化工企业整合成18个集聚项目,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个项目用地已摘牌,剩余16个化工集聚项目均已申报2021年度省重大产业项目。电镀产业改造提升进入尾声。实现5家涉改电镀企业全部关停退出。
2021年,全区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5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7.2亿元,同比增长19.8%;主营业务收入654.16亿元,同比增长12.5%;利润13.68亿元,同比增长12.1%。[2]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2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3%,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7%,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49.1%,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4%,交通投资同比增长45.8%。
2021年,全区商品房成交面积为296.6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7%。全区二手房成交面积为125.9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6.0%。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673.1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8%。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62家(含贸易,不含电信邮政),营业收入达1337.43亿元,同比增长21.97%。其中,限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702家,限上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94家。
202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2.61亿元,同比增长3.2%;限上批发业销售额1190.55亿元,同比增长42.1%;限上零售业销售额266.64亿元,同比下降7.8%;限上住宿业营业额9.82亿元,同比增长28.6%;限上餐饮业营业额17.57亿元,同比增长44.6%。
2021年,全力打造鲁迅故里步行街智慧街区。举办消费促进月、金秋购物节等系列促销活动。完成“越回收”等11项越字系列应用打造。积极推进医卫行业“三同”企业培育。开展“一码找订单”境外代参展行动,搭好“线上+线下”“国际+国内”“优进+优出”三大平台,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
202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64.89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自营出口额588.04亿元,同比增长3.8%;进口额76.85亿元,同比增长65.7%。[2]
2021年,全区完成迪荡中学、柯灵小学百盛校区、柯灵幼儿园百盛园区、鲁迅小学文源校区等4个校址新建,并如期投用。两湖西侧小学、稽山初级中学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站前小学、湖东小学、站前中学、两湖幼儿园新建项目进入桩基施工。完成鲁迅小学、绍初龙山校区扩建,塔山小学成章校区、元培中学北校区改造项目完工投用,累计完成投资约0.2亿元。启动凤林小学、陶堰街道中心小学、北海小学、富盛镇中扩建等项目前期设计立项等工作。鉴湖阳光里、皋埠碧桂园、灵芝澄港3所配套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年累计完成投资约7.46亿。柯灵幼儿园百盛园区建成投用;两湖幼儿园开工建设;鉴湖阳光里、皋埠碧桂园、灵芝澄港3所配套幼儿园建成投用;改建东湖街道皋北幼儿园,新增学位1530个。[2]
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速32.5%,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0.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含重新认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2]
2021年,全区高质量推进省级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完成文化元素普查入库441个,解码20项区域重点文化元素,“黄酒文化”“鲁迅文化”入选全省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坚持非遗守正创新,12个非遗项目列入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家单位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4家单位列入区级乡村非遗体验基地,完成6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奖励政策兑现。建成越城区非遗工作数据库平台,着力推动非遗领域数字化改革。
2021年,全区完成省、市级民生实事体育类项目31个,完成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升级改造项目32个。承办2021年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分区赛(中国区),全年举办“迎亚运 共发展”系列全民健身活动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240场。目前,全区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超过2.8平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29%以上(不含学生)。2021年市青少年锦标赛金牌数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省青少年竞技体育竞赛金牌数首居全市第一。[2]
浙江省第三届女子体育节
2021年,全区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21年,首次推出普惠型商业补充保险“越惠保”,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自2021年3月10日起,提高大病保险待遇,在原待遇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严格落实医保扶贫政策措施,及时做好困难人员医保资助参保和医疗救助待遇发放工作,在实现市内直接刷卡的基础上,实现省内直接刷卡,更大程度方便困难群众。[2]
2021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72元,同比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508元,同比增长10.0%,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倍数为1.59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058元,同比增长1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22元,同比增长18.2%。[2]
2021年,全区通过专场招聘会、就业大篷车等线下招聘,结合越城区人才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形式,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28万人、失业再就业4.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44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大学生3.29万人,新晋升高级职称669人,全区新增高技能人才1.4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77万人。全区参保企业养老保险40.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16万人,参保率达99.9%。[2]
202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32%,活立木总蓄积量80.63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1.37万公顷。完成造林更新905亩(平原绿化860亩)、森林抚育957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清除病枯死松木34.82万公斤,除治面积0.2万亩。
2021年,全区AQI优良率升至92.1%,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PM2.5浓度年平均值降至28微克/立方米。五水共治”成效不断巩固,5个镇街成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37个市级考核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创建“美丽河湖”2条,河湖长履职平均分、巡河完成率、问题处理率保持高位运行,居全市前列。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基本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功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18个。[2]
2021年,全区坚持平安建设为统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全力争创“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区”为工作目标,平安创建成功 “十六连冠”,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一件事”应用已列入全省数字法治“揭榜认领”名单。全区发生全口径交通亡人事故88起,死亡88人。[2]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六大金牌城市(世界银行评价)
中科院中国最幸福城市
中国最佳商业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国民营经济活力第一城
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
近代金融业的领航者
中国品牌之都
中国创业之都
中国第二大戏曲越剧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生物医药研究基地
城市排名
2018年10月,2018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发布,越城区排第87名。[6]
2018年10月,越城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65名。
2018年10月,越城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