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你错

我对你错

中文名 我对你错
语言 简体中文
作者 爱德华·德·博诺
译者 冯杨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3062448
原版名称 IAmRight
版次 1次
目录导航

我对你错

作 者: (英)博诺 著, 冯杨 译
  出 版 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8-11-1
  字 数: 200000
  版 次: 1
  页 数: 248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306244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我实现/励志 >> 学习方法 >> 思维训练
  定价:¥28.00

编辑推荐

《 六顶思考帽》作者,爱德华·德·博诺,世界 创新思维大师经典作品。
  突破企业、组织和个人生活困局的创造性思考方法。
  一开始接触德·博诺博士的思维体系时,我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我读完这本精彩的书以后,我却变成了一个忠实的信徒。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Ivar Giaever
  德·博诺博士的创造性思考方法已经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员的实践检验,而这些方法也确实有助于人们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开创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Sheldon Lee Glashow
  争论 无穷无尽,跨越才能创新。走出僵化和对立、培育建设性与创造力的 新思维方法,尽在 《我对你错》。
  德·博诺博士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大脑理解成自我组织的 信息系统。由此,他设计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思考工具。从世界造句的大公司,到四岁的孩童,他的思考工具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他设计的六顶思考帽方法,第一次为西方思维提供了一种建设性而非论辩性的语言。德·博诺博士的思考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和实用。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共同作序推荐。
  与 《六顶思考帽》齐名的创新思维经典,走出僵化和对立、培育建设性与创造力的新思维方法。
  德·博诺用最清晰的方式描述了人们为什么思考以及是如何思考的。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理解人的思考和行为的读者来说,《我对你错》 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Ivar Giaever
  在协调来自不同团体,背景各异的人方面,博诺提供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
  ——IBM
  我们的思考过程应该遵循大脑的真实机制,而不是模仿那些老旧的、有害的模式,正是这些模式,导致了人类的战争、灾难,以及对地球的掠夺。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eldon Lee Glashow
  没有比参加博诺研讨会更好的事情了。
  ——著名 管理大师汤姆· 彼得斯
  逻辑思考是我们的 教育体制唯一鼓励和认可的思考模式,我们的文化也对以非逻辑方式进行的思考持怀疑态度。但是,德·博诺博士非常出色地暴露出了传统体制过分依赖于逻辑思考而导致的错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Brian Josephson

内容简介

为什么当代社会中的许多关键问题都无法解决?
  在本书中,通过 《我对你错》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书名,世界创新思维大师 爱德华·德·博诺向读者充分暴露了人类过分依赖传统 逻辑思维而导致的不足和弊端。他指出,传统思维虽然曾经为人类收获了累累 硕果,但如今已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诸多紧迫问题,也无法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个人生活中的重重困局。改变 势在必行,一场新的文艺复兴已经悄然开启。
  德·博诺认为,在传统思维中,人们拥有的是“岩石逻辑”——岩石具有固定的形状,它坚硬、棱角分明、很难变形。这形象地揭示了取决于 二分法的传统逻辑思维系统的特征,即强调对,错、是,非、高兴/伤心、有罪,无辜的“刀刃区分”。这种冲突性的思维模式必然导致僵化和对立,无法适应今天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在本书中,德·博诺将人类的大脑描述了为一个可以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它能使感知、记忆和人生经验等在我们的思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减少对逻辑、推理及争辩的依靠。透过大脑独特的运作方式,德·博诺提出了“水的逻辑”——水是流动变化的,我们关注的不是水“是”什么,而是水将“流向”何方。水的逻辑不具有绝对性,而是会随着环境和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德·博诺希望能用这种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水的逻辑”,代替人们已经 习以为常的、富于对立性的“岩石逻辑”。
  寻找一种具有调适性而非冲突性,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非 千篇一律、 模式化的方法,并引领人们走向更有成效、更具 建设性的文明,这正是本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
  本书综合 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知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事务、 世界冲突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核心话题,因此得到三位 诺贝尔奖得主的倾心推荐,不愧为一部大师级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曾任教于牛津大学、 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他被全世界公认为 创造性思维领域的权威,被誉为“创新思维之父”。他原创了“ 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这一概念,被收入权威的 《牛津英语大词典》。他出版了62本书,这些书已经被译成37种文字。在因特网上,涉及他的信息已超过了4000000条。
  德·博诺博士曾受邀前往52个国家举行讲座和出席国际会议。1989年,他被邀请去主持一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会议。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都受益于他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导建议,这些公司包括微软、摩托罗拉、松下、麦当劳、IBM、杜邦、 壳牌石油、可口可乐、通用、 柯达、 英国航空、 麦肯锡、福特,等等。国际天文学组织用他的名字给一颗行星命名,而南非的一个教授协会把他誉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个人物之一。
  德·博诺博士设计了直接教授思考技巧的学校教育课程—— CoRT 思维训练课程。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大中小学在采用这一课程。
  德·博诺博士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大脑理解成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正是在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他设计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思考工具。从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到四岁的孩童,他的思考工具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他设计的六顶思考帽方法,第一次为西方思维提供了一种建设性而非论辩性的语言。德·博诺博士的思考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和实用。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引言:新文艺复兴
  作者注解
  第一部分 我们的思维体系
  人类事务
  感知
  幽默
  实用效果
  第二部分 人类的大脑
  模型的正确性
  不同的世界
  传统的桌面逻辑
  大脑的 神经网络
  第三部分 感知是如何运作的顺序模式
  引发和重建
  模式的非 对称性
  洞见
  后向学习
   时间序列
  流域
  刀刃区分
  先占先赢
  不搭配
  准备
  情境
  循环
  创建意义
  注意
  相关性和意义
   零度坚持
  第四部分 我们传统的思考习惯
  语言
  思考和智商
   批判性思考
   拉弗曲线
  解决问题
  分析
  描述
  自然
  数学
  不是就是
  绝对性
  争论和冲突
  信仰
  科学
  创造力
  历史
  逻辑
  艺术
  第五部分 社会及其制度的思考方式
  改变
  下一步
  饱和
  教育
   循规蹈矩
   短线思考
   民主制度
   实用主义
  官僚体系
  分隔
  大学
  交流
  包装
  实际成果摘要
  总结
  附录:水的逻辑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我们的思维体系
  本书要讨论的一些问题如下:
  为什么幽默是大脑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为仲么古典哲学家们总是忽略了对幽默的探讨?
  与我们传统的观点相反,为什么大脑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机制。但它却能以高度复杂的方式运作?
  “消极”信息系统和“积极”信患系统之间的重大区别。
  为什么语言在用于描述时具有诸多优点,但在感知方面却显得粗糙、低效?
  为什么我们只能看见我们准备看见的?
  为什么后向学习如前向学习更加容易?
  各种模或怎样既有宽泛的 定义域,又有刀刃区分的分类含义?
  为什么我们从古 希腊人继承而来的、建立在真相和推理基础上的传统思维有可能使我们的文明步入了错误的轨道?
  我们怎么会变得如此沉迷于历史?
  为什么传统的推理叫做“桌面”逻辑。
  为什么我们在技术领域内 突飞猛进,但在人类事务的领域却进展甚微?
  为什么资料分析本身不能产生出创意,甚至不大可能揭示出资料中所包含的旧观念?
  神经网络中的 神经细胞行为如何能够转换成人们在解决政治、经济和 世界冲突问题中的智力和见解?
  我们如何在拥有模式形成系统的同时仍然享有自由的意志?
  为什么我们完全没能理解创造力,为什么事后看起来符合逻辑的某些事物在事前却无法推导出来?
  为什么逻辑争论从来没能成功地改变偏见、信仰、情感或感知?为什么这些事物的改变只能通过感知的改变来宾现?
  在自我组织的系统中,信抑为什么很客易地被建立起来?
  这些信仰又如何提供了感知性的真理?
  传统的逻辑如何使我们陷入了对与错的争论,并使我们执著于对与错的绝对性?
  我们如何设计出特定的创造性工具来有意识地产生创意?
  为什么我们在说出某种事情之后就会找到它的理由,亦即为什么激发的逻辑在模式形成系统中具有数学上的必要性?
  一个简单的、随机输入的词汇为什么能够变成如此强有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什么我们迫切需要创造出很多 新词汇来帮助我们进行思考?
  为什么需要用橷单词“po”来执行激发功能?
  为什么既有的 科学方法及其最“合理”假设都有可能在感知上是错误的?
  为什么拉弗曲线(越多越好)在 我们的传统思考中是一个 大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所珍视的争论模式本来是抱着更好地考察事物蹲初衷,但它为什么却很快丧失对事物的“考察”?
  为什么我们借以获取进步的基本模型——经由混乱而形成的演化——注定是无效的?
  为什么如果不把 人类大脑的系统行为考虑进来。哲学就只不过是一场 文字游戏?
  为什么我们为了处理冲突而建立的逻辑原则—— 二分法——导致了如此多的灾难?
  为什么诗歌和幽默都很好地表现了与推理逻辑完全不同的感知逻辑?
  为什么我们把感知留给了艺术领域,而艺术却表现平平?
  为什么最好把真理描述成由众多具体环境导致的一个结果?
  我们如何最终从信息技术中衍生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就像卡尔•马克思从蒸汽技术的 工业革命中衍生出一种意识形态那样?
  人类事务
  我想回到早先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技术领域内的突飞猛进与我们在人类事务领域内的提襟见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和卫星立刻同成千上万的人取得联系,我们的 飞行速度现在已经超过了声波的速度,我们拥有的核力量可以消灭一切文明(而且是好几次)。

文摘

如果我们满足于传统的思维习惯,而不愿意进行“新文艺复兴”。将会发生什么?
我们所有的现行问题可能会随风而去.而世界将变得更美好。为什么?因为这可能是命运或发展的循环。
我们可能变得更习惯于用既有的思考技巧来处理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而且可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价值观的改变可能足以使我们既有的思考技巧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有缺陷的是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不是思考技巧。
我们也许会满足于以上的可能性,也许不会。
也许,我们应该评估既有方法的充分性来获取进步。这些方法包括:智能行为的概念,演化的概念,针锋相对的政治争论,分析问题,借由资料分析来产生创意,历史的经验教训,价值观的基本转变。所有这些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在既定的价值判断体系内,对既有的信息进行传统逻辑式的智能操作”。
但我相信,这些方法是不足的,因为仅有智商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是贫乏的思考者,例如。一个很聪明的人可能只会用他或她的思考来捍卫某个观点。然而,越是技巧娴熟地捍卫某个观点,这个人就越是看不到考察事物的必要性,越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越不可能产生其他的创意,这就是贫乏的思考。
智商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就像汽车和司机的关系,汽车的马力和引擎代表了汽车的潜能,但是汽车奔驰时的表现却依赖于司机的技术。一辆功能卓越的汽车完全有可能被驾驶得很糟糕,而一辆普通的汽车也完全有可能被驾驶得非常出色。
我们过于相信演化是通往进步的不二法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有效.而且是因为我们对演化的对立面——设计——非常怀疑。我们怀疑设计出来的创意和设计出来的未来,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的设计都出自于某个特定的观点。我们认为设计不可能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需要,也不能预测出所引起的后果。而一谈到设计,我们就立刻想到了高楼太厦之类的设计。以上这些观点,有很多都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广义来讲,我们确实在设计各种事物:宪法、法律体系、药品、汽车和地毯,等等。
我们宁愿信任演化,因为演化是渐进的,而且允许需求、价值观、各种反应以及事件来修缮主意。演化还允许批评发生作用,在批评声中,不好的主意会被淘汰,好的主意则会生存下来并且越变越好。我们喜欢演化的方法,因为它符合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改变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考来调整和控制改变,因为批判是传统思考的基础。演化看起来还是集体的、民主的,而设计看起来总是独裁的。
尽管我们有各种理由来喜欢和相信演化,但是演化的历程也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假设每次递给你一块几何形状的木头(正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要求你每得到一个新的形状后,就重新安排这些木头块,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几何形状。于是,你每得到一块木头,你就尽可能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添加和建造。如果你对新弄出来的形状不满意,还可以把所有木头块推倒重建,而你能够重建的方式是无限的。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建构。你可以不考虑得到这些木头块的先后顺序。而自由地拆分组合它们。
演化的缺陷就在于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我们能够运用的观念和结构。如果发展的路径是适当的,我们就沿着那条路径前进。只有在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回过头去重新思考。因此。我们运用的观念和结构可能远远少于既有的知识可以达到的。演化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因为它依赖于一定的顺序),顶多只是够用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无知的博物馆。相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每个词汇和概念都是在某种无知的情况下进入语言系统的,但这些词汇和概念却被语言永远定格下来,而我们必须运用这些词汇和概念来处理今天的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被迫以一种非常有限的方式来看待事物。
“设计”这个词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因为它涵盖了将事物组合到一起以达成某种效果的所有方面。事实上,语言的运用已经把它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仅仅把设计与绘图、工程和建筑联系起来。对很多人来说,设计只是狭隘地意味着可视的外在表现,就像时尚设计那样。
语言本身永远不可能发展出“po”这个单词,因为这个单词不处在演化的路径上,但是“po”这个单词却是我们必需的,不论从数学意义上来说还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说都是如此。当我在莫斯科给第57中学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年轻人真的很需要“po”,没有“po”他们就只能看见事实的本身,而不是事实中包含的可能性。

媒体推荐

一开始接触德·博诺博士的思维体系时,我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我读完这本精彩的书以后.我却变成了一个忠实的信徒。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德·博诺博士的创造性思考方法已经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员的实践检验,方法也确实有助于人们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开创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德·博诺用最清晰的方式描述了人们为什么思考以及是如何思考的。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理解人的思考和行为的读者来说,《我对你错》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lvar GiaeVer
在协调来自不同团体,背景各异的人方面,博诺提供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
——IBM
我们的思考过程应该遵循大脑的真实机制,而不是模仿那些老旧的、有害的模式,正是这些模式,导致了人类的战争、灾难,以及对地球的掠夺。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eldon Lee GIashow
德·博诺博士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大脑理解成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由此,他设计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思考工具。从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到四岁的孩童,他的思考工具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他设计的六顶思考帽方法,第一次为西方思维提供了一种建设性而非论辩性的语言。德·博诺博士的思考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和实用。

序言

我对你错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在本书中强调的主题就是:我们太过于关注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结论了。逻辑思考以命题和对命题对错的判断为基础。只有在事实确定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不大可能出现新的事物或意外的情况下,逻辑思考才能发挥其基本作用。
但德·博诺博士指出,事物还有另外一面,即感知。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的话),我们可以对实际存在的事物一览无遗。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周围的世界转向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时,我们却常常一无所获。我们往往要等到事后,或者直到有人向我们指出来的时候,才能看见一些最显而易见的东西。而更多时候,我们甚至把正确的情况误认为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如此呢?根据德·博诺博士的说法,这是由我们僵化的信条、我们的“岩石逻辑”导致的。岩石逻辑控制了我们的思考,它决定着我们如何感知事物。德·博诺博士以前的很多著作和课程都是关于如何让大脑以一种不同的模式——“水平思考”——来运僻的,而本书更多的是分析和诊断出僵化的思考模式可能导致哪些不同情况,并指出事情会如何出错,以及怎样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做事。例如,一旦我们觉得刚刚被提出来的某个想法看起来和我们以前听说过的想法相似时,我们就倾向于认为:“这个想法一点儿也没有新意。”然后把它抛在一边置之不理了。但不同的思考习惯会阻止我们做出这种自动反应,从而让大脑多思考一下这个想法,直到把它认识清楚为止。
在德·博诺博士发明“水平思考”这个术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并不存在类似“水平思考”的行为。有很多人即使没有刻意运用任何特定的“水平思考”技巧,他们也在以非传统的方式进行思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沉思冥想)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大脑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但是,我们的文化(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文化中过分强调阳刚的那一部分)对以非逻辑方式进行的思考持怀疑态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体制唯一鼓励和认可的思考模式就是逻辑思考。而德·博诺博士非常出色地暴露出了传统体制过分依赖于大脑的单一方面而导致的错误。
这本书还提出了几个模型,并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些模型详细地解释了大脑另外一个非逻辑性的但是非常出色的方面——感知及其“逻辑”。在唐纳德-海博等前辈的先驱性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这些模型的运用,但是直到最近,传统的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像爱德华·德·博诺博士那样将这些模型用来解释非逻辑的思考过程。现在,情况正在改变。感知科学的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除了仅仅遵循特定的程序(运算)来进行思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地思考。
但所有这些都还处于理论层面,而德·博诺博士的“新文艺复兴”既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对思考本质的认识,又可以应用于实践。这个“新文艺复兴”现在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认为“新文艺复兴”非常有价值的人实在应该好好地学习和享受这本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