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学习宋军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时带弓而锄,临战分番而进。平原以铁鸦子(即重甲 骑兵)驰骋,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险。因时因地灵活用兵,为乾顺所纳,被封为晋国王。雍宁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 经略使刘法奉陕西 宣抚使童贯之命,统军进攻西夏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察哥率军于统安城(今青海 互助)正面阻击,暗遣精骑迁回其侧后,前后夹击,大败宋军,俘杀甚众,宋朝名将刘法也在此役中阵亡。战后又乘胜进击,围攻震武军(今互助东北),后为牵制宋军,自动撤围退走。西夏仁宗时,为主要权臣。天盛八年(1156)卒。
童贯经略西陲,屡次晋爵,至政和八年,改元重和,貤恩内外文武百官,贯复得升为太保。越年,复改元宣和,贯又欲幸功邀赏,命刘法进取朔方。法不欲行,经贯连日催促,不得已率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适遇夏主弟察哥,一作察克。引兵到来,法即列阵与战,察哥自领步骑为三队,敌法前军,别遣精骑登山,绕出法军背后。法正与察哥酣斗,不防后队大乱,竟被夏兵杀入。法顾前失后,顾后失前,亟拟收军奔回,怎奈夏兵前后环绕,不肯放行。督战至六七时,累得人马困乏,且部兵多半死亡,料知招架不住,只好弃军潜遁。天色已晚,夤夜奔走,行至黎明,距战地约七十里,地名盖朱峗,四顾无人,乃下马卸甲,暂图休息。少顷,有数人负担前来,法疑是商贩,向他索食。数人不允,法瞋目道:“你等小民,难道不识我刘经略么?”一人答道:“将军便是刘经略,我有食物在此,应该奉献。”言讫,便向担中取出一物,跑至刘法身旁。法尚道是甚么食物,哪知是一柄亮晃晃的短刀,急切不及躲避,突被杀死,首级也被取去。看官听着!这数人,乃是西夏的负担军,随充军前杂役,可巧碰着刘法,正是冤冤相凑,当即斩首报功。是屠城之报。察哥见了法首,恻然语左右道:“这位刘将军,前曾在古骨龙、仁多泉两处,连败我军,我尝谓他天生神将,不敢与他交锋,谁料今日为我小兵所杀,携首而归,这是他恃胜轻出的坏处,我等不可不戒!”察哥有谋有识,却是西夏良将。当下麾军再进,直捣震武。震武在山峡中,熙、秦两路转饷艰难,自筑城三载,知军李明、孟清皆为夏人所杀,至是城又将陷。察哥道:“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也是好的。”遂引军退去。统安城之战也是宋夏交战的绝笔,之后宋军陕西军即南下围剿方腊起义,又北上联金灭辽。宋夏之战至此告一段落。
历时百年的宋夏战争远比三十余年的宋辽战争要残酷的多,更加见证了北宋王朝一百五十余年的兴衰荣辱。 其实宋夏战争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宋太祖的蜜月期;二是宋太宗到宋仁宗前期的被动防御时期;三是宋仁宗后期的相持阶段;四是宋神宗战略反攻剿灭西夏时期。就宋朝而言,宋朝的对夏战争目标一直很明确,防御西夏大举进攻,拱卫西北国土,伺机出击,剿灭西夏,收复西北国土。但反观西夏,除了李继迁和元昊前期,西夏始终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出击,虽屡有斩获,但整体形势被动。李继迁时期,西夏的战斗目标主要是攻袭定难五州,西服回鹘部族,南掠吐蕃诸部,扩充势力,谋求西夏独立。而李元昊时期的作战目标主要是通过击败西北宋军,威震宋朝王庭,迫使宋廷承认西夏王朝的独立地位。 由于没有剿灭宋朝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西夏始终以袭扰战为主,以游牧骑兵发挥运动战优势,短促突击,并利用兵力优势,围剿落单宋军。纵观宋夏百年战争,我们可以发现西夏取得的定川砦,好水川,三川口,永乐城大捷这四场可以称道的胜利都是西夏方面动用了十数万大军绞杀落单的万余宋军,面对这些落单的宋军,西夏军队对其围剿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次胜利之后都要整修大半年。而西夏在进攻时由于战斗力有限,所以往往只能选择宋朝西北防线的一个点,集中兵力猛攻之,而其他战线由于兵力匮乏,往往被主动出击的宋军击败甚至反被攻入国土,最终无奈退兵,因此西夏方面始终无法全面突破宋朝防线。尽管在宋夏战争初期,宋朝军队由于准备不足而处于被动地位,但总体的防御依旧稳固,而随着军备充实,西夏方面的疲软,宋军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也不断发动反攻,但宋军的攻击也终以失败告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宋军军队以重步兵为主,军队的运动袭扰能力受限:唐朝末年,中原政权失去了富饶的河套作为养马产地,而五代后晋时期,又丧失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产马区,但宋朝先进的冶铁技术又为宋军提供大量可以制作装甲的铁,因此装备数十斤铁甲的重步兵就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这样的重步兵不仅是防御之盾,也是进攻之利器,可以抵御重步兵的冲击,也可进攻敌军方阵,但唯一的缺陷就是重步兵的行动不便,运动能力差,这也是为何强大的宋军为何在太宗时期能屡屡击败李继迁的流寇军队,但却不能剿灭其根本的原因,虽然草原深处不易发现敌军部队,但是宋军运动能力有限确实阻碍宋军围剿李继迁这群流寇的最大障碍。 其次,宋朝军队的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宋朝以冗官出名,冗官不仅仅造成了官僚众多,更多的是机构重叠,权力往复。以西北宋夏战争为例,宋朝军队的进攻往往没有统一的指挥,各地区军队都是各行其是,缺乏有力的配合。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元丰五路伐夏,这次战斗中,宋军从东北,西北,北部三个方向出动五路大军大军进攻西夏,但这五路大军中,只有东北的种愕部,西北的李宪部,北部的刘昌祚部全力进攻,而北路的高遵裕部和东北的王中正部都没有主动出击,而北路刘昌祚部和东北的种愕部却分别被高遵裕和王中正节制,当刘昌祚和种愕顺利进军之时,反被前两者所困扰,尤其是刘昌祚部,本已顺利进至灵州城下,但却被高遵裕所阻,延误了攻占灵州的最佳时期,最终造成五路大军的全面溃败。除此之外,宋军统帅有时也看官品大小,例如永乐城之战,不谙军事的宋朝事中(高级御史,拥有批驳圣旨的权利)徐禧之所以可以统帅数万禁军和二十万民夫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品的高低,而熟知军事的名将曲珍等却因为官品抵御徐禧而无力阻止其犯错误,最终导致一万余宋军和二十万民夫阵亡的永乐城之败。 除此之外,体制的弊端也导致政出多门,政令不一,例如宋仁宗时期,陕西主政的范仲淹和韩琦在元昊求和时就出现分歧,但宋廷非但没有统一二者意见,反而令范仲淹主和,韩琦主战,这种政出多门,同路将军接收不通命令的事情在宋军作战中屡见不鲜。 最后,宋军作战有独自应对的习惯和癖好,这也是宋军作战的诟病。宋军对夏作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各部独自应战,这在之后的宋金战争和宋元战争中更有体现,那就是往往金军和元军进入宋朝的一个州时,宋军才开始抵抗,但是周边的州县却不会驰援,往往都是轮到入侵他们的时候才开始抵抗。这样兵力分散必然被元军各个击破。永乐城之役中,被围的宋军并没接收到延州沈括,种愕的支援,最终被活活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