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谣,独酌独长谣。
智者不我顾,愚夫余未要。
不愚复不智,谁当余见招。
所以成独酌,一酌倾一瓢。
生涯本漫漫,神理暂超超。
再酌矜许史,三酌傲松乔。
频烦四五酌,不觉凌丹霄。
倏尔厌五鼎,俄然贱九韶。
鼓殇无异葬,夷蹠可同朝。
龙蠖非不屈,鹏鴳但逍遥。
寄语号呶侣,无乃太尘嚣。
首句设置悬念,总领全文。“独酌谣,独酌独长谣。”起句连用四个“独”字,感慨再四,怅惘难平,表现了寂寞至深的痛苦。何以寂寞至此?随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
“独酌独长谣”句,是阅读全诗的纲。后文分写“独酌”、“独长谣”之意。写“独酌”,从“智者不我顾”,至“所以成独酌,一酌倾一瓢”,叙“独酌”之出,写“独长谣”:从“生涯本漫漫”至“无乃太尘嚣”,是大段的内心独白,抒发心中的感慨。
作者先写孤独寂寞的苦闷:智者、愚者皆不能与诗人相知想从,不是彼不肯光顾我,就是我不肯邀约于彼。“谁当余见招”,正写出诗人瞻顾彷徨的感慨。人海茫茫,竟无可相与对酌之人者。“所以成独酌”句点题,说明独酌之由。酒,浇愁之物,“一酌倾一瓢”,见其惆怅之深。这种狂放失态之举,亦反映了诗人对孤独寂寞的不平之慨叹。诗人并未正面抒写心境的愁苦,而是借倾瓢之饮,从侧面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三杯酒入肚,话自然就会多起来,更何况倾瓢之饮呢?顺理成章,诗文从“独酌”部分,自然转入了“独长谣”的部分。诗人尽管想说的话很多,但由于无人与之对谈,于是“独长谣”部分,遂成为大段的内心独白。
诗中典故的运用,使很少的文字,胜任了内容庞杂的表述任务。达到了言简意赅、文约意繁。
沈炯(503-561),字初明,一作礼明。南朝梁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沈瑀孙。少有俊才,为时所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出为吴令。侯景之乱,吴郡太守袁正君入援,以沈炯监郡台,城陷,侯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沈炯,委以书记。后为侯景将宋子仙掌书记,复转事王僧辩。凡羽檄军书,皆出其手。简文帝萧纲遇害,四方岳牧上表江陵劝进,僧辩令沈炯制表,其文特工。侯景平,梁元帝特封原卿县候,邑五百户。官从事中郎,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甚礼之,授仪同三司。归,绍泰二年(556),至都,历司农卿,御史中丞。陈武帝陈霸先时知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陈文帝陈蒨即位,重其才用,讨王琳、拒留异,立功封任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众以备战。天嘉二年(561),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已轶。现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沈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