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画像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正如《青杏子·悟迷》中所写的那样,马致远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的(“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并像《拨不断·九重天》中所写的那样(“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5],在大都度过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时期。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悟迷》)。[6]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正如套曲《女冠子·枉了闲愁》中所写的那样(“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急切地追求功名的马致远似乎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且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孛儿只斤·真金去世。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的缘故,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7][8]
马致远塑像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正如贾仲明在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所写的那样(“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和红字李二合作创作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并和王伯成结为忘年好友。
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大概在此时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于是和《四块玉·恬退》中所写的一样(“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地点可能是杭州。隐居期间,马致远曾与卢挚有过交往。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大概因此,马致远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7][8]
天净沙·秋思任讷(任中敏)将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辑为《东篱乐府》,集内计有小令104首(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5套(包括《锦上花·展放愁眉》),大约完整的有2套(《女冠子·枉了闲愁》和《水仙子·暑光催》),残存套曲有5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定调名为“行香子”。[9]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收有马致远的小令115首(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6套,大约完整的有《女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4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录为“失调名”。[10]
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瞿钧《东篱乐府全集》据明抄残存六卷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补全《乔牌儿·世途人易老》《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4套残套并增加《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和《一枝花·咏庄宗行乐》2套全套,又将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收三首《天净沙》中除《天净沙·秋思》外的二首也作马致远的作品收入,计收小令共117首,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有22套,大约完整的有3套,残存套曲有1套。[11]萧善因、北婴、萧敏点校的《马致远集》与此基本一致。[12]
除3首《天净沙》非马致远所作外(详见“人物争议·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散曲作品有小令114首以及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有22套,大约完整的有《女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粉蝶儿·至治华夷》1套。
小令 | 《青哥儿·十二月》(12首) | 《四块玉·恬退》(4首) | 《四块玉·天台路》 | |
---|---|---|---|---|
《四块玉·紫芝路》 | 《四块玉·浔阳江》 | 《四块玉·马嵬坡》 | 《四块玉·凤凰坡》 | |
《四块玉·蓝桥驿》 | 《四块玉·洞庭湖》 | 《四块玉·临笻市》 | 《四块玉·巫山庙》 | |
《四块玉·海神庙》 | 《四块玉·叹世》(9首) | 《喜春来·六艺》(6首) | ||
《小桃红·四公子宅赋》(4首) | 《蟾宫曲·叹世》(2首) | 《清江引·野兴》(8首) | ||
《寿阳曲·山市晴岚》 | 《寿阳曲·远浦帆归》 | 《寿阳曲·平沙落雁》 | 《寿阳曲·潇湘夜雨》 | |
《寿阳曲·烟寺晚钟》 | 《寿阳曲·渔村夕照》 | 《寿阳曲·江天暮雪》 | 《寿阳曲·洞庭秋月》 | |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4首) | 《庆东原·叹世》(6首) | |||
套数 | 《赏花时·长江风送客》 | 《赏花时·孤馆雨留人》 | 《赏花时·掬水月在手》 |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 |
《一枝花·惜春》 | 《粉蝶儿·寰海清夷》 | 《青杏子·姻缘》 | 《青杏子·悟迷》 | |
《哨遍·张玉岩草书》 | 《哨遍·半世逢场作戏》 | 《耍孩儿·借马》 | 《集贤宾·思情》 | |
《新水令·题西湖》 | 《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 |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夜行船·秋思》) | ||
《行香子·无也闲愁》 | 《一枝花·咏庄宗行乐》 | 《乔牌儿·世途人易老》 | ||
《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 | 《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 | 《女冠子·枉了闲愁》(大约完整) | ||
《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 | 《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 | 《水仙子·暑光催》(大约完整) | ||
《粉蝶儿·至治华夷》(残) | 《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大约完整) |
(表格参考资料:[12])
小令 | 《青哥儿·十二月》(12首) | 《四块玉·恬退》(4首) | 《四块玉·天台路》 | |
---|---|---|---|---|
《四块玉·紫芝路》 | 《四块玉·浔阳江》 | 《四块玉·马嵬坡》 | 《四块玉·凤凰坡》 | |
《四块玉·蓝桥驿》 | 《四块玉·洞庭湖》 | 《四块玉·临笻市》 | 《四块玉·巫山庙》 | |
《四块玉·海神庙》 | 《四块玉·叹世》(9首) | 《喜春来·六艺》(6首) | ||
《小桃红·四公子宅赋》(4首) | 《蟾宫曲·叹世》(2首) | 《清江引·野兴》(8首) | ||
《寿阳曲·山市晴岚》 | 《寿阳曲·远浦帆归》 | 《寿阳曲·平沙落雁》 | 《寿阳曲·潇湘夜雨》 | |
《寿阳曲·烟寺晚钟》 | 《寿阳曲·渔村夕照》 | 《寿阳曲·江天暮雪》 | 《寿阳曲·洞庭秋月》 | |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4首) | 《庆东原·叹世》(6首) | |||
套数 | 《赏花时·长江风送客》 | 《赏花时·孤馆雨留人》 | 《赏花时·掬水月在手》 |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 |
《一枝花·惜春》 | 《粉蝶儿·寰海清夷》 | 《青杏子·姻缘》 | 《青杏子·悟迷》 | |
《哨遍·张玉岩草书》 | 《哨遍·半世逢场作戏》 | 《耍孩儿·借马》 | 《集贤宾·思情》 | |
《新水令·题西湖》 | 《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 |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夜行船·秋思》) | ||
《行香子·无也闲愁》 | 《一枝花·咏庄宗行乐》 | 《乔牌儿·世途人易老》 | ||
《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 | 《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 | 《女冠子·枉了闲愁》(大约完整) | ||
《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 | 《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 | 《水仙子·暑光催》(大约完整) | ||
《粉蝶儿·至治华夷》(残) | 《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大约完整) |
《全元曲》第三卷中收有马致远的杂剧7种:①《江州司马青衫泪》;②《半夜雷轰荐福碑》;③《西华山陈抟高卧》;④《吕洞宾三醉岳阳楼》;⑤《邯郸道省悟黄粱梦》;⑥《马丹阳三度任风子》;⑦《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残剧1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存目剧7种:①《风雪骑驴孟浩然》;②《冻吟诗踏雪寻梅》;③《大人先生酒德颂》;④《吕太后人彘戚夫人》;⑤《王祖师三度马丹阳》;⑥《孟朝云风雪岁寒亭》;⑦《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湘(州)司马青衫泪”,简名“青衫泪”。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青衫泪”。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 |
《古杂剧》本 | ||
《柳枝集》本 |
(表格参考资料:[13])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简名“荐福碑”。 |
---|---|---|
《也是园书目》 |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荐福碑”。 | |
《太和正音谱》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 |
继志斋刻本 | ||
《酹江集》本 |
(表格参考资料:[14])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简名“陈抟高卧”。 |
---|---|---|
《徐氏家藏书目》 |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
《曲录》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陈抟高卧”。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刊杂剧三十种》本 | 总题“泰华山陈抟高卧”。 |
《古今杂剧选》本 | 无题目、正名。 |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醉故知征贤敕佐”;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卧”。 | |
《阳春奏》本 | ||
《元曲选》本 |
(表格参考资料:[15])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名“岳阳楼”。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宝文堂书目》 | 略称“三醉岳阳楼”。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岳阳楼”。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徐神翁斜缆钓鱼舟,汉钟离翻作抱官囚”;正名“郭上灶双赴灵虚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元曲选》本 |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表格参考资料:[16])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钟离单化吕纯阳”,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黄粱梦”。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劝修行离却利名乡,别尘世双赴蓬莱洞”;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
《元曲选》本 |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 |
备注 | 此剧属于集体创作,《录鬼簿》著录于李时中名下,并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 |
(表格参考资料:[17])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王祖师重创七香堂”,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亭”,简名“马丹阳”。 |
---|---|---|
《也是园书目》 | 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
《曲录》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马丹阳”。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刊杂剧三十种》本 | 题目“为神仙休了脚头妻,菜园中摔杀亲儿死”;正名“王祖师双赴玉虚宫,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脉望馆钞校本 |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荤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
《元曲选》本 | ||
《酹江集》本 | ||
备注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和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作《王祖师三度马丹阳》,或以为即此剧,或以为是另一剧。 |
(表格参考资料:[18])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简名“汉宫秋”。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 |
《宝文堂书目》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汉宫秋”。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
《元人杂剧选》本 | ||
《酹江集》本 |
(表格参考资料:[19])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源”,简名“误入桃源”。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刘阮误入桃源洞”。 | |
《今乐考证》 | ||
《宝文堂书目》 |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花(源)”。 | |
《曲录》 | 正名“刘阮误入天台洞”。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误入桃源”。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桃源洞”。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曲海总目提要拾遗》 | ||
版本 | 《太和正音谱》 | 题“第四折”。 |
《北词广正谱》 | 收录。 | |
《元人杂剧钩沉》本 | 总题“刘阮误入桃源洞”。 |
(表格参考资料:[20])
风雪骑驴孟浩然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简名“孟浩然”。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风雪骑驴孟浩然”。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冻吟诗踏雪寻梅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春献赋攀蟾宫桂”,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简名“踏雪寻梅”。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踏雪寻梅”。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曲海总目提要》 | ||
备注:明代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收有《孟浩然踏雪寻梅》一剧,题目为“李太白携花会友”,题“马致远撰”,实乃朱有炖作。《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和《曲录》以《古今杂剧选》为据而误录。 | ||
大人先生酒德颂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刘伯伦酒德颂”,简名“酒德颂”。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酒德颂”。 | |
《元曲选目》 | ||
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简名“戚夫人”。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戚夫人”。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
《曲录》 | ||
备注: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简名“马丹阳”;《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有人以为此即《马丹阳》,但二者主要人物和关目不同,故另列于此。 | ||
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简名“岁寒亭”。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寇莱公主案三考卷”,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简名“斋后钟”。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斋后钟”。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表格参考资料:[21])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湘(州)司马青衫泪”,简名“青衫泪”。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青衫泪”。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 |
《古杂剧》本 | ||
《柳枝集》本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简名“荐福碑”。 |
---|---|---|
《也是园书目》 |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荐福碑”。 | |
《太和正音谱》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 |
继志斋刻本 | ||
《酹江集》本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简名“陈抟高卧”。 |
---|---|---|
《徐氏家藏书目》 |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
《曲录》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陈抟高卧”。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刊杂剧三十种》本 | 总题“泰华山陈抟高卧”。 |
《古今杂剧选》本 | 无题目、正名。 |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醉故知征贤敕佐”;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卧”。 | |
《阳春奏》本 | ||
《元曲选》本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名“岳阳楼”。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宝文堂书目》 | 略称“三醉岳阳楼”。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岳阳楼”。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徐神翁斜缆钓鱼舟,汉钟离翻作抱官囚”;正名“郭上灶双赴灵虚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元曲选》本 |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钟离单化吕纯阳”,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黄粱梦”。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劝修行离却利名乡,别尘世双赴蓬莱洞”;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
《元曲选》本 |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 |
备注 | 此剧属于集体创作,《录鬼簿》著录于李时中名下,并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王祖师重创七香堂”,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亭”,简名“马丹阳”。 |
---|---|---|
《也是园书目》 | 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
《曲录》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马丹阳”。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刊杂剧三十种》本 | 题目“为神仙休了脚头妻,菜园中摔杀亲儿死”;正名“王祖师双赴玉虚宫,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脉望馆钞校本 |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荤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 |
《元曲选》本 | ||
《酹江集》本 | ||
备注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和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作《王祖师三度马丹阳》,或以为即此剧,或以为是另一剧。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简名“汉宫秋”。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 |
《宝文堂书目》 | ||
《也是园书目》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汉宫秋”。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曲海总目提要》 | ||
版本 | 《元曲选》本 |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古名家杂剧》本 |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
《元人杂剧选》本 | ||
《酹江集》本 |
著录情况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源”,简名“误入桃源”。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刘阮误入桃源洞”。 | |
《今乐考证》 | ||
《宝文堂书目》 |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花(源)”。 | |
《曲录》 | 正名“刘阮误入天台洞”。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误入桃源”。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桃源洞”。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曲海总目提要拾遗》 | ||
版本 | 《太和正音谱》 | 题“第四折”。 |
《北词广正谱》 | 收录。 | |
《元人杂剧钩沉》本 | 总题“刘阮误入桃源洞”。 |
风雪骑驴孟浩然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简名“孟浩然”。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风雪骑驴孟浩然”。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冻吟诗踏雪寻梅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春献赋攀蟾宫桂”,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简名“踏雪寻梅”。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踏雪寻梅”。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曲海总目提要》 | ||
备注:明代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收有《孟浩然踏雪寻梅》一剧,题目为“李太白携花会友”,题“马致远撰”,实乃朱有炖作。《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和《曲录》以《古今杂剧选》为据而误录。 | ||
大人先生酒德颂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刘伯伦酒德颂”,简名“酒德颂”。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太和正音谱》 | 简名“酒德颂”。 | |
《元曲选目》 | ||
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简名“戚夫人”。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戚夫人”。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王祖师三度马丹阳”。 |
《曲录》 | ||
备注: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简名“马丹阳”;《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有人以为此即《马丹阳》,但二者主要人物和关目不同,故另列于此。 | ||
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简名“岁寒亭”。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
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 题目“寇莱公主案三考卷”,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简名“斋后钟”。 |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 | |
《今乐考证》 | ||
《曲录》 | ||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 简名“斋后钟”。 | |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 ||
《太和正音谱》 | ||
《元曲选目》 |
综述
马致远像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其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是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儒家礼乐思想
封建社会的文人儒士,自幼学习六艺,注重礼乐对人的塑造,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论语·泰伯》),从而达到修身正德、陶冶性情的作用,以备日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庞涓夜走马陵道》)。与众多古代士人一样,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恪守儒家礼乐文化,“夙兴夜寐尊师行”,“身潜诗礼且陶情”(《喜春来·六艺·礼》),但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而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①关于“琴乐”对人的影响,《左传》和《白虎通》等文献从古琴艺术可以调节人的心志出发,认为“琴乐”可以教化人心,以正其德,赋琴以教化作用,却束缚了古琴的艺术审美功能。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优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更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②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乐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即封建王朝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乐本身。
道家归隐思想
与众多文人一样,在满腹经书无以报效的情况下,马致远走向了出世道路,专门从事戏曲创作,用酒醉、调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所创作的抒怀叹世散曲及神仙道化杂剧中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对儒家思想若即若离。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组曲《喜春来·六艺》中,马致远认为,既然“夙兴夜寐”地遵从礼教仍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功成名就,还不如与世间的荣辱名利一刀两断,哪怕只能得到“浪名”一个;同时,马致远重新定位“礼”的作用,认为“身潜诗礼”中可以陶情养性,并向往蓬瀛、醉酒的生活。
②在组曲《四块玉·叹世》中,马致远叙述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以及逃离喧嚣尘世的渴望,流露出自己中年后参透名利富贵后对生活、对音乐的看法:“远离尘干丈波,倒大来闲快活”,而“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且“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同时,在一次次幻想破灭后,马致远中晚年对隐居乐道、升仙得道产生兴趣,由此创作了许多神仙道化剧。而由于深受全真教的影响,其神仙道化剧常表现出其皈依宗教的决心以及清净淡远的音乐创作思想。
思想内容丰富深邃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咏史怀古作品中,马致远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将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②马致远现存散曲大约有一半是叹世归隐之作,这些作品集马致远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相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写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无庸俗轻佻之语。例如:“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用浅白、本色如口语的语言把感情强烈地渲染出来,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凄婉、哀叹,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迫求,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表现出对爱的追求和情的忠贞。
④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耍孩儿·借马》《哨遍·张玉岩草书》《一枝花·咏庄宗行乐》和《集贤宾·思情》等叙事长套的佳作。在这些作品里,马致远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塑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马如命的马主人,胸怀磊落的张玉岩,只知治梨园掌乐府的后唐庄宗,金山寺题壁的苏小卿。
艺术技巧高超圆熟
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长于心理刻划,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其主要表现为:
①曲中有画。马致远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传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方面,马致远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写景状物时并不做细琐的形容,而是巧妙地截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将景物巧妙地放在一个画面空间里,使曲中景致有层次,有错落,加以突出渲染,像一幅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并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马致远借助大量使用感官的秾丽词藻——据不完全统计,马致远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代表色彩的词。而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生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②语言多姿。一方面,马致远在散曲中常用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语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鲜明个性,在不同的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具有摇曳多姿、绚丽无比的特点。另一方面,马致远还善于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具有富于文采、飘逸洒落的特点。如将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两句化为“照星桥火树银花”(《青哥儿·十二月·正月》);将唐代张籍《楚妃怨》中的“梧桐叶下黄金井”化为“梧桐初雕金井”(《青哥儿·十二月·七月》);将唐代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中的“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化作“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哨遍·张玉岩草书》)。
散曲化的倾向
散曲和杂剧属于不同的体裁,散曲是作家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体,作家可自由言说;杂剧则在本质上属于代言体的戏剧,编写剧中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和唱词是基本要求。而马致远以散曲的方式创作杂剧,使得所创作的杂剧在代言体的外衣下具有抒情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笔法,呈现出散曲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为:
①言说方式的抒情诗化。纵观马致远现存的全部杂剧可知,马致远的杂剧是不彻底的代言体,在人物性格化方面极度不重视,不管人物的身份如何,其念白和唱词的语气绝无二致,其抒发的感情也大同小异——或抒发愤懑之情,或表达归隐之心。如《半夜雷轰荐福碑》中张镐无从晋升的哭诉、《西华山陈抟高卧》中陈抟的抒怀等,表面上是张镐的悲伤欲绝、陈抟的高逸坦然,实际上则是马致远借剧中人物之口抒发自己的愤世之情和离世之感,与其在散曲中的主要倾向如出一辙,在言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散曲化倾向,即抒情诗化的倾向。
②情节展开的非戏剧化。马致远以散曲方式写剧,情节不是他追求的主要美学目标,故就戏剧性情节的要求而言,马致远的杂剧在情节展开上具有非戏剧化的性质。首先,戏剧性源于动作,发自冲突,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意志冲突而要达到吸引人的戏剧效果,还应具有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等特性,而马致远的杂剧则大多缺乏根本性的冲突,如《西华山陈抟高卧》中,剧中贯穿始终的冲突其实是一个缺位的假设;《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的冲突,一方掌握着决定力量,另一方完全处于被决定的位置,缺乏“把灵魂放到火上拷”的内在张力。其次,在戏剧行动的发展中,人物命运发生突转构成情节高潮,情感抒发最为汹涌的时刻构成情感高潮,二者的距离越短,戏剧的内在戏剧性越强,二者距离为零时能够产生最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而马致远杂剧中的人物行动缺乏内在逻辑性,在情节高潮之后又用了整整一折的篇幅来渲染感情,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高潮点,但情节发展服从于感情抒发,引导着读者和观众沉浸于人物感情的回旋之中而不觉动作之凝滞。最后,以第四折来叙事时,马致远的杂剧凸显其动作之人为与情节之牵强,蛇足屡现而戏味全无,具有明显的“强弩之末”的问题,如《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半夜雷轰荐福碑》等杂剧中,第四折的叙述实属可有可无。
③重在抒情的自娱之作。戏剧创作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为了娱乐,二是有所寄托。同大多数杂剧作家一样,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首先是为了自娱,娱人反在其次。由于自身经历的原因,马致远对凸现出来的各种矛盾感受至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由愤懑不平到消极避世,因而在创作杂剧时把寄托自己的情致置于首位,借作剧之名,行自娱之实,借剧中人物之口,传达自己的情致,其杂剧的创作动机与主导倾向与散曲并无二致,或者揭示社会矛盾,抒发不平之鸣;或者表现神仙道化,抒写归隐之心。
虚实相生之美
文学作品的意境,多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再塑一个与此相关联的虚象,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马致远的杂剧中,“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之美源于时空错综的蟠曲回环之美、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此三种美感交相融,亦交相成,构成马致远杂剧中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感效果。
①戏曲结构上具有时空交错的蟠曲回环之美。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这包括舞美设计重简不重工、演出道具多虚而少实、人物唱词多抒情而少叙事。如此之表演形式决定了传统戏曲写意性的特征,即用简约放纵的笔致描摹人物的神韵气质,虽然缺少了西方戏剧那样将生活如实照搬人舞台的写实性,却增加了舞台共时态的空间感和人物情感历时态的纵深感。这种美感,在马致远以现世为背景的杂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以回环往复的句式呈现出汉元帝情感的跌宕起伏,幻化出王昭君离去后汉元帝孤凄寥落的身影;《江州司马青衫泪》第二折中以快速递进的时间描写给读者以世事难料之感,将人情冷暖传达得分外明晰。
②人物形象上具有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在马致远杂剧的人物塑造中,隐约透出元代绘画的特质:在率性简练的笔墨情趣中营构出深思浩渺的想象空间。如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塑造王昭君的形象时,为衬托王昭君的美色,将王昭君比拟为汉元帝“来到这妆台背后,元来广寒殿嫦娥在这月明里有”,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马致远以归隐为主色调的杂剧中,剧中得道者的形象往往虚而不实,多借助唱词使得人物形神交合,如《西华山陈抟高卧》中的“黄冠野服一道士,伴着清风明月两闲人”便幻化出了一位参悟世事、超越尘俗的出世者的精神气质。
③意象选取上具有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在马致远的杂剧中,镜、花、水、月四种意象常交错出现、参差对照,以隐晦的曲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态,同时谐和了马致远的浪漫抒情气质:
好友
卢挚,字处道,又字莘老,号疏斋,又号疏翁、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有《疏斋乐府》。[22]《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于“【双调】水仙子”下录“卢疏斋西湖四段”,其后为“马东篱和前四段”(即《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23]
刘致,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平阳县)人,幼年随父赴广东,后又寓居长沙。大德二年()1296年),为姚燧所荐,任湖南宪府令,后又任永新州判、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22]《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于“马东篱和前四段”录“刘时中和前四段”(《乐府群珠》作《水仙操》且曲前有引),下注“号逋斋,翰林学士”。[23]
张可久,庆元人,作有《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22]
史樟,又称史九敬仙、史九散仙、史九敬德、史敬德,河北真定人,元代史天泽之子,九山书会成员。《寒山堂曲谱》和《雍熙乐府》均记载有其与马致远合著的《风流李勉三负心记》及《肖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22]
王伯成,河北涿鹿人,有《天宝遗事诸宫调》。贾仲明为王伯成所作的挽词《凌波仙》中有云:“马致远忘年友。”[22]
张玉岩,生平不详。马致远有《哨遍·赠张玉岩》。[22]
李时中,大都(今北京)人,工部主事;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是教坊艺人刘耍和的女婿。贾仲明为李时中所作的挽词《凌波仙》中有云:“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录鬼簿》于李时中名下有: “开坛阐教黄梁梦,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22]《开坛阐教黄梁梦》即《邯郸道省悟黄粱梦》。[17]
马致远故居(5)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村内有一座元代古宅,据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代相传,这座古宅就是马致远故居。[24]
古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门前是一座小桥——致远桥。门前的影壁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影壁侧有石磨一盘,影壁后便是院子,院子很大,东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西北角有马厩一棚;院内仅有一棵香椿树。[25]
马致远纪念馆碑记马致远纪念馆坐落于河北东光县县城东南部普照公园,占地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26]2004年8月3日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27]
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正厅为三进三开悬山式垂花大厅,一大两小,明柱明间两进廊厦,次间一进一厦;正中为马致远塑像,雕像为汉白玉材质,身高1.8米,底座高0.5米;厅内墙壁上陈列着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千古词宗马致远介绍、马致远故里考证研讨会文史资料以及县内现存的有关马致远的历史文物及介绍;游廊内为马致远的传世作品,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双调〕夜行船·秋思》《潇湘八景》和《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的图文集;西厅内为原任东光县县委书记许晓明题写的《马致远纪念馆建设碑记》全文。[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