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襄州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名称 寄张襄州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寄张襄州(1)

襄阳州望古来雄,耆旧相传有素风(2)。

四叶表闾唐尹氏,一门逃世汉庞公(3)。

故家遗俗多应在,美景良辰定不空(4)。

遥忆习池寒夜月,几人谈笑伴诗翁(5)。

注释翻译

(1)张襄州:襄阳人张问。张问(1013——1087),字昌言,襄阳人。仁宗景祐初进士,通判大名府。为府吏持诏夺民田事,上书朝廷。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擢提点河北刑狱。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直集贤院、户部判官。神宗熙宁四年(1071),贬知光化军。未几,复为河北转运使、知徐州。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熙宁末,知沧洲。元丰间,历知河阳、潞州。哲宗元祐元(1086),为秘书监给事中。二年卒,年七十五。张问是一个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而且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与苏轼兄弟、黄庭坚、范祖禹等均有诗歌唱和。

(2)州望:州中的名门望族。 “耆旧”,故老。年老的旧好。素风:纯朴洁白的家风或遗风。苏轼《题永叔会老堂》:“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

(3)四叶:四代。“唐尹氏”,唐代襄阳孝子,四代皆受到表彰。《襄阳府志》 卷26《耆旧》有传云:“尹怀,字守中,襄阳人。性淳至,恪于敬养。母卒, 衔戚逾礼。贞观中特蒙旌表。时年十三,结庐墓侧,志将终焉。奉父殚力南亩, 任勤茹辛,色养弥笃。父疾,巾裳不解,。父卒,庐墓以栖,畚土成坟。朝夕号恸,紫芝产墓侧。州将杨洪奏乞旌表。龙朔中,刺史封道洪改其里为南陔里。 张柬之为记其事。子慕先,字冬筠。孙仁恕,字南金。皆有孝行,俱被旌表。于是,一门四阙。”又在《艺文》中,载有元代《重建唐尹氏孝德碑记》一文。“尹怀”作“枰”;“字守中”作“字守均”,未知孰是。

庞公:东汉末年襄阳隐士。习凿齿《襄阳记》:“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阳城,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其所栖;龟鼍穴于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每释耕于陇上,妻子耨于前。表诣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之间而不肯当禄,然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公曰:‘时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 虽所遗不同,亦不为无所遗也。’表曰:‘何谓?’公曰:‘昔尧舜举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于草莽而无所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 以国私其亲,使桀徒南巢,纣悬首周旗而族受其祸,夫岂愚于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藜藿之羹,居蓬蒿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表乃叹息而去。”

(4)故家:故乡,家乡。“美景良辰”,指秀丽山水景色和美好时光。

(5)习池:习家鱼池。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襄阳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 步,有习家鱼池。汉侍中习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一钓台。郁将亡,敕其儿焕曰;“我葬必近鱼池。”焕为起冢于池之北,去池四十步。池边有高堤,皆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山季伦每游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曰:‘此我高阳池也。’” “诗翁”,指张问。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变法,起用新人。五十六岁的张问贬知光化军,回乡归养。王安石写此诗相寄,字里行间,不无慰安之意。

作者简介

王安石像王安石像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1058)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时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1087),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临川集》一百卷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