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开本 32
页数 411页
书名 乡村记忆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定价 38.0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书号:ISBN:7543458276

定价:16

图书介绍

《乡村记忆》是作者最新创作的一组散文作品,曾在2003年的《人民文学》杂志公开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编辑推荐

《乡村记忆》是部散文集,分为“亲情友情”、“自然与人”、“人生感悟”、“从警岁月”四个部分。作者用散文这种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他的警察情节、工作和生活。感情真挚,文笔质朴,内容清新,是警营里一部有价值的散文作品。

后记

散文是我喜欢的一种文体写作方式。
这些散文是我从警二十九年来积累的一种精神财富,凝聚了自己业余时间的很多心血。文集里的大多数文章都没有矫饰过,里面有的文章直白到没有文学修辞,没有起承转合,甚至凤头豹尾、卒章显志,但却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历史。因为我只想让读者看后能有阅读的愉悦,欣赏的快感。现实生活中,警察的工作、生活,给旁人的感觉是刻板、严肃。然而,不看警察用真情实感写作的文章,永远只能是一点儿浅表的认识。倘若让读者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权当起到一个指路标的作用,让读者由此前进,有机会进入警察文学幽深林子的腹地。
这本散文集里,直接写工作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写生活事、思乡事、情感事、小事及琐事。我只想通过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一丛丛小草、一朵朵小花的灵动而展示警察生活的平凡和美丽。
“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文豪欧阳修曾经如此夫子自道。润身者,滋养身心也。多年来的散文写作,让我真切地感到,散文能够激发心灵的搏动,情感的激涌,或是对生活对生命的审视和反刍。写作散文,使一个有丧夫之痛的妻子能够超越生死,直追生命和爱情的真谛,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新绽出大爱之花。如不写作散文,那被日常琐事磨砺的心灵便会一朝枯竭,干涩凋萎。写作散文,回眸反观,会发现人生有许多美景和美事等待发掘。如不写作散文,不翻检心灵储存、分析得失、思辨至理,便会如盲人骑瞎马般前行。我认为文章不仅可以润身,修身养心,滋润精神世界,还一定能突破欧阳修所言的“止于”,也可“及物”。一个内心世界丰富、敏于及向往真善美的人,他的人生故事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儿。
二十九年的警察人生实践,让我感觉生活中的所有警察同行都是纯粹的、钢性的、直线条的,而我只想通过一篇篇美丽的花瓣般的散文,尽量表现出警察生活的激昂、含蓄、绚烂、沉静,让读者通过阅读,从中领略到当代散文的生活意境和思想之美。
这些散文的结集出版,并不能说明我的文学功底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因为我的许多观点、语言、文字都来自警察群体,甚至借鉴于他们的感情集合、生活描写。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我十分感谢那些鼓励和帮助过我的编辑、作家、长辈、老师、朋友,以及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读者。对于你们的鼎力帮助,我表示崇高的、深切的谢意!
我将牢记你们的教诲和激励,为大家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散文的殿堂里步步登高。

目录

第一辑亲情友情
奶奶带给我的七夕记忆
属于母亲的菜园
冬日里我回了一趟老家
乡村记忆
儿时纯真的珍藏
追梦的年纪
中秋情结
爱的感觉
生命流浪的历程
让我感伤的情人节
老年公寓里的顺义摄影家
怀揣感恩之心生活
红袖与书生共剪西窗
摆弄着粽叶的日子
36年前的龙年春节老鼠咬破了我的新衣裤
第二辑自然与人
早春时节到北京郊区采野菜去
拥抱秋天
樱花
一株莲的自述
一棵古槐引发的一种精神
乡村田园的记忆心扉
喜鹊·山鸡
顺义城一路繁花
水塘荷花
水的感悟
山里辛庄的梨花凹
秋天的怀恋之感
秋日里的思绪
年轻人的同心果
美在夏夜
龙年夏日走丹霞
留给黄色泥土的真情
聆听司马台长城战鼓魂
老家院落里的杨树林
咀嚼“知了”二字
江西井冈山红色旅游有感
记忆2012龙年雨季
槐花飘香的五月
怀恋潮白河
怀揣阳光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华北赋
胡杨的韧劲
荷花摇曳的季节
故乡的袅袅炊烟
感慨“谷雨日”
冬天的雪
冬日感觉
大同黄昏感受
大红枣儿枝头挂
村里大街上炒米飘香的记忆
窗棂里的晚秋阳光
初冬印象
潮白河水里深处
北京郊区老家的香椿
北京国际鲜花港的春天
4月里的思念
“知了”情趣
“饺子酒”之外的美食
话说柿子
第三辑人生感悟
做人如白开水
专卖炒货的耄耋老人
主动低头会有很多收获
中秋夜的读书感悟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与自己的长公子一起游览圆明园
拥抱你—2012年
影片《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影片《南京!南京!》让我的心灵震颤
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寻觅幸福
幸福在你的手上
幸福是一种亲身感受
幸福的涵义
心怀“感恩的心”
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的良知
写作精品文章感动受众群体
笑对人生好好疼自己
我与诗词的40年情缘
“妥协”的艺术
体验生命价值
体会折腾丰富人生
书中独有淡雅香
盛夏七月让我们剔除浮躁
生活在欲望之城的悲哀
审视人性
人要学会拒绝
人生漫步
人生路上的挚友
人生就是奋斗
人生刚柔之间的两种气质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当生生不息
清明时节祭爱国“先烈”
年轻人渴望得到尊重
面对现实必须坚强
漫漫九十载承载中华梦
旅行的心扉
龙年岁首追忆往昔的思绪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廉洁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电影融入了我的生活
宽容更显人格魅力
快乐检验幸福指数
距离的考验是一首情诗
咀嚼萧笛演奏家陈悦《追风的女儿》
靓丽武威钟鼓楼
华夏儿女飞天梦
搁置与思索
感言“食盐恐慌”
感怀《瓦尔登湖》里的三张椅子
奋斗者的岁月
冬至之夜的思绪
诚实做人
沉思是一种真实的享受
徜徉红色摇篮西柏坡
常怀“包容”之心与人善言
不断拔高自己
包容是北京人的一种美德
包容表现为退一步的大气
爱与不爱的人生反思
《唐山大地震》的震撼
《美国往事》影片给我的感触
《富春山居图》何时结束隔海分离
《第一书记》带给人们的思考
“雅量”雕琢人的心境
“稿费税”和写稿乐趣
回忆2011依然感觉岁月沧桑
公交车的爱国情分
第四辑从警岁月
在京郊热土上耕耘青春
用忠诚承载和平与希望
用心灵的镜子常照照自己
用“心”做起
一挑水给我带来的力量
一名平凡警察的感悟
祝福祖国母亲迎来60岁生日
写给为公安事业牺牲的民警周月悬
写给七月的歌
小议“成功”
闲聊“倾听”
厦门城市掠影
夏夜巡逻的记忆
微笑着便会快乐自信
兔年的最后职守之夜
首都特警的幸福
首都警察厚德为先
首都公安之家
首都公安赋
三月春夜的平安守望
人要善待批评
让人感动的“好好活”场景
请美女好好想想是否愿意嫁给警察
女警在岗位上绽放美丽
留一份厚德的心扉给自己
老百姓的欢笑因警察而精彩
警嫂的爱情体现
警察责任
警察生活
警察身边的春节
警察独有的快乐
警察点评
警察的幸福
警察的平凡
脚踏实地与把握机会
坚守在绿色国际港的警花
回家的感觉
胡杨一样的品格
黑白胶片诠释《南京!南京!》
贵在平凡
感受《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
甘愿做一片绿叶
风雨情深的记忆
保持坚定的毅力
把握自己是一种历练
阿民的“想受”
10枚1角硬币的背后
“上善如水”给从事警察职业的启示

作者简介

赵德印,男,现年48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4年7月从警至今。现为北京市公安局顺义分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公安文联常务理事,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顺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诗歌集《北方情歌》、《面对大漠》、散文诗集《人生感悟》、寓言集《猫和老鼠》等作品。

序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很多前辈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我也曾说,文学就是我的经历。那么,有了熟悉的生活,是否就意味着能写出好作品呢?那也不一定。这里还有个对生活的提炼和艺术的表达问题。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收到很多业余作者发来的稿件,一般的作者一次只发来一两篇,而有的作者竟然一次给我发过来五六篇,甚至是二三十篇,那意思是我把自己的作品都给你,能不能发,你瞧着办吧。凭心而论,我对这样的作者是很反感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对我的不尊重,而更多的是觉得他对自己也不负责任。好在我还有着一个职业编辑的责任心,往往还是从中选一两篇看看的。多年下来,我发现很多业余作者有着许多共同的问题亟须解决:第一,题材的雷同。典型的是乡村题材和军营题材。如写乡村,都写童年的记忆:记忆中的老屋、老树、老街坊,以及村东头的碾子、村西头的老井;也有的是写从城里回故乡的感受,大都前一半写的是怎样进村,后一半写看到老宅,见到多年的乡亲、同学,其程式是鲁迅的《故乡》。军营题材也如此,许多部队作者笔下写的永远是故乡的月亮多么皎洁,小桥、池塘多么有田园风光。第二,表现手法的雷同。换句话说,有的连表现手法都称不上,简直就是生活的流水账,想到哪儿记到哪儿。突出的是标题的陈旧与老套。如:《记忆的小河》《我家的小院》《中秋月儿圆》,等等。第三,语言的直白与枯燥。大多数业余作者的语言,几乎是一致的,缺少地域性,更缺少地域性中的个性表达。尤其是对同一题材的描写,好像是一个人写的。
我在谈赵德印散文之前,所以要说上面的话,自然与赵德印的作品有关。最近几年,我交往的作者朋友中,有不少公安民警。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警察也有七情六欲、温暖情怀啊!如果说警察写的是侦破案例,或者说写的是侦探小说,肯定会赢得读者的喜欢。可是,假如他们不写这些,只写作为普通人的公共情怀的诗歌、散文,那还会有读者吗?当然会有,只不过没那么多罢了。也有特殊的,我的朋友鲍尔吉·原野就是一名警察,他的散文在国内独树一帜,其影响力甚至在某些知名的小说家之上。
赵德印写作时间不短了,大约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那时期,北京郊区活跃着一大批文学写作者。二三十年后,有的人写出了名堂,搞起了专业。有的人改弦更张,做起了生意,进入了仕途。有更多的人尽管成就不大,但仍然像老黄牛一样,在文学这条拥挤的小路上奋力前行。赵德印这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乡村记忆》,无疑是他这么多年散文创作的一个集大成之作。我看过之后,如果从专业的角度说,这些散文也许还算不得精品,有些明显带有初学乍练的痕迹。我以为这没什么不好,谁没有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本呢?我这样说,并没有看低赵德印的意思。相反,从这本原始的散文写作中,我却看到了作者几多闪光的东西。有的对于已经成名的散文家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第一,身为一名警察,且在县城公安分局担任一定领导职务,作者始终保持着人民性,对生活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关注:第二,作者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作品几乎都是从生活的细微处去发现、去写作;第三,作品的文字短小,属于千字文,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这让我想起2008年我在西安出席第三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颁奖大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散文名家,喜欢写大散文?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三五万字,那样的作品我们的中学生读着费劲。我建议,为了孩子们,请你发动一下全国的作家,要学会给孩子们写千字文!中学语文老师的话,对于当时主持会议的我,简直是五雷轰顶,太刺激啦!是啊,在提倡生活短平快的今天,我们的写作者什么时候关心过孩子们呢?
我以为,对于一般的阅读者,赵德印的散文或许是可以被认可的。但如果从散文的更高的艺术标准看,这些散文,包括一些准散文的作品,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好的散文,不仅要让读者从中知道什么,更要从中感受到什么。如果只读出知道的东西而没有强烈的感受,就很难取得艺术的感染与共鸣。我相信,我的这些见解,赵德印会从内心接受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示的,作者在写作时,不要想急于宣传什么,要想你对生活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和感受。你的经历一定要是别人没经历过的,或者是别人经历过但还没有独特感受的。那种大众的公共的经验感受是不宜在文字中出现的。你所写的必须是你对生活诗意的表达。用公安术语说,你做的永远是个案,而不是公案。而要做到这一点,肯定要完成自身的身份角色转变。即你不是单位的宣传员,你是一个既存在于社会又游离于社会的独特的观察家,你的眼光、你的文字只代表书桌前的你,与单位讲话的你无关。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德印兄经过努力,一定会逐渐找到散文写作的规律的。我期待他下一部散文集的早日问世。

文摘

书摘
没见过世面的庄稼人不会吹牛,而庄稼人一旦得见世面,吹牛的本事便
与之俱来。吹牛成了小码头村里人特殊的精神消费。因为这种消费是自给自
足的,所以生产的目的和消费的方式便多种多样,独具个性,千奇百怪。有
的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却是为了博得众人一乐;有的是一种
复杂情绪的释放,有的是一种非分之想的放纵;有的是为了有目的宣传和炫
耀,有的是为了骗人或唬人;有的是为了实现心灵的自我补偿,现实中得不
到的东西,以虚拟的形式得到;有的是为了实现精神的自我刺激,打消自卑
心理鼓起生活的勇气……
当吹牛处于原始状态自然生成、自由生长时,是村里人精神生活水乳交
融的组成部分,虚也罢,假也罢,俗也罢,劣也罢,但大概是于己无害,于
人无碍。不管怎么吹,这种行为总有几分可爱或别样的妩媚。但是,当那些
有心人要运用吹牛达到超出精神消费的其他目的时,吹牛就变得福祸参半了

一年秋天,康熙皇帝乘船沿大运河到京南一带农村私访。私访的目的是
体察民情,了解农耕现状。这一天康熙扮作商人带两名“管账先生”在小码
头下船之后,就察看了堤内堤外的庄稼,逢人便询问耕作收成的情况。当时
村里的族长闻讯便带了两个人去接待几位造访的客商,攀谈中康熙皇帝点拨
他讲讲当地农耕的天时地利和发展潜力,族长察觉来者不凡,便施展了吹牛
的本领:
“俺小码头村人均一亩地,河滩地就占三分,论地亩俺是邻村的一半儿
,论收成俺是他们的一倍。你看俺这河滩地里的苞米,小垅内间种绿豆,大
垅内间种红薯,一亩地里,苞米收两担,绿豆收两担,红薯收五十担,俺这
一亩顶他们三亩;苞米随船南下,价钱比当地高一倍;绿豆做粉条,粉渣养
肥猪,收入又增加一倍;红薯藏在地窖里,来年春天到城里卖,一斤又顶五
斤的价钱,这样算下来一亩能顶六七亩的收入。你再看俺堤外的菜园子,开
春用草墙挡北风,用草衫遮寒流,韭菜菠菜茴香小葱比别村儿早下半个月,
夏天黄瓜西葫芦芹菜蕃茄比别村儿下得早、长得好、收得多,秋天冬瓜北瓜
茄子萝I、大白菜比哪个村儿的都抢眼,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在别处只是
口头上说说罢了,在俺村儿里真是能兑现。俺们村儿的菜顺着大运河,进京
下卫,城里青菜行家家都抢小码头的鲜菜……”
康熙皇帝听这一番话觉着眼前一阵豁亮,它虽然明白这番话大大地言过
其实,但也禁不住赞叹称奇,心里话,天下百姓都能像小码头一样,何愁国
富民强!于是顺口说了句:“真该鼓励啊,如若三年能兑现,你们村子可二
十年不纳皇粮国税。”P6-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