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地为明清军工演武之地,故称教场,清时属正黄旗地界。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已有其称,但那时只称为蒌教场、西教场,和教场中街。而从南向北依次东本向的窄巷,也都有具体的名称,如宽街、砖瓦胡同等。1965年将宽街改为小二条,砖瓦胡同改为小三条,并将其余胡同依顺序统称为西教场小四条、小五条、小六条、小七条。其实这样更名,简便是简便了,但已无特色和个性,并有名不符实之感。因为旧时称“小”是相对于“大”来说,且不说“宽街”自有其名,就是将之改成西教场的分支胡同,它也是“宽”的,何称为“小二条”呢?最次也该为西教场“大二条”呀,使“小”、“大”原意反而不彰了。这种统一安排的方法就像现在的流水线生产,拒绝一切非格式化的个性产品。看来胡同的消失,有的是先从名字上给消解去除了的,再从实体上拆除了,有的是先将实体拆除了,再使名字散失的。
教场顾名思义为军工演武之地。北京叫教场的地名很多,比如新街口就有东教场和西教场,还属有几条小街巷。北海快雪堂,阐福寺、万佛楼与大西天北面红墙的外面早年曾是清乾隆朝的西苑教场,故留下了教场这个胡同的名称。教场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地区的厂桥附近,与旃檀寺相邻。由教场胡同的东、西两边出北口是地安门西大街,即现在的平安大街。往西不远是爱民街,再向西便是西什库大街与德内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往东不远是北海后门和什刹前海。
教场胡同附近还有许多胡同都改过名。潜学胡同,清末称前卓胡同后改,朋奖胡同之间民国称棚奖刘胡同后改,两胡同之间原有羊肉胡同,后洋溢滋胡同,后撤销。时刻亮胡同原称屎壳郎胡同,后因为不雅改为时刻亮。阳泉胡同原称羊圈胡同,红园胡同原称菜园胡同,后和骆驼胡同一并改称红园胡同,寿屏胡同原称烧饼胡同,有果胡同先称油炸果胡同,东光胡同先称轿子胡同,英房胡同先叫营房胡同,后章胡同先为“张”而非“章”。看来名称越来越雅,但越来越不知所指了。
这条胡同里虽然也有几处有钱有势人家的宅院,比如位于靠西头绳子胡同路北的同仁堂乐家亲属宅邸,居住在胡同中央的老红军彭加伦老前辈(1906——1970,江西奉新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教育部工农教育局局长等职。其子为电影导演彭宁,其女儿彭燕燕为乔冠华之子乔宗淮之妻),以及其它不知名的独门独院住户外,总的来说,还是普通人家居多。住所多是清代和民国初期遗留下来的老式平房。很多房屋墙壁和院墙都是用碎砖头加泥土垒砌成的。非常不结实,下雨时屋里漏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1955年教场胡同西段南面大片居民区被国家征用,建造了大屋顶式建筑的军委参、政两部及国防科委办公大楼。1970年胡同西段北面又被整体动迁,修建了临街的部队大板楼宿舍。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结合平安大街改造工程的实施,这条胡同的北半部分业已被拆除,并为此外迁了居民。现而今该胡同已经没有了居民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