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地震速报

紧急地震速报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日本的地震速报和中国的地震预报不是同一个概念。

  日本在全国设有800多个地震观测点。这样,可以迅速的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紧急地震速报紧急地震速报  地震震动时分别发生震动小的P波和震动大的S波。P波要比S波先期到达。日本的地震预报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时间差。

  所以,日本的地震速报并不是地震发生前的预报。

  由于时间差和传播的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距离震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往往是S波已将到达后才发出警报的。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强度如阪神地震。岩手、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共有9人死亡,260多人受伤,有多条道路出现塌陷,此外还有桥梁坍塌和民房倒塌的现象,日本气象厅起初公布的震级为7.0级,后来改为7.2级。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10公里。

  当地还发生了震度为5弱等多次余震。上午8点50分,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设立了官邸对策室,并派以防灾担当相泉信也为中心的政府调查团前往受灾地。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做出指示,要求迅速调查受灾情况,并全力抢救受伤人员。日本气象厅在此次地震中,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报。

相关制度

紧急地震速报紧急地震速报  日本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紧急地震速报制度。紧急地震速报指的是用地震仪器监测地震的初期微动,预报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预报是通过电视等渠道进行的。

  日本在去年10月启用的全球首个地震预报系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作用,再加之日本建筑物防震措施比较完善,因此减少了房屋倒塌。

  日本从1996年开始,政府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到最高,要求商业楼宇能抗8级地震,使用期限要超过100年。

  日本建设规划城市时,十分重视防灾避难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在日本城市有许多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公园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牌子。

  日本在部分海域 2,000米深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此外,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储存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目前,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

工作原理

  该系统的特征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紧急地震速报紧急地震速报  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与迄今为止的地震预报的区别就是它的迅速性。气象厅通过震源附近的观测点检测到地震后,在数秒到一分钟之内可以发布多次(5至10次)地震信息。其中,第一次预报速度优先,之后提供的信息则是利用多个观测点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逐步提高精确性。在观测精度渐渐稳定下来后发表最后一个预报并结束此次地震紧急地震速报。

  它的工作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P波与S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地震时,会产生两种波,即P波与S波。其中,P波的破坏力小但传播速度快,它的速度在每秒6-7公里,而S波破坏力大但传播速度慢,速度在每秒3-3.5公里。地震发生时,两种震波从震源传播到地震地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地震地离震源越远,时间差就越大。我们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使得地震地点能够在破坏力大的S波来临之前作出反应。[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