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这么自发地给胡同起名儿,北京城这么大,胡同这么多,难免会有不约而同地形成重名,像叫扁担胡同的最多时曾达16条、井儿胡同最多时也有14条、花枝胡同、口袋胡同都达到过11条、罗圈胡同有过8条、箭杆胡同、真武庙、堂子胡同各有7条、至于两、三条相重的起码超过600条。还有的胡同名儿因口耳相传,天长日久,以讹传讹,弄得不知原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像现今德内大街路西的三不老胡同,本是为了纪念明朝航海家、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原叫三保老爷胡同,到了清朝传成了三伯老胡同,后又传成三不老胡同,令人不得其解。再如现今民族宫西边的大、小沙果胡同,本来与水果并没一点关系,最早叫砂锅刘胡同,因这条胡同里住着个卖砂锅的刘某人而得名。后来讹传成砂锅琉璃胡同,让人感觉好像这条胡同是既卖砂锅又卖琉璃制品的所在,再传下来竟变成了大、小沙果了,难道是因卖砂锅赔了本改卖水果了不成。不过这倒正好证明了北京胡同的名称相沿已久,是靠口头流传的。北京胡同的名称,有许多是叫了四、五百年的,像明朝开始叫到今天的绒线胡同等30多条胡同。而历史最长的砖塔胡同从元朝叫到今天有700多年了。这中间从明朝改朝换代到清朝,胡同名称改变了三分之一,像朝阳门内的把台大人胡同改为了巴大人胡同,后又讹称八大人胡同。东单北的吴良大人胡同改成了无量大人胡同,吴良本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这么一改从字义上一看既可说是没有度(肚)量的大人胡同,又可理解成前途无量的大人胡同。由这条胡同再往南的总铺胡同,清朝改为总部胡同,现讹传为总布胡同,令人从字义上不大好理解,什么叫总布呢?要按清朝的总部还好解释,可以想像成是驻在这儿的军队总部什么的,可明朝的原意并不是这样。那时全城分为36坊,每坊又分若干个牌,每个牌下又设若干个铺,铺有铺头,管若干条胡同。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对此有所记载,如当时的思城坊,下设五牌21铺,驴市胡同、石牌胡同、把台大人胡同、拐棒胡同、炒米胡同、井儿胡同、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四条胡同、月牙胡同、牛房胡同等都在这21铺里。而总铺胡同是在明时坊,这个坊设西四牌16铺,东四牌26铺里。阜城门南,明朝有金城坊,坊中有条济州卫胡同,清朝给改成了机织卫胡同了,这么一改也不大好理解了。其原意济州卫是明朝初年的军队编制,当时在军事要塞的地方都设有卫所,因而许多胡同就带有卫字。再如安定门东边明朝的崇教坊里有条武德卫营,也是这么回事,清朝也改为五道营了,今称五道营胡同。明朝西直门南的河漕西坊的水清左卫胡同,清朝改为魏儿胡同今称北魏胡同。明朝宣武门北大时雍坊中的卫营胡同,清朝给改成喂鹰胡同,今称未英胡同。再如宣武门西北明朝的金城坊里还有座屯马察院衙门,衙门左边就出现了屯马察院胡同以及提学察院胡同、巡按察院胡同,到了清朝将这三条胡同改成了屯绢胡同、学院胡同和按院胡同,直叫到现今。在这三条胡同北边,明朝还有条以府第命名的许游击胡同,到了清朝乾隆年前改叫枣林街,宣统年间又称松鹤庵,现叫松鹤胡同。明朝东直门北的北居坊里有条杨二官胡同,清朝改成了羊管胡同,今仍叫东、西羊管胡同。明朝宣武门外正西坊有条安南营,清宣统年间改为了大安澜营。明朝阜成门东北的河漕西坊有条栅栏胡同,清乾隆年间改成了沙腊胡同,清宣统年间又讹传为后纱络胡同,这说明在明朝和清朝时栅栏就是念成沙腊:按音记字难免音同字不同了。也在这个坊里的陈信家胡同,清朝给改成了大陈线胡同,后讹传为大乘巷,直叫到如今。这条胡同南明朝有条北大桥胡同,清乾隆年间讹传为大桥胡同,到了宣统年间则叫成大脚胡同,今改为大觉胡同。明朝安定门内大街西侧的昭回靖恭坊里有条局儿胡同,清乾隆年间音同字不同地记成了桔儿胡同,现叫菊儿胡同,就是如今北京危旧房改造出名的典型胡同。那儿现今首先盖起了青砖、灰瓦、红檐的古朴典雅四合院式的小楼。清朝还把明朝宣武门西宣北坊中的孔家胡同改为了孔雀胡同,直叫到如今。也将崇文门北边明时坊中的斧钺司营,改成福建司营胡同,今称富建胡同。明时坊中的扬州胡同,改为羊肉胡同,今称洋溢胡同。安定门南教忠坊中的花猪胡同被改为花针儿胡同,后改为北花枝胡同,现并入花梗胡同。教忠坊中的水塘胡同,被改为水塔胡同,后讹为水獭胡同,现并入细管胡同。前门外正西坊中的柴胡同,被改为柴儿胡同,后讹传为茶儿胡同,直叫到如今。正西坊中的张善家胡同,被改为掌扇胡同,直叫到如今。现今前门外的珠市口,也是清朝将明朝的猪市口改叫至今的。现今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时本来叫绳匠胡同,清朝乾隆年间讹记成神仙胡同了,后又一度改叫丞相胡同。现西四北三条,明朝是本叫箔子胡同,清朝改成豹子胡同后又讹传为报子胡同。明朝阜城门南的金城坊内有条纵贯全坊的金城坊胡同,到了清朝也给讹传为锦什坊街,一直沿用到今。
北京城历经咸丰十年(1861)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的先后入侵,变化频繁,也使胡同名称有所变化。像咸丰十一年在东堂子胡同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对外事务,并开始办起“洋务”。光绪二十七年将这里改为外交部,因此就有了外交部街的名称。也是在这一年,俄、德、日、英、法、意、奥、荷、比、西等11国,强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中有一款就是制定在北京划分公使馆区,其范围东到崇文门大街,西至兵部街,南到城根,北至东长安街。界内原有居民、衙署一律限期迁出,使馆内一切行政权属使馆委员会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这块地界儿就是由东江米巷变成的东交民巷。同时根据这个条约的“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专章”规定,使馆界外还要有“公共道路”,“公界”之内不准有房屋。“使馆界”北面至东长安街北80米为止的地界也作为“公界”。因当时东长安街并不是像如今这么宽,只是现今东长安街的南部。因而就拆除了东长安街路北的房屋直拆到东单头条胡同。这么一来北京地图上的东单头条胡同就从此消失了。使这一带变成了废墟和瓦砾堆。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侵北京城后,四处放火屠杀抢劫,皇城西北的旃檀寺等各胡同都被大火烧毁,由这儿再往北不远的庄亲王载勋府也被烧毁,当场烧死了1700多人。八国联军烧了我们好多胡同,可我们胡同里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侵略者走在胡同里就会突然遭到械击和石块砖瓦的掷击。清朝末年,也有少数胡同的名称发生了音同字不同的变化,像东四牌楼到东单牌楼大街东侧的七、八条胡同:巴大人胡同变成了八大胡同、哑巴胡同变成了雅宝胡同、赵家胡同变成了赵家搂胡同、杨夷宾胡同变成了羊仪宾胡同、总部胡同变成了总铺胡同、黄兽医胡同变成了黄寿医胡同、骑凤楼变成了栖凤楼、十八半截变成了小头、二、三条胡同等。
清朝末年,这条称为玉河的明河连同东交民巷一起被划为使馆区。后来逐渐淤浅,而改砌成了暗沟。民国时期把这条暗沟展扩为两条街,靠台基厂那边的叫正义路,靠东公安街一边的叫兴国路。广场西边,从西皮市再往西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刑部街,是因清朝的刑部和大理寺都在这条街的西侧而得的名。民国时期则改成了司法部街,自然也是因为当时的司法部和法院都在这条街上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曾把他的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居仁堂,又在南海宝月楼下的皇城上开了一个门,称新华门,于是这段时间新华门前的西长安街,便被改名为府前街,中南海西边的象房桥(今新华社所在的位置),就把这段街道称为了国会街,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就在这里演出过一幕贿选总统的闹剧,他以5000银元一票的代价贿买国会议员590人,使其“当选”为大总统。日本侵华后,曾一度将东西长安街称为东西三座门街。
屯马察院胡同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中国人,周学熙使他们逐渐明白贫弱就要挨打、贫弱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走上了“振兴实业,拯救中华”的道路。从此,以“兴办实业”、“为民兴利”为己任的企业家相继出现。
周学熙,字缉之,又号止庵,安徽东至县人。1866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是洋务运动中重要人物周馥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