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敦和

沈敦和

中文名 沈敦和
职业 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
外文名 沈仲礼
出生日期 1866年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沈敦和(1865-1920)字仲礼,又字默龛。浙江四明人。早年曾肄业英国剑桥大学法政科。历任南洋大臣翻译官、金陵同文馆教习、鱼雷学堂提调、江南水师学堂提调。1894年甲午战争时任南京、镇江、江阴和吴淞四炮台提调。次年改任江南自强军营务总办。1901年后任全国路矿局提调,兼开平煤矿、建平金矿总办。后定居上海,从事实业和慈善业多年,任沪宁铁路总办、中国通商银行总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援东北战地难民,以他为首的上海慈善家,筹集钱款,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任总董等职。著有《俄罗斯国志略》《英吉利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德意志国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光绪年间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国学报》上发表了《统一方言说略》。

沈氏以恤兵博爱、救死扶伤、拯难济危为己任。日俄战争期间,领导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组建医疗队,派往辽沈一带救护伤兵难胞,被救出险者数十万人;继又散放急赈,活者甚众。宣统二年,公共租界发生鼠疫,工部局在源昌路、阿拉巴斯脱路(今曲阜路)、北山西路等地挨户检查鼠疫,其后又公布检疫章程,引起居民强烈抗议,酿成“检疫风潮”。沈氏亲自去疫地调查,筹款抚恤,联合各帮各业与工部局交涉修改检疫章程,并由中国商董在闸北创办中国公立医院,收治染疫华人,保障民命,维护防疫主权。

上海光复前后,讨袁军与北洋军在沪南、吴淞、江湾等地激战,沈氏亲自组织救治。民国4年夏天,台风肆虐,浦江上覆舟甚众,沪南、闸北棚户区大批茅屋被毁,沈氏捐巨金以为首倡,又集合医疗队治疗伤者,办理善后。还创办沪南、北市防疫医院。在武昌起义、宁沪、京津、直皖、直奉诸战役以及南北各省旱涝、风火、疫疠等灾变中,沈氏都竭智尽力,进行救护,民众深受其益。

人物履历

186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政法。

1901年:后任全国路矿局提调,兼开平煤矿、建平金矿总办。后定居上海,从事实业和慈善业多年,任沪宁铁路总办、中国通商银行总董。

1903年:开始转入商界。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援东北战地难民,以他为首的上海慈善家,筹集钱款,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1906年:创办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1906年:投资四明银行。

1907年:在上海,沈敦和呈给清廷的奏折在沉寂三年后终于批了下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成立,这成为华山医院历史的开始。

1911年: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1912年:后参与创办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同利制铁公司、中国荣线纱厂等企业。是二十世纪初上海工商界有影响的人物。曾连任多届上海商务总会、上海总商会董事长。辛亥革命期间在上海参与发起成立共和建设会,以“赞助共和、扶助民军”为宗旨。长期任四明公所董事。

1913年:又连任会长。热心慈善事业,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上海时疫医院等著名机构。长期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业。

个人贡献

沈氏服务精神和卓越贡献,深为沪上中外人士所敬重,民国建立后,政府特授予三等文虎章。

沈敦和,男,汉族,又名沈仲礼,浙江省鄞县人。早年曾赴美国留学,研究国际公法。曾任张家口洋务局督办,1901年任山西省洋务局督办,专门办理教案,负责同英人李提摩太商谈。 1902年5月,任山西大学堂督办。1906年调任上海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吴淞自强军任营机处总办、天足会董事,淞沪铁路总办,商务总会议董,巴拿马出品协会事务所名誉经理等职务。

1907年在上海,沈敦和呈给清廷的奏折在沉寂三年后终于批了下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成立,这成为华山医院历史的开始。沈氏花费白银5万多两,购置了十多亩土地,动工建造医院和医学堂,这就是华山医院的现址。3年后,这所医院落成时,成为上海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医院。尽管当时只有50余张病床,但仍被誉为“沪上之冠”。

沈敦和是实业和慈善业家,雅好文艺,尤擅书法,且视为他自娱自乐之手段。“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当然他无需卖字,只是偷闲消遣罢了。沈书传统深厚,晋唐韵味十足,架构内敛外张,点画飘逸潇洒,气息恬静幽雅,书卷气充斥,似不食人间烟火。此幅书法应是他一时兴到,一挥而就之作,本不打算送人,故而未曾落款,以后遇人强索,这才盖了方印。

人物著作

沈敦和长期从事洋务局工作和国际公法的研究,《俄罗斯国志略》《英吉利国志略》《法兰西国志略》《德意志国志略》,均被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光绪年间有排印本。1906年在《寰球中国学报》上发表了《统一方言说略》。

沈敦和在担任山西大学堂督办期间,与英人李提摩太商谈,筹建西学专斋,以后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合并为山西大学堂,并在上海设立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曾翻译和出版了有关高等院校、中等和师范学校的教材和名著数十种。1903年春,购侯家巷民地200亩建校,1904年9月,校舍落成,中西两斋同时移入。

沈敦和的行书中堂,内容为书写明末清初的诗人书画家吴伟业两首诗:“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钓台。桑落酒香卢橘美,扁舟斜向草堂开。”“千章乔木俯清川,高阁登临雨后天。明月笙歌红烛院,春山书画绿杨船。”落款是“吴祭酒诗”,因吴氏入清仕至祭酒,人称“吴祭酒”。作品未署沈氏自己的名、号及年月,只盖了方多字朱文印,曰:“四明沈敦和字仲礼又字默龛长乐无极”。 

与华山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院务会议做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确认沈敦和先生为医院创始人。

对于这所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医院来说,现在重新追溯出生一刻,并不早,但也并不迟,这就像华山医院那栋二层红十字会老楼一样,即便华山医院发展再快,却仍旧以符号般的姿态驻守在那里。

沈敦和先生早年留学剑桥,专攻法政,回国后历任要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救援东北战地难民,以他为首的上海慈善家,筹集钱款,发起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1907年在上海,沈敦和呈给京城的奏折在沉寂三年后批了下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成立,这成为华山医院历史的开始。

沈敦和花费白银536400两,购置了14亩多土地,动工建造医院和医学堂,这就是华山医院的现址。1910年,这所医院落成时,它成为上海的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医院。尽管只有50张病床,但仍旧被誉为“沪上之冠”。当时作为“红会”医院,“诊病给药只收号金”,甚至“贫者则免”。

回顾华山医院的出生和沈先生的业绩,是想说明,世界上每一段历史都会与一个人有关,一些普世的道理也总是会承载在一个个身影之上。比如“人道”,具体到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来说,也就是医道,总会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作“仁术”,华佗、扁鹊被看作中国“悬壶济世”的代表。而在西方,医术被赞为“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就在近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沈敦和接到由汉阳某国兵轮上发来的求救电报,派出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奔赴战场,“救人宗旨不分革军(革命军)、官军”。

直至现在,华山医院100年间救治过近4000万病人,这个惊人的数字正是用100年的“人道”写成的。如果从技术角度,华山医院已经是一家值得许多人自豪的医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追究一下这家医院的“人文内核”。仅从占地面积来看,现在的华山医院肯定不能算大医院,甚至我们一直与100年前的原址同一圆心,固守着那栋“红会老楼”的精神。大概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就有了医生。医学在康德为理性领域中的知识找到了一条“可靠的道路”后,才从“经验”上升到了“科学”。而在非技术层面,医学的另一条“可靠的道路”,一定就是人道主义,5000多年的世界医学史上,自始至终唯一贯穿着的,也正是它。

  其实,如果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史和近代中国医学史来看,沈敦和与华山医院都有标志性意义。

  西方的“人道”和中国的“仁爱”,以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世界上极少数能够维持永恒的事物。之前的100年沉沉浮浮,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从屈辱和磨难走向独立和强大,华山医院像沧海中的一粟,足够晶莹,从她身上,让人看得见变与不变的东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