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地日记

利比亚战地日记

品牌 凤凰联动
页数 296页
出版时间 2011-9-1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定价 36.00元
目录导航

出版信息

作  者:闾丘露薇 著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1

版  次:1

印刷时间:2011-8-1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11215116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 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 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作为在美国 反恐战争打响之后,第一个进入阿富汗采访的华人记者,2003年 伊拉克战争,第一个进入 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在书中也进行了纵深的比较,希望透过这些观察和记录,尝试让读者看到,国际关系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也因为这样,面对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所发生的变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 香港浸会大学 大众传播硕士, 美国哈佛大学 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 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 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 《行走中的玫瑰》、 《不分东西》。

目录

Day 1. 出埃及记
Day 2.初到 班加西
Day 3.“ 卷毛大叔” 卡扎菲
Day 4.遥望 的黎波里的
Day 5.两个利比亚司机
Day 6.意大利的殖民史
Day 7.办报纸的年轻人
Day 8.点燃利比亚风暴的人
Day 9.班加西的中国项目
Day 10.卡扎菲和他的 绿宝书
Day 11.战争中的媒体
Day 12.拉登死讯
Day 13.利比亚版的 萨哈夫
Day 14.卡扎菲口中的 基地组织大本营
Day 15.从古希腊到阿拉伯
Day 16.耐心等待的 利比亚人
Day 17.利比亚的部落社会
Day 18.卡扎菲的 雇佣兵
Day 19.利比亚的 贫富差距
Day 20.利比亚和埃及的 恩恩怨怨
Day 21.来访的波兰外长
Day 22.民众眼中的卡扎菲
Day 23.利比亚民众眼中的好人—— 穆巴拉克
Day 24.亲历枪击事件
Day 25. 巴勒斯坦的受难日
Day 26.阿拉伯媒体的力量
Day 27.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种人
Day 28.东边和西边的相互想象
Day 29.利比亚的 学术自由
Day 30.不受欢迎的美国
Day 31. 真假难辨的时刻
Day 32.欧盟的到访
Day 33.美国人的到访
Day 34.战乱中的 受害者
Day 35.告别班加西
Day 36.埃及的 解放广场

书摘

                            Day3 “卷毛大叔”卡扎菲              
       新闻中心在高等法院旁边的大楼内,得经过所谓的安检。之所以用“所谓”这个词,是因为我们这些外国人,可以不经过安检出出入入。               
       新闻中心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她们负责为记者们发 记者证。离开的同事提醒我们,为了避免麻烦,记者证上不要写中国,因为中国人在当地不太受欢迎,原因是 联合国安理会1973法案,中国和俄罗斯投了 弃权票。               
       第一批来的同事自称是韩国人,因为他们拿着法国护照,也就没有人质疑过他们到底从哪里来。第二批同事拿着 香港特区护照,特别要求在记者证上写 上香港,只是,当我们把护照交给工作人员,然后拿回记者证的时候一看,上面已经写上了“ china”。犹豫了一下是否要让对方改正,但是仔细再想,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份,就算写上香港,其实也颇有些 自欺欺人。之后的经验证明,当我们告诉别人来自香港的时候,要么别人不知道香港到底在哪里,要么对方会提醒你,香港难道和中国有区别?
       到底有没有区别?2003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还有央视的同行一起,离开 巴格达,前往 叙利亚。我们在公路上遇到了一队来自澳大利亚的士兵,那个时候 萨达姆还没有倒台。对方检查我们的证件,看到我们来自香港,马上拿出一付自家人的神态,而看到央视同行的 中国护照,马上变得严肃很多, 公事公办的样子。               
       在高等法院旁边的大楼,有一幅 标语特别醒目,用中文写着“穆阿迈尔卡扎菲是说谎者”。这样的标语,在埃及的解放广场上面也出现过。这不奇怪,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如果需要联合国授权,中国手中的一票,自然非常的关键。在班加西的利比亚人看来,中国在1973决议案中的弃权票,就是拒绝支持利比亚的革命运动。如果对中国政府有一定的了解,就不会这样看,因为中国不投反对票,已经是相当明显的表态。在 过渡政府眼中,虽然希望中国能够做得更多一些,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他们更重视的是俄罗斯。在他们看来,俄罗斯俨然成为卡扎菲在联合国的代言人,阻挠着联合国授权北约进一步行动。他们给 俄罗斯外交部写了一封信,只不过 石沉大海。
       虽然听到太多的提醒,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但是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一些人用中文“你好”和我们打招呼。也因为这样,觉得同事的担心可能有些夸张,因为即便是被对方质疑,只要解释清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区别,对方自然也会理解。

编辑推荐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利比亚战地日记》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
利比亚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一个貌似乌合之众的草根“山寨军”,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政府军?
时隔八年,战地玫瑰再度绽放!抛开观点,放下偏见,不设立场,让我们跟随闾丘露薇的脚步走进利比亚,直击最纯粹的新闻真相!
战地玫瑰,再度绽放——从中东到北非,从伊拉克到利比亚,从萨达姆到卡扎菲,从班加西到的黎波里……又一次探寻新闻真相的旅程,让我们深入战地,见证变革的力量!

后记

落笔写后记的时候,算一下,利比亚的战火已经燃烧了六个月了。
时间真快,而人们对于利比亚的关注程度,在被其他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所转移之后,这些天又开始重新燃起,因为反对派攻入了的黎波里。
搜索今天最新的消息,卡扎菲不知所踪,三十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目前被困在Rixos酒店,用记者们自己的话来说,可以把自己形容成人质,因为门口还有卡扎菲的军人以及支持卡扎菲的志愿者把守,他们离不开酒店。
而根据这些记者的报道,从三天前开始,先是卡扎菲的家人,然后是高官和他们的家属们,最后是陪伴和看守记者的翻译们,都从酒店里面消失了。
这两天接到不少媒体的电话,问我如何看待这个急转直下的局势。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突然,因为这一天,总是会到来,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五个月前,当我在班加西的时候,一名反对派的官员就对我说过,他估计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够打到的黎波里,现在回头来看,他预测的相当准确。
其实的黎波里外国记者们的处境,和03年的巴格达极为相似,城市被包围了,大家都成为事实上的人肉盾牌。而不同的地方在于,03年的巴格达,萨达姆从来都没有派士兵把守酒店,记者们一直是可以在城市里面自由走动的,只不过不能够自由采访而已。也因为这样,当巴格达被美军保卫的时候,驻守在酒店内的外国记者,可以到市中心,到机场,去查看真实的战况。而这次,酒店变成了相对最为安全的地方。
就在一个月前,收到一个曾经在的黎波里中资石油公司工作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我们公司在的黎波里的经理部被军队占了。我们的车都被征用去打仗了,就连SABAHA那边的两个沙漠项目的上百辆车都被征用了。营房车也拉走打仗去了。”
而就在五月份,他给我的信里面还说,沙漠项目还有当地雇员看管,一切还算正常。
这从侧面证明了反对派之前的指控,卡扎菲的军队开始使用民用设施以及民用车辆。而说到中国,不管是反对派还是利比亚政府的代表,都先后访问了北京。而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也已经在不久前,直飞班加西。
为了胜利,不管是利比亚政府还是反对派,除了战场上的较量,同样也一直在进行舆论战,只不过一方完全开放,一方在用组织管理的方式。不管怎样,记者们都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确保看到和听到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
和一个从的黎波里归来的同行聊天,回想起一场场被组织的现场拍摄,她笑着摇头:“实在是水平太低,居然那些血滴成了一个个规则的圆形,谁都知道那是布置出来的现场。”
我说:“其实会不会是人家故意留下的破绽?也许是消极抗命。”
离开班加西,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太多的问号。
到底是不是有雇佣军?虽然其他媒体有拍摄到,我也见过当地人手机里面的录像,但是因为无法采访到个案,我只能够放弃这样的报道。到底是不是有大批女性被强奸?因为我采访过的女医生之后又说,她已经失去了和所有受害者的联系。
很多时候,夸大苦难,也是一种争取关注和同情的方法,因为这个世界,对于苦难见得太多,同情心的标准,越来越高。
只是,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真相。但是不管怎样,不会改变反对派反抗暴力的合法性。
还有,见到那个重庆女孩了。当和平来临,女孩终于可以靠自己来握住幸福了吧。
2011年8月22日于香港

媒体推荐

让我好奇的是,在示威者当中,还有很多中产、专业人士、学者,甚至富有的商人。为何这些人也站了出来?一个二十八岁的商人,生于望族,豪宅、名车,似乎什么都不缺。他说,作为有钱人,更期待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政府,可以推动国家向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倒退。他问我,为何别的国家可以,利比亚却不行?“我早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大家都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卡扎菲也知道,只不过,谁也不知道,这样一天到底是哪一天。而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
——闾丘露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