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口镇

场口镇

中文名称 场口镇
行政区类别 富阳市
山林面积 3133公顷
目录导航

乡镇介绍

  场口镇地处富阳市西南部,东靠环山乡,南临常安镇,西接东图乡,北濒富春江。距杭州55公里,距富阳市中心18公里。320国道(南线)和杭新景高速(杭千高速)贯通全境,属平原产粮区。 场口是杭州市确定的20个中心镇之一,全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场口镇场口镇 

  场口是古来地名,因系山货堆积场和湖源溪入江口而得名,5000余年前即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可查。秦汉就人居密集,至唐宋则街市繁荣,清末明初场口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场口,使场口一度有小上海之称。辖区内王洲古称孙洲,是三国吴大帝孙权故里。1992年5月,由场口镇、王洲乡合并成为场口镇。2004年2月,又与东图乡合并组建新场口镇,并与富春江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全镇辖50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33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2005年末,全镇总户数13582户,总人口41815人,其中男21286人,女20529人,非农业人口149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3%。计划生育率为96.2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场口镇总人口为29709人。

建置沿革

  场口原是富阳四大县埠之一,很早就为商业集镇,又当湖源溪的出口,是湖源山区出运山货的堆放场所和进山物资的集散咽喉,故名场口。清代为西南区仪凤一、二庄及洋涨三庄,民国时期为场口镇马山乡、王洲乡。建国后,沿称马山乡、王洲乡。1956年,为场口乡、王洲乡。1958年,建立场口公社与王洲公社。1959年11月,王洲公社并入场口公社。1981年,又分设场口公社与王洲公社。1984年3月,复称场口镇、王洲乡。1992年4月,王洲乡并入场口镇。

农业建设

  1991年,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种植业品种主要为稻、麦、油菜、芦笋、西瓜、甘庶、蔬菜等。王洲片和东图片原是重点产粮区,在“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农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先后修复加固了上坞水场口镇场口镇库,老山坞水库,海坞水库,2005年新建上坞水库,解决了真佳溪一带40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杭州市重点水利工程“宋家溪流域整治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于2003年、2005年全部完工。1993年后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当年引进牛膀种植130公顷,同年从金华引进珍珠蚌养殖,并逐年扩大,2005年养殖331公顷,全年产值2280万元。2000年在老山坞村引进乌鸡养殖,出产绿壳蛋,老山坞绿壳蛋基地现养殖乌鸡1万羽,生产绿壳蛋15万公斤,被市科协列为“金桥工程”项目和富阳市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老山牌”乌鸡绿壳蛋获2003年省农博会铜奖。2003年完成王洲畈790公顷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26公顷。

工业发展

  全镇传统工业项目有造纸、耐火材料、电子器材、采沙及运输业。因未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建成规模企业“国场口镇工业新区之一场口镇工业新区之一裕管桩”,年生产能力逾亿元。1997年建办的中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家用纯水器,2003年被中国科学研究院认定为“中国名优产品”,是全镇首家科技含量较高的规模企业。耐火材料业经久不衰,黄砂采运业效益明显。2003年划定以王洲为中心的场口工业区块,2004年完成规划设计,2005年启动建设集中连片的百丈畈标准厂房。至2005年末,全镇有大小工业企业335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0家。

发展历程

昔称小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富阳县城沦陷。1937年12月,富阳县政府迁至场口。当时,距场口东北25公里的灵桥为抗日前哨,7公里外的中埠为经济封锁线,各有驻军扼守。场口以其前有大江作天险,左有窄溪、深沃为腹地,右得大源、湖源山区作屏障等独特的地理环境,显得较为安全,成为杭州通往内地的必经要道和货物进出的重要集散地。兼有富春江航运之利,当时场口至杭州轮船有16艘,载重240吨,并有快艇4艘,每天对开一班,为形成敌后商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

        1943年后,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客帮,均来场口采办商品,宁波、绍兴、萧山、杭州等地商人聚集场口开店营业,浙江地方银行在场口设立物资抢购处,专门收购单帮商人从上海、杭州偷运出来的货物,转销于内地。当时的场口,商号成片,草舍成街。据1944年4月21日《东南日报》载:场口商号不下五六百家,人口逾万,已跃为东南吐纳港,商业呈畸形繁荣,入口以棉布、百货、食盐为大宗,出口以土纸、瓷器、桐油为大宗,各地商贾云集于此。1946年11月,《浙江商报》又载:每天从各地汇到场口的货款达千万元以上,杭票的交换额每天多至数千万元,无论是南货、绸布、颜料、棉织品,只要是后方需要的商品,这里应有尽有。据《场口商号会员录》所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镇上的商号达464家,其中旅馆宿店39家,菜馆饭店27家,跑单帮的流动商人不计其数。为解决流动商人食宿,街上一般民家都设有临时客床3至4张,包吃包住,经济方便。商业区扩展到东至石塔山,西至鸡山,北至木排头。除老街外,新辟后街、草舍街、江东街等临时街道,连占地百亩以上的马沙滩也拓建为街市。客、货商船自龙潭庙泊至青江口,长达2.5公里,总数不下千艘。荷兰的两艘机动商船也驶入场口进行商贸活动,其中一艘被日本飞机炸沉,部分残骸至今还沉在场口大桥下游江底。当时,场口的知名度遍及东南各省,从外省来的邮件,只要写上"浙江场口"或只写"场口",便可直接抵达。驻于场口镇的浙江直接税局新登分局(辖富阳、新登、萧山三县)之税金收入,列于全省之首。时有"小上海"之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历经8年离乱的商号,陆续迁返原地复业,盛极一时的场口商市渐趋衰落。

今为电子村

        50年代后至70年代前,场口村一直以农业为主,兴建了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将旱地全部改成水田,后又不断改良土壤,改造低产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100公斤提高到1992年900多公斤,成为名闻遐迩的"吨粮村"。

        70年代后,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乡镇工业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村办企业和个体联户企业日趋兴旺发达。1980年9月,位于龙潭古渡横跨青江、全长138米、宽8米的场口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南来北往的摆渡历史,为场口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至1992年底,境内共有工业企业42家,其中县办企业4家,镇办企业3家,个体及联户企业35家。拥有固定资产800多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5600万元,创税利1100万元。在工业企业中,电子工业异军突起,发展尤快。全村有电子工业企业15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产值4000多万元,税利840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和税利的71%和76%。主要电子产品有电视机、收录机、对讲机、电子游戏机的拉杆天线,有线电视用的各种型号铜轴电缆、接插件、分支分配器、用户盒、放大器等。电子产品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已遍及全村大多数农户家庭,1992年,全村电子产品的加工产值高达500多万元。

        镇办企业场口电子器材厂是全村电子工业的龙头,该厂为西湖电子集团公司成员厂,中国视像行业学会会员厂。1970年12月兴建,1980年始产拉杆天线。1981年7月,全国电视机拉杆天线质量评比获满分,达到部颁标准。1984年,成为全省生产电视机、收录机等拉杆天线的定点厂。1992年,厂区面积1.1万平方米,职工687人,固定资产437万元,年产值2626万元,创税利127.86万元。生产的JL7-230-Ⅲ拉杆天线,1988年评为省优产品,次年评为部优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及远销美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4年被评为浙江省乡镇企业模范集体,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被评为市级、省级明星企业。厂长周海林,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厂长和明星企业家,199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除电子工业外,其他工业亦有相应发展。场口耐火材料厂生产的特种耐火材料"中耐1号",质量优于美国等国的同类产品,价格只需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1992年4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场口村面貌焕然一新。1984年后,先后建成内设1000座的场口电影院、拥有2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场口商场、日供水300吨的场口自来水厂和溜冰场、录像厅、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设施。1992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传统集市,到场口经商、赶集的人数超过5万,为1949年以来所未见。[1]

场口新区新发展

        场口新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始于2008年7月。共分四个区块,百丈畈区块、塘东畈区块、青江畈区块和场口新城,其中前三个都是工业区块。场口新区2009年投资1.8亿元,全面启动和推进新区百丈畈、塘东畈主干路建设,完成入区口景观改造、集镇南北街道建设、场口大桥接线工程130户农户拆迁工作等;加快项目推进服务,积极促成骏龙包装、同济医疗器材项目开工建设,迪沃普气体设备、天志实业项目动工并生产。

        功能定位:富阳西南“新城” 场口镇紧紧抓住富阳市战略规划对场口发展的有利契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快集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依托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和对周边乡镇的强大辐射功能,带动人口的大量集聚和商贸的繁荣,从而促进金融、商贸、文化、娱乐、体育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场口成为杭州产业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富阳西南“新城”。

        富阳各战略新区分布产业经济新平台:在现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中小企业创业园和塘东畈、青江畈大企业大项目园的形成,使场口成为以工业经济为支柱、第一产业不断巩固、第三产业欣欣向荣的产业经济新平台和富阳经济新的增长极。

        宜业宜居的生态区:充分发挥场口山清水秀和生态良好的自然风光优势,加大对富春江滨、湖源溪畔和瓜桥江的保护、整治与开发。充分利用场口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场口特色的富春山居精品线路和运动休闲产业,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提升场口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场口成为投资的热土,居住的“天堂”。

        总体目标:5年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

        场口镇中心镇培育5年行动计划已基本制订,计划明确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场口初步建成以工业经济为支撑,以公寓房、商住房、市民广场、城防景观工程、商务酒店等项目为依托,以人口大量集聚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为标志,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服务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加快集镇建设:计划到2015年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2.2平方公里,新集聚人口1.5万人,使常住人口达4万人以上,集镇常住人口达5.5万人以上。

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规划形成“一环三纵”的道路体系。“一环”即围绕规划建设区建成320国道——沿江公路——经7路组成的交通环线;“三纵”即南北向经3路、场口大道、经7路三条生活型干道,畅通建成区内、外部的交通便捷联系。

        集镇形成“一横两纵”的主干道路体系:“一横”即实施东西街道延伸拓宽改造,并对“杭千”高速场口互通进行改造,串联“一心两翼”。“两纵”即建设南北街道和经3线,形成集镇主干道路框架。加快区域内联网公路建设,实施东上线改造,拓宽下图山——乌畴溪新村——320国道主干道路。建设沿富春江货运仓储码头。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省级产业平台:5年计划引进企业30余家,新增产值80亿元。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三国东吴文化,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孙权故里”精品线路。依托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加快豪都飞碟项目落地,大力发展和培育农家乐休闲项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走高、新、大发展路子,加大塘东畈招大引强力度,确保已经引进的高科技、新能源项目尽快动工,尽早投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场口工业平台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集聚,综合布置大型商业、星级酒店、办公、商贸咨询等商务楼寓。5年计划投资1.7亿元,建成2个商业网点或大型超市。在新城核心区启动建设投资2亿的大型商贸综合体及写字楼宇;投资1亿元将场口综合市场进行提升改造;投资5000万元,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

        公寓安置:场口农民走向“新居时代”场口·阳光家园二、三期工程共740套住房,5月底交房。场口·阳光花园作为富阳“二选一”模式的试点小区,一期96户159套房屋已入住,二期、三期即将交付使用,四期年内也将启动。其中,一期多高层公寓房分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的二室二厅一厨一卫,12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的三室二厅一厨双卫。

        公寓房二、三期工程于2009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建设,现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近期即将交房。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已完成施工图的设计。二、三期公寓房建成后,场口镇在全市率先实现“房等人”,为该镇的“两置换”(农宅置换城镇产权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和拆迁安置工作打下了最坚实、最有效的基础。

        市农村住宅公寓化建设管理中心负责人说,以一家四口人算,如果安置户选择多层公寓安置,按照人均80平方米计算,他们全家可以拥有3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房,购买超过规定面积的部分后,全家就可以拥有三套房子,可以“管三代人”的住房问题。

        场口·阳光家园”多(高)层公寓房的建设安置,从政府到广大农民都走向“新居时代”。农民:从产权上看,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的不能交易和增值的现象已发生质的变化;从生活环境上看,原有的脏、乱、差换成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物业管理规范的城市居住小区。政府:从土地资源看,以宅基地换城镇公寓式住房,节约了大量土地,达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中心城镇建设看,人口的大量集聚,产业的综合发展、配套的逐步完善,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