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称】《别歌》
【年代】西汉
【作者】李陵
【体裁】杂言诗
作品原文
别歌
径 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 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作品鉴赏
公元前82年(
汉昭帝 始元五年)冬,在冰天雪地的漠北 穹庐( 蒙古包),两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正酌酒对饮:一位面容憔悴、“须发尽白”,他就是曾
啮雪吞旃、牧羊北海,居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节的汉使
苏武;另一位则是曾以五千之卒,“横挑强胡”,终于“矢尽道穷”而屈降匈奴的武将 李陵。
此刻,名扬匈奴而功显汉室的苏武,即将还归汉廷;而置酒相贺的李陵,却只能长留“异域”,在耻辱中度其 残生。诀别之际,李陵哀慨难抑,席间“起舞”,唱出了这首“壹绝长别”的悲歌。
并不是所有的降将都 贪生怕死。作为汉之名将
李广之孙,李陵当年也曾有过 奋击匈奴的 壮怀。此歌开头两句,正是 抚今追昔,回顾了当年的一段难忘经历:“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这件事发生在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当时官居
骑都尉的李陵,豪迈地向武帝请战:“愿 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当年九月,李陵出塞数千里,与匈奴单于所率主力八万余骑,展开了一场生死激战。
司马迁《 报任安书》,曾以雄放的笔调,描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 戎马之地,足历 王庭, 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仰)亿万之师,与单于
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 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 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这一段描述,正可作李陵此歌首二句注脚。事过十八年后,当李陵忆及这段往事时,依然充满了绝漠万里、奋击强虏的淜浮之气。不过,当年击敌的壮士,此时已是屈事敌虏的降将,故吐语之间,又不免带有一种凄楚苍凉之慨。这开篇两句,突兀而起,以苍凉之慨,叙当年壮心,表现的正是这种 往事不堪回首的凄怆。
这种凄怆之感,在后两句中,表现得尤其强烈:“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一场浴血之战,最后终于以路穷矢绝、被迫降敌而结束。不过,李陵在败降之前,毕竟还尽了最大的努力以挽回 颓势。对此,司马迁亦有描述:“(李陵)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 沫血饮泣,张空弮(弓),冒 白刃,北首争死敌”。这就是“路穷绝兮矢刃摧”句中表现的悲壮情景。最后,据 班固《 汉书》记,李陵只剩“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李陵 部属 韩延年战死,陵大声长叹:“无面目报陛下!”终于弃械投降。按照李陵后来对苏武的说法,他当时并非真心降敌,而是想寻找机会,劫持单于,以报汉廷。但不管怎样,他终究做了屈身事敌的降将,其操守较之于部属的 赴敌捐躯、视死如归,是有着天壤之别。对此,李陵当然明白,先祖李广奋击匈奴的赫赫声名,就这样旦暮之间毁于李陵之手。而面对苏武那身陷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节的峻洁操守,他不能不感到更加 自惭形秽。“士众灭兮名已隤”一句,正于诀别苏武之际,唱出了这位失节者自毁声名的无限悔恨和悲哀。
此时,李陵在“异域”唯一可敬的友人苏武,即将从此远别;作为降敌的汉将,李陵不愿意埋骨漠北。然而,当李陵并未真心降敌之时,生性疑忌的武帝却轻信传言,将为匈奴训兵的 李绪误为李陵,于勃然大怒之际,杀戮了李陵的老母和妻儿。这正是促成李陵绝望的重要原因。母死妻戮,中原已不复有他的归止之家,他就是想回去,已经无处可去。想到这一点,李陵 悲从中来,在此歌结句,终于发为“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的号嗟之音。此歌前四句皆为七言,结句却一变为十一言的长句,凄楚哀绝,声遏行云。读者可以感受到。李陵胸中的绝望之情,已达到怎样痛苦的境地。
作为一首歌诗, 《别歌》吐语质直,粗放而不失武人气慨,且壮中含悲,情韵凄绝,不能说是首毫无特色之作。
梁启超说它“几乎没有文学上价值”(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恐怕非为 确评。从内容看,其奋击匈奴的壮怀,终于因晚节不终,化为歌断异域的不尽悔恨和悲哀。这样的悲剧,正可令持节不谨、心存 侥幸者引以为鉴。将它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凛凛正气相对照,更见得前者的可悲,后者那光争日月的可钦。
作者简介
李陵
(?~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西汉“
飞将军” 李广之孙。善骑射,初为侍中,后迁骑都尉,教酒泉、 张掖将士射。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自请从贰师将军
李广利击匈奴,遂率步卒五千出 居延(今 内蒙古 额济纳旗东南),至 浚稽山,为单于八万骑兵所包围,力战粮尽,救兵不至,投降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校王。后武帝误以为李陵教匈奴兵,遂族灭其家。昭帝时
霍光遣使招之,不返。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