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1972) 男,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人,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曾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2]

1928年7月,刚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满怀着对东方的好奇,偷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本来打算只待6个星期的他,一待却是13年。[3]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Peg snow,即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1933年春天在北平安家,住址在东城盔甲厂胡同13号。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和毛泽东等同志进行长谈,到边区各地采访,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他热诚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期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增进西方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场记者。

图书封面图书封面1939年,他再次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并详细了解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等方面情况,又一次向全世界作了报道。斯诺在旧中国度过了整整13年,做了许多有益于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事情。他曾多次冒着风险,营救我党领导人和革命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先后三次来华进行访问。

1970年10月,斯诺偕夫人一同访华,参加我国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斯诺于1972年2月在日内瓦病逝。按其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内。[2][2]

中国情节

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

“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能留在中国……”这是埃德加·斯诺临终前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说出的一句话。

近日,斯诺安葬中国40周年之际,军旅作家丁晓平之历史传记新作《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出版座谈会,在埃德加·斯诺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的写作地——北京盔甲长胡同13号(今6号)举行,以缅怀这位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

“一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

天生的怀疑主义者,不是别人封的,而是斯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我出生在密苏里,但我却是一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在斯诺的自传《复始之旅》中,斯诺这样写道。

1928年7月,刚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满怀着对东方的好奇,偷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

那时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但斯诺却对上海花天酒地的生活丝毫提不起兴趣,他的眼里满是中国人民的困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斯诺决心把中国人民困苦的一面展现出来。

那时的国民政府,黑暗腐败,对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漠不关心。从小就充满质疑精神的斯诺愈发怀疑中国斯诺采访毛泽东斯诺采访毛泽东的未来,他从国民党那里看不到中国的一丝希望。

据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先生的夫人何理良回忆,斯诺是受到宋庆龄和鲁迅等人的影响,了解到在中国的西北还存在一支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在宋庆龄的介绍和安排下,斯诺于1936年6月到了陕北保安县(后为纪念刘志丹改名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及出路,后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斯诺到了彭德怀领导的宁夏前线进行采访。”何理良夫人回忆道。

“在萨拉齐、包头,斯诺看到的是饿殍遍地,惨不忍睹的饥荒景象,看到的满是军阀和国民政府的不作为。但在共产党那里,他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陈秀霞女士在《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座谈会上如是说。

“我这一生最最宝贵的书”

“说真的,如果说我写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东西,那只不过是因为我倾听了中国人自己的意见。我把这些写下来,尽量做到坦诚直率——因为我的信念是大家都是一家人,我与中国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这是来自斯诺的自白。

斯诺写的最有代表意义、影响最大的作品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陈秀霞拿出一本泛黄的《红星照耀中国》,激动地说:“这是我这一生最喜爱,最疼爱,又最最宝贵的书。”

这本封面上方印着《西行漫记》4个黑体字的著作,1937年在上海头一次被翻译成中文,并暗地出版发行。

斯诺把他在中国西北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通讯,最终形成了这本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有斯诺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促膝长谈,有他在绥远、内蒙古看到的饥荒,有他与陕北边区农民的亲切对话。斯诺用客观朴实的语言展现着旧中国西北部他所能看到的东西,他用一颗怀揣天下的心诉说着中国人民的未来,诉说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陈秀霞回忆道:“当时在上海,我们看完这本《红星照耀中国》,顿时觉得中国有出路了。是斯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斯诺来中国的时间不长,却受到了极深刻的影响。”何理良夫人谈到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对中国影响的时候说道:“他认为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不应该受外国欺负,他看到了严酷的中国社会现实。只有在陕北,他看到了中国真正的希望,他决心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将中国报道给世界。他的报道,打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他的这本书,曾先后翻印5次,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星照亮美好未来

“作为拉开红色中国帷幕、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斯诺是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前面的英雄使者,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特殊情况下或者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言人’。”这是丁晓平《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序言《瞧!这个美国人》中的一段话。

斯诺这个诚实、追求正义与真理的优秀的美国人,因为《红星照耀中国》中如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在美国被人称为“红色鼓动家”。为了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劳苦大众,他受到了委屈,但他被千千万万中国人所铭记,为历史所垂青。

埃德加·斯诺埃德加·斯诺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力群这样评价斯诺:“他热爱中国人民,他把中国最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未来希望之所在报道给了世界。斯诺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但它却是反法西斯的、有正义感的美国人。”

斯诺一生的愿望是希望能看到中美两国人们友好相处。

虽然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斯诺离开了这个世界,正如宋庆龄所言,斯诺“未能活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努力结出果实,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中国人民将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历史。”[3]

家庭情况

斯诺先后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海伦·斯诺,两人于1932年结婚,1949年5月分手,两人之间没有子女,之后海伦一直沿用斯诺的姓氏(海伦·福斯特·斯诺)并住在斯诺购置的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一栋建于1752年的农舍里,而且没有再婚。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她于1972年末和1978年两次再访中国。80年代两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海伦“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证书和证章。1997年1月,海伦去世。

斯诺与海伦离婚后,与美国女演员洛伊斯·惠勒结婚,婚后生有一对儿女克里斯托弗和茜安·斯诺。

人物纪念

《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 1985年《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 1985年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中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埃德加·斯诺的形象,那凝视而深思的目光,紧闭的双唇,既表现出他具有果断、干练而富于洞察力的性格特点,也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4]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著名作品

  • 《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 《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埃德加·斯诺
  • 《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 《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 《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 《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 《复始之旅》,1959年。
  • 《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 《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1]

  • 影视形象2016年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远明饰斯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