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杞县发掘报告

豫东杞县发掘报告

开本 16
页数 260页
书名 豫东杞县发掘报告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定价 98.00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壹 概述
1.1 地理位置
1.2 历史沿革
1.3 区域景观组分及其变迁概述
1.3.1 地貌
1.3.2 水系
1.3.3 气候
1.3.4 生物群落
1.3.5 土壤
1.4 聚落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环境信息
1.5 景观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1.6 区域考古学文化概述
1.7 工作背景
1.8 工作目的
1.9 工作过程

贰 鹿台岗遗址
2.1 遗址概况
2.2 探方分布
2.3 地层堆积
2.3.1 他7北壁
2.3.2 他4南壁
2.3.3 T2北扩北壁
2.3.4 T1南壁地层剖面简况
2.4 仰韶文化
2.4.1 遗物
2.4.2 环境信息
2.4.3 小结
2.5 河南龙山文化
2.5.1 遗迹
2.5.2 遗物
2.5.3 IH 结
2.6 先商文化
2.6.1 遗迹
2.6.2 遗物
2.6.3 环境信息
2.6.4 小结
2.7 岳石文化
2.7.1 遗迹
2.7.2 遗物
2.7.3 环境信息
2.7.4 小结
2.8 早商文化
2.8.1 遗迹
2.8.2 遗物
2.8.3 环境信息
2.8.4 小结
2.9 春秋时期文化
2.9.1 遗迹
2.9.2 遗物
2.9.3 小结

叁 段岗遗址
3.1 遗址概况
3.2 探方分布
3.3 层位关系
3.3.1 89I F12西壁
3.3.2 89Ⅱ F13西壁
3.4 河南龙山文化
3.4.1 遗迹
3.4.2 遗物
3.4.3 环境信息
3.4.4 小结
3.5 二里头文化
3.5.1 遗迹
3.5.2 遗物
3.5.3 环境信息
3.5.4 小结
3.6 晚商文化
3.6.1 遗迹
3.6.2 遗物
3.6.3 环境信息
3.6.4 小结
3.7 春秋时期文化
3.7.1 遗迹
3.7.2 遗物
3.7.3 环境信息
3.7.4 小结

肆 结语
4.1 关于河南龙山文化的若干问题
4.2 “先商文化”确立之新证
4.3 关于杞县先商文化的来源
4.4 杞县境内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4.5 关于夷夏商三种文化的交汇地域
后记

文摘

插图:



“隙地”,见诸记载的森林就有北林(今新郑)、株林(今柘城)等。
野生动物的种属、数量等也可反映植被状态。豫东所有早期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鹿角。《左传》记载,原圃有糜鹿,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有糜(即獐)。鸣鹿(今河南鹿邑西)、鹿上(今安徽阜南南)等地名,也表明当时本地区鹿的众多。
春秋战国之际,豫东天然植被开始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春秋后期,这一带先后建立了六个邑,“隙地”遂大大减少。战国时期,本区成为生产发达、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农区。以今商丘为中心的宋国,是“中国膏腴之地”,“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天然植被的毁坏,湖泊遂急剧萎缩,以致经济发达的宋国发生了“无雉兔鲋鱼”、“无长木”的生态危机。
西汉时期,本区的原始林木资源或已面临枯竭,《汉书·贡禹传》载:“攻山取铜铁……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不由此也”,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过度樵采与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恶果。
1.3.5土壤
豫东的土壤属潮土和碱盐土区,以潮土为主,可粗分为潮砂土、两合土、潮淤土三个土属。
潮沙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和泛道的主流地带及河流两岸,主要包括开封、尉氏、兰考、民权、长葛、中牟、新郑、封丘、原阳、滑县、濮阳等地,多呈条带状分布。粗沙土多呈沙荒岗地,生长小灌木和茅草,地表有机质含量很低,且漏水漏肥,仅适合种植花生、红薯等。细沙土质地疏松易耕,因耕作年久而熟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较多,但保水保肥差,虽有团粒结构,但不稳定。
潮淤土主要分布在开封、周口等地区,耕性不良、黏粒含量丰富,非毛管孔隙少,通透性差,有效水含量低,潜在肥力高,发老苗不发小苗,淤土地的各项养分含量在潮土中最高。
两合土是沙、黏比例适中、经熟化耕作而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沙土与淤土的过渡地带,质地适中,主要为沙壤土、壤土,疏松易耕,耐旱耐涝,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较高,民谣日:“买牛要买抓地虎,种地要种两合土”。本区以两合土类所占面积较大。
本区盐碱土为潮盐土类型,主要分布在今黄河以南(包括明清故道)、通许、太康、鹿邑、永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盐碱化程度最高。土壤一般呈碱性,pH值多介于7.5~8.0之间,有机质含量0.8%~1%,含氮量0.08%~O.1%,含钾丰富。但沙壤肥力较差。
杞县境内多为两合土类潮土。全县地质类型分为青沙土区、两合土区、淤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1.2%、44.5%、24.3%。

后记

本报告是在主编宋豫秦、副主编丘刚主持下完成的。
壹(概述)由宋豫秦、雷兴山、丘刚执笔。
贰(鹿台岗遗址)遗址概况、探方分布和地层堆积部分由丘刚、张国硕执笔;仰韶文化部分由丘刚执笔;河南龙山文化部分由魏兴涛、刘春迎执笔;先商文化遗迹部分由张国硕、李合群执笔,遗物和小结部分由雷兴山、宋豫秦执笔;岳石文化遗迹部分由张国硕执笔,遗物和小结部分由宋豫秦、雷兴山执笔;早商文化部分由丘刚、张国硕执笔;春秋文化部分由李峰执笔。
叁(段岗遗址)遗址概况、探方分布和地层堆积部分由李峰、丘刚执笔;河南龙山文化部分由魏兴涛、李合群执笔;二里头文化遗迹部分由丘刚、刘春迎执笔,遗物和小结部分由宋豫秦、雷兴山执笔;晚商文化部分由雷兴山执笔;春秋部分由李峰、张国硕执笔。
肆(结语)由宋豫秦执笔。
本报告的环境部分由宋豫秦执笔;孢粉分析由张文卿、杨丽萍承担;化学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由夏正楷承担。
本报告由宋豫秦、丘刚、雷兴山、魏兴涛合成,全稿由宋豫秦修改、审定。
器物底图由宋豫秦、魏兴涛、余新红、张国硕、李峰、许俊平绘制,器物图清绘由张天恩承担,遗迹图清绘由程浩承担。
器物修复由杨永贺、张帆等完成。
器物照相由刘春省完成。
铜器分析由孙淑云、李延祥完成。
14C年代测定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完成,因准确度原因未予采用。
本次工作在调查、发掘、室内整理与报告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封市文物管理处、开封博物馆、杞县人民政府及所属文化局、文物保管所、高阳乡政府、裴村店乡政府及段岗、曹岗、鹿台岗村领导和群众的多方支持与协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发掘所获全部标本现分存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和开封市文物工作队。
以往所发表的简报和其他与本次发掘相关的资料,皆以本报告为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