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鼓

八面鼓

中文名 八面鼓
名录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广宗鞠思聪
目录导航

历史由来

“八面鼓”形成于明朝早期永乐年间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八面鼓”融合了独特的服饰、道具,配以其乐器逐渐形成一种场面宏大、特色明显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成为和威县乱弹、梨花大鼓一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

表演内容

“八面鼓”表演内容主要包括鼓乐和舞蹈两部分。“八面鼓”共有伙鼓八面,鼓面直径约50公分,厚20公分,双面牛皮蒙制,系低音鼓,每一伙鼓配有镲,4个大镲,4个中镲,低音大锣一面。另有一小鼓为点鼓,系高音鼓,配一小镲和一小手锣,鼓乐队由20人组成。

传承人

中国经济网邢台7月10日讯(裴鸿云 通讯员杨立曼 梁智晓)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邢台市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在此次的第三批邢台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中,广宗县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已全部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包括传统音乐类八面鼓的传承人鞠思聪 。

四种打法

大西洋景

节奏轻快,对比突出,变化较大,由弱到强,适于在大街行进中。

小洋西景

节奏连贯,稳慢,适于在小巷行进中。

十二铜锤

节奏紧凑,铿锵有力,适于在大街广场停留。

流水

节奏轻快,随意反复,用于以上3种条法的连接处。

以上打法交替出现,形成一套独特的鼓乐形式,时而明快清脆,时而浑厚激昂,时而悠扬婉转。

舞蹈节奏

“八面鼓”舞蹈颇为引人入胜。在阵阵鼓乐中,有两名童男童女,右肩至左侧腰各斜挎一串铜铃,左手拿手帕,右手持贺扇,跳入场中,随着欢快的鼓点节奏,跳着权步和双蹦步,有男进造型,有女退亮相,进进退退,甚为俏皮漂亮。随着舞蹈的进展,逐渐加入老婆、老头、中年男女若干名。他们手舞足蹈,即兴表演,在鼓点的节奏中,舞动自如,把舞蹈的气氛推向高潮。

艺术特色

“八面鼓”的艺术特色在于“鼓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在演出中,先由鼓声拉开序幕,走街串巷的老少村民寻着鼓声奔来,围鼓队而观。在整个艺术形式中,鼓声起到了很关健的作用。鼓声的响起预示着活动的开始,同时也像征着节日的到来。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鼓声变化为鼓乐,乐声交替反复。在欢快鼓点的节奏中,舞蹈进入,随着鼓乐的不断变换,不同的舞蹈演员轮换表演。结束时,鼓声渐微,层层转低。

“八面鼓”艺术形式一种在汉族民间的表演和庆祝活动,鼓声传播着节日讯息,召集着群众观看,并引导着表演程序。而夸张俏皮的舞蹈、服饰、道具加强了表演的可观性,成为整个表演的主要内容,并形成表演中的高潮。可以说,“鼓乐”与“舞蹈”的结合是“八面鼓”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色和艺术灵魂所在。

“八面鼓”具有不可小觑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以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所有的汉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一样,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如何保护发展和引导好“八面鼓”这一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农村文化活力,让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