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策

管策

中文名 管策
出生日期 1957年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管策(照片1)管策(照片1)  管策,1957年生于南京,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教于南京晓庄学院美术系。管策从“85新潮”一路走来,几乎见证了整个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他始终坚持在这块土壤上,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管策在圈内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老管”。“老管”常常南京艺术家夜晚的酒桌上,在“觥筹交错”之间,其实,“老管”有点忧伤也很清醒,他经常在思考咱们江苏的当代艺术!把这些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无非是把南京的艺术气氛凝聚起来。

  管策是85新潮的代表人物,参加了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团体“红色?旅”的组建及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实践,被称为中国综合材料的创始人和江苏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他的作品,对综合材料及运用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油画技艺的单纯表现,他对材料的娴熟掌握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这种消除性绘画语言方式虽然远离油画的传统概念,但却印证了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具有某种他人所不多或不屑的控制力,这个控制力是多方面的。他知道控制着“度”的重要,他努力把握着作品气息与当代性的“度”的关系,通过笔触、造型、材料去挥洒一份优雅但又不令其流向纯粹抽象;注意让作品中的被遮挡、被涂抹的局部人的形体时隐时现地流露出观念性的因素但又不使之滑向观念性绘画。他走的是一条“不即不离”的曲径,这需要一种高超的平衡感和控制力。

艺术风格

管策(照片2)  管策的作品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当代性”语言。但他不去牵强地运用很多所谓“观念”来强调他的当代性。而是用对作品不断探索的精神来证明自己的当代性和独立性。其次,管策从来不拘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就算是参加展览,他也很少用重复的作品来谋求“露个脸”。他总是能非常认真地配合展览的主题做出一些新作品。再次,管策从来没有离开过江苏,并非他不适应其他大的城市,而是他始终坚持地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在哪里都能做出好作品。他热爱江苏这片土地,即使是多次走出国门,他都对这里 不离不弃。他热衷于江苏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而且能主动地培养扶持一些新人。 [1]

主要展览

1985年—1989年

管策作品(1)管策作品(1)  1985年 参加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

  1986年 与丁方、徐累、杨志麟等成立超现实主义团体“红色?旅”

  1987年 参加“红色?旅”成员在南京艺术学院展览厅举办的“第一驿画展”,展览名称为“生命之旅的第一站”

  1988年 参加“红色?旅”在江苏出版大厦举办的“第二驿画展”

  参加在斯洛文尼亚举办的“中国江苏、四川现代艺术展”

  1989年 参加在南京举办“南京现代艺术作品展”

  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这次展览被称为“85新潮的谢幕礼”

1991年—1999年

管策作品(2)管策作品(2)  1991年 “91八人艺术作品展”(常州、南京)

  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亚洲太平洋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不与塞尚玩牌——中国前卫艺术展”

  1992年 “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作品《一个模糊的概念》获优秀奖(广州)

  作品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沈阳、上海、南京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文献 资料展”中展出

  1993年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油画双年展”,作品《互为敌意》获学术奖

  参加在江苏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神话——南京当代艺术展” 1995年 参加在南京举办的“95时段——不再与记忆有关”画展

  1996年 参加先后在德国波恩当代艺术博物馆、奥地利艺术家之屋、波兰华沙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巡回展

  1997年 参加在香港艺术中心包氏龙画廊举办的“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97”

  1999年 参加在上海、北京、南京、深圳、香港巡回展出的“影像志异——中国新概念摄影艺术”

  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异质的书写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图文展”

  参加在日本福冈举办的“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和天津泰达美术馆举办的“对话·1999艺术展”

  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百年、百人、百姓家”艺术邀请展

2000年

  2000年 参加江苏美术馆举办的“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展”

  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海上?上海”上海美术双年展

  参加由《江苏画刊》、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21世纪中国美术家年度邀请展”

  参加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

2001年

  2001年 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展”

  参加卢布尔雅那举办的“24届卢布尔雅纳国际版画双年展”

  参加在深圳雕塑院举办的“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

  参加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过渡中的青年:中、德、英青年艺术家交流展”

2002年

  2002年 参加在南京大塘金岛的“阳光派对——晒太阳艺术活动”

  参加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

  参加在上海的海上山艺术中心举办的“2002中国零点材料艺术展”

  参加在上海和奥地利举行的“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展

  参加在南京博物院开展的“白日梦”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3年

  2003年 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当代中国艺术展”

  参加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不一样的一样”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展

2004年

  2004年 参加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国家城堡展出“东方的东方” 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展

  参加在上海木马艺术中心展出的“如影随形”艺术展

2005年

  2005年 参加南京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参加在山西平遥举办的“此岸的彼岸:摄影史的当代艺术方式呈现”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参加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的“ '85致敬2005 →1985”

  参加在斯洛文尼亚展出“2 LIVE”国际摄影展

  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 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2006年

  2006年 参加在南京举办的“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

2007年

  2007年 参加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纸上谈兵”名家纸面作品邀请展

  参加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何去何从”中国当代艺术展

  参加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韩国。首尔—中国。南京”艺术交流展

  参加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的“《新摄影》10年展”

  参加在韩国。 首尔举办的“中国。南京—韩国。首尔”艺术交流展

  参加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首展“自转”

拍卖数据

  总拍品“12件”;预展中拍品“0件”;已成交拍品“10件”;未成交拍品“2件”;总成交金额“941,310元”,成交比率83%。

  有关评价

  在重新回顾85时期重要活动的文献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名字——管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比较陌生,但对艺术圈来说却是大名鼎鼎的人。他是南京“红色?旅”的创始人,并以这个团体的名字举办过多个展览,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他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在江苏板块的85时期,他扮演着一个领跑人的角色。 20年的沉浮会消蚀和淘尽很多人的激情,这其中也包括许多曾经在江苏叱诧风云的艺术家。但管策依然活跃于其中,从85走来,他虽没有像一起同过事的张晓刚那样在艺术市场上大红大紫,但他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情,尝试过多种创作方式,画过油画,做过装置,这几年来又尝试过摄影图片,从综合材料,到今天的“现实幻象”图片,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何种方式,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其作品在看似感性幻象的背后被理性的神经牢牢的掌控,《hi艺术》评价他为“一只浮游的生物”,在艺术的边缘独自精彩,独自灿烂,《分形意想》一书中则评价他为“江苏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

  似乎比较悲情,也有很多人为他惋惜,认为管策的艺术价值因为地理等原因没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但这些在管策看来却是那样的平淡,在南京又如何?他生于此,长于此,他艺术的根更在此,不关乎其他,只专注艺术,这是他的追求。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总含有抒情唯美的意味,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与他见证了“85新潮”有关,也与南京的城市氛围有关。南京乃至江苏的当代艺术氛围不浓根基尚浅,南京不是实验艺术的基地,南京是那些画传统中国画的画家的福地,观众对当代艺术完全陌生,南京艺术家也有着特殊性,他们不开风气之先,却不那么保守,他们不走在潮流前端,却也不原地踏步,他们之中没有人像别的地方的艺术家那样轰动,那样吸引许多跟随者,但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在背离着外界嘈杂和喧嚣的炒作中,进行着纯粹的艺术,执着着自己的步伐,把自己的艺术与生活状态结合得天衣无缝……

  管策是南京当代艺术家群落里的“老哥萨克”,一直起着领袖的作用。他现在任教于南京一所规模不大的师范学院,他的身份与他的成就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他是南京当代艺术近一二十年来的缩影,从当初的孤独跋涉到后来的一小群人的圈地奋斗,上下求索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从学院派走出,挣脱过往理论的束缚,重塑自身的存在体验乃至内心剖析,成为一名不折不扣八五新潮的代表人物。

  随着对八五和后八九的重新审视,像管策这样多年坚持艺术理想并被载入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慢慢浮出水面被人们所接受。管策没有离开过南京,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种,带动了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使得南京的当代艺术依旧繁荣。他这样的水准就如深埋在地下的珍珠,等待市场发掘出来的那天,他的价值更具备上升的空间,张晓刚从100W美金涨200W一张容易,但从500W涨到1000W很难,管策作品的上升空间不是简单的几倍。

  不是什么时代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价值的时代才能进入历史;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历史,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能进入历史。

  管策不放弃任何一种可以创造艺术的机会,他在生活中追求艺术,艺术中探寻生活。当代艺术正是因为有了管策、张晓刚、周春芽、叶永青、丁方、毛旭辉等人,才能发展如此之快,正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这份执着,对艺术探讨的永不言弃,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活跃在世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