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大

毕士大

中文名 毕士大
出现在 在约翰福音五章2节
目录导航

圣经记载

位置位置据其它资料,“毕士大”的原词尚有不少歧异,如“Bethsaida”(意即“鱼场”)、“Belzetha”和“Bezatha”等,后两者又显然是“Bethzaitha”的异字。近期的研究,尤其是对昆兰三号洞穴中黄铜古卷之研究,证明“Bethesda”才是正字。再者,该词是个双数词,表明毕士大由两个池子组成。这理解否定了毕士大,意即“施恩之家”的古老理论。

考古发现

在旧城圣司提反门,圣安妮教堂的方济各修士的考古工作,一方面纠正了一些较古老的观念,也澄清了毕士大池的实际位置。他们的研究显示,毕士大池既不是圣安妮教堂与南面圣殿地区之间的比尔凯以色列池(该池长360呎,宽126呎);也不是圣安妮教堂以西数百码处,在“苦路”上之锡安女修道院下面的几个大蓄水池;也不是在比尔凯以色列池以南,俄斐勒山坡上,与基训相连的那个池子。最准确的,应该是圣安妮教堂院中挖掘出来的两个相当大的池子遗迹。原来立于水池四周的廊柱,被25至30呎厚瓦砾覆盖,仍完好无缺。该遗迹出土之后,其在建筑学上之卓越成绩,令人大开眼界。

根据建筑风格及铭文,该池之建筑当属希律王朝时期,即大希律王许多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一。数个世纪堆积其上的残砖破瓦,早已将池子及仍然竖立的廊柱覆盖。到了主后五世纪,这块土地遭到平整,在其上建了一座拜占廷大教堂。这样,经过了各样文字和考古研究,毕士大现已被确认为离圣司提反门的羊市不远之处,原义为“两池之地”。

历史变迁

毕士大池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当时修建了一道水坝,形成一个用于积蓄雨水的水库水坝的闸门可以控制水量, 通过一条从岩石中开挖的渠道,水库的水源源不断供应这个城市。这个水库称为“上池” (בריכה העליונה)。大约公元前200年,大祭司Simon II时期,关闭了渠道,并在水坝南侧增加了第二个水池。虽然民间传说认为,这水池清是用于洗羊,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水池用作城市的水源,而且深达13米。

毕士大池毕士大池公元前一世纪,两个水池东面的天然洞穴改为小浴室,作为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一部分 然而,《密西拿》证实,其中至少一个水池供奉的是幸运女神,而不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学者认为,这个神庙是由附近安东尼城堡的 罗马驻军所建立,他们也能保护神庙免受攻击。因为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位置,当时在城墙以外,因此犹太人容忍了它的存在。犹太人不能允许非犹太宗教出现在他们的圣城内。

公元一世纪中期,希律阿格里帕扩大了城墙,将其圈入城内。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时,沿水坝修筑一条道路,并将医神庙扩建为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和塞拉皮斯的大型神庙。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医神庙改为教堂。

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之后,教堂重建,但规模要小得多。萨拉丁夺取耶路撒冷后,将其改为学校。这座建筑物逐渐荒废,成为垃圾堆。十九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为表示感谢,准备将毕士大池或者塞浦路斯送给维多利亚女王;圣公会教会建议选择毕士大池,但是维多利亚选择了塞浦路斯,因此在1856年,奥斯曼帝国将这个地方送给法国。法国人在古代遗址的东南角兴建了圣亚纳教堂(Church of Saint Anne)。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