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小黄卷叶蛾
学名: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
目:鳞翅
科:卷蛾
分布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面全国各地。黄河、长江流域,常年密度较大。寄主为茶、油茶、柑桔、梨、李、苹果、桃、桑、棉等多种植物。[1]
幼虫卷结嫩叶,潜伏其中取食,造成鲜叶减少,芽梢生长受抑,受害嫩梢制成茶叶后碎片多,品质下降。严重的茶蓬一片红褐色焦枯状。[1]
安徽、江苏、浙江年生4~5代,江西5代,湖南5~6代,广东6~7代,以3~5龄幼虫越冬,部分地区以蛹越冬。[1]
(1)成虫:长6~8mm,体黄褐色,静止时呈钟罩形,前翅基斑褐色,中带上半部狭,下半都向外侧突然增宽,似斜"h"形。
(2)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
(3)幼虫:老熟时体长13~18mm,黄绿色至翠绿色,臀栉6~8根。
(4)蛹:长9~11mm,黄褐色,腹部2~7节背面各有两行小刺,后行小而密。[1]
安徽南部茶区,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7~10℃时开始为害,4月上、中旬化蛹。1~5代幼虫为害期:1代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2代为6月中、下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5代10月上旬后至翌年4月前。除一代发生较整齐外,以后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叠。二代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中,夜间出来活动,傍晚或清晨交尾,清晨把卵产在老叶背面,一、二代多产在中下部叶片上,三代多产在中上部,每雌产卵2~4块,每块60~80粒。初孵幼虫爬至茶树芽顶、枝梢上为害,大部分匿居在芽尖缝处,有的在嫩叶端吐丝卷叶,咀食叶肉。芽下第一叶上虫口数量大,3龄后幼虫常把附近数叶卷结成苞,虫体藏在苞中取食,形成透明枯斑,后食量增加,常转移芽梢继续结新苞为害,每个幼虫可为害1~2个芽梢或3~7片叶子。虫体长大后从上部向下部老叶转移,幼虫老熟后在苞里化蛹。幼虫活泼,3龄后受惊迅速倒退或离苞吐丝下垂转移或落地。旬均温18~26℃,相对湿度高于80%利其发生。天敌有赤眼蜂、卷蛾小茧蜂、茶毛虫绒茧蜂、棉褐带卷蛾黄蜂等。[1]
(1)加强茶园管理,科学修剪,及时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茶小卷叶蛾的发生。
(2)春季采茶时,注意捏死初孵幼虫和苞内大幼虫。
(3)成虫发生期设置诱虫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4)在l、2龄幼虫盛发期,每丛有虫3.6头时,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75%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泊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精300~400倍液。
(5)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有效。
(6)在卵期每公顷释放赤眼蜂120~180万头,寄生率可达70%~80%。此外还可用性外激素诱杀,也可喷洒茶小卷叶蛾颗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作法:颗粒体病毒(Aocv)田间用量每km220mg,相当于25头病虫尸体的含量,对水125kg,于第1代或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洒,当代幼虫发病率95%,能持续8~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